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花橋鄉的結果 展開

花橋鄉

宜豐縣下轄鄉

花橋鄉位於宜豐縣東北部,東與高安市華林鎮毗鄰,南與新莊鎮棠浦鎮澄塘鎮接壤,西與同安鄉相連,北與奉新縣上富鎮交界。東西寬10公里,南北長12公里,全鄉土地總面積為115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地為花橋集鎮,距縣城35公里。

歷史沿革


花橋鄉
花橋鄉
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設立新昌縣,花橋鄉境隨太平鄉由高安划入新昌縣。民國19年(1930),屬第七區,后屬三區,鄉境曾設兩個保聯。民國28年兩保聯分別改稱尚賢鄉和花橋鄉。民國30年並為平冶鄉,轄10保,民國35年,平冶鄉與太安鄉合併為太平鄉。1949年7月,宜豐解放,8月設立棠浦區,原太平鄉轄地屬之。1956年5月,全縣撤區並鄉,花橋、普義、白市、東岸4小鄉並為花橋鄉。1958年,花橋鄉掛靠黃崗山墾殖場,成立花橋分場,又是人民公社,實行鄉、分場、公社三合一,下設生產大隊、生產隊。1963年轄18個大隊、101個生產隊。1968年12月,與黃崗山墾殖場脫鉤,同時,全縣擴社並隊,花橋、同安兩公社並為花橋公社。1972年12月19日,花橋公社再度劃分為花橋、同安兩公社。1983年12月,花橋公社復稱為花橋鄉。到1994年底全鄉共轄花橋、社溪、白市、山口、山田、仁義、義源、池源8個行政村及農科所、施源農場各一個。2003年池源村改為池源林場,2006年池源林場又改為池源村,2007年施源農場改為施源村。

地理位置


花橋鄉
花橋鄉
花橋鄉全境屬於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為尖嘴岩,海拔980米;最低點參謀地,海拔83米。境內主要河流有南港河和北港河,分別從西部同安鄉和花橋的北部發源,流經花橋集鎮匯合為棠浦河上游段。
2007年,全鄉轄9個行政村,1個農科所,108個自然村;全鄉2976戶,10622人,其中農業人口2615戶,9071人,佔總人口的85%。
全鄉有耕地21492畝,其中水田20953畝,旱地539畝;森林面積11.94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2.34萬立方米,活立竹蓄積量290萬根,為宜豐重要林業鄉。香菇、冬筍、筍乾、棕片、蜂蜜、獼猴桃為境內特產。
花橋地下儲水面積為2200萬平方米。境內降水量在1800-2500毫米之間,總水面積有4050畝。境內地表水總量為440.9萬立方米。水電資源蘊藏量為580.1千瓦,可開發量548.9千瓦。
花橋鄉屬於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區,境內有2000多種植物資源,800餘種動物資源,另外還儲藏有豐富的花崗石、鉀長石瓷土高嶺土、砂錫礦、鉭鈮礦等。

歷史悠久


花橋鄉歷史悠久,人文歷史內涵豐富,船形山新石器文化遺存,昭揭了花橋文明史的開篇;唐代魯班坊,以其獨特的藝術特色享有盛譽;宋之名臣雷孝友,位及副丞相,為宜豐古今政位最高者,以清廉耿直名世;明之趙應選,因重教育、治黃泛名重史冊。

社會事業


花橋鄉
花橋鄉
花橋鄉的各項事業得到蓬勃發展。2003年投資82萬元的花橋衛生院門診大樓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 2003年有醫衛人員24人,村級衛生所12個。2003年,全鄉有初中一所,完小5所,集鎮幼兒園2所,投資30萬元鄉建土管辦公樓已投入使用,集鎮街道美化、亮化,下水道工程已經完工。2004年投資95萬元的中心小學教學樓竣工,2005年投資30萬元的中心小學各項附屬設施完成。2005年,白市村、山口村、義源村已修通水泥公路。投資65萬元親新建的敬老院和25萬元新建的政府綜合樓,已竣工啟用。2007年投資6萬多元在集鎮安裝了“電子警察”,進行全天候監控。實施了“211”工程,幫助困難群眾儘快脫貧致富。大力實施素質教育,花橋中學07年考取宜豐中學的學子達36名,創歷史新高。繼續開展了助學獎學基金活動,發放助學金3.3萬元,資助貧困學生105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深入開展,農民參合率達90%;投資8萬多元高標準建好了社溪、山田、白市、山口、仁義五個村級衛生所,投資50萬多元新建了花橋衛生院住院部。興建了二個移動基站,實現了移動通訊“村村通”目標。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掛牌成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啟動了集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工作,發放低保資金61.5萬元,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花橋鄉
花橋鄉
鄉境內有植物種類繁多,群落交錯,共有20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有96科、240多屬、770餘種,主要優 勢科屬有殼斗科、樟科、杉科、松科、銀杏科、柏科粗榧科、紅豆杉科、木蘭科、野茉莉科、豆科、芸香料、大戟和竹亞科等;草本植物有70多科500多種,主要科屬有蕨科、水龍骨科、三白草科、蕁麻科、馬蔸鈴科、蓼科、景大科、藜科、莧科、馬齒莧科、石竹科、毛莨科、罌粟科、虎耳草科、薔薇科、葡萄科、車前草科、葫蘆科、桔梗科、菊科、禾本科、百合科、燈芯草科和蘭科等。

動物資源

鄉境內有哺乳類動物100多種,鳥類近100種,魚類近20種,爬行類近40種,貝類4種,兩棲類10多種,甲殼類2種,昆蟲類500餘種。

水資源

花橋鄉地下岩層裂隙儲水面積為2200萬平方米。水層厚為50米,儲水量11億零55萬立方米,全張已開發利用(110隻飲水井)總水量為2100立方米(日涌水量)。

中草藥資源

境內所產中藥材有防杞、黃精金銀花葛根百部茯苓、麥冬、黃梔子、穿山甲、別甲、土砂仁、九節茶(草珊瑚)等10多個品種。其中蘊藏量上千公斤以上的有:金銀花、土砂仁、防杞等6種,產地主要在山田、花橋、白市、山口、社溪等村。

林業資源

花橋鄉
花橋鄉
花橋鄉屬山區,總面積115平方公里,境內森林資源豐富,主要樹種有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薪炭 林、特用林、竹林等;主要樹種有杉木、松樹、樟樹木荷楓香、羅卜樹、櫧樹、油桐、山棗樹、梓樹等。全鄉林業用地共有5830公頃,有林地為6555公頃,用材林2820公頃,經濟林306公頃,竹林344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5%。全鄉活立木蓄積量239315立方米,其中杉木82229立方米,松木27001立方米,立竹蓄積量271萬根。
屬國營林業單位,歸屬縣林業局林業公司轄管管。該場於1953年4月,由萬載縣木材支公司與宜豐縣木材公司合併稱“宜豐縣森工工作小組”,其時在棠浦設立木材收購組,即為該場前身。1956年7月,棠浦木材收購組改為棠浦木材採購組,1959年5月改為棠浦木竹轉運站,1963年4月改為棠浦採購站,1970年11月以棠浦採購站為基礎,正式建場,稱為國營宜豐縣花橋采育林場,場址駐花橋鄉集鎮。
花橋鄉
花橋鄉
林場現有幹部職工總人數180人,其中幹部6人,工人174人。另外,林場現有退休人員69人。林場管理人 員20人,佔總數的9.4%,其中幹部6人,工人14人;管理人員中大專畢業1人,中專畢業5人;獲中級職稱1人,獲助理級職稱3人,員級職稱4人。全場174名工人中,技校畢業6人,佔3.5%;高中文化38人,佔21.8%;初中文化83人,佔47.7%;小學文化47人,佔27%。
花橋鄉
花橋鄉
林場現有土地總面積1775公頃(其中聯營山面積687公頃),其中林業用地1770公頃,佔99.7%;非林業用地5公頃,佔0.3%。林業用地中,有林業面積1753公頃,佔99%;灌木林地13公頃,佔0.77%,未成林造林地4公頃,佔0.23%。有林地中,用材林面積1074公頃,佔61.3%,經濟林7公頃,佔0.4%;毛竹林672公頃,佔38.3%。全場活立木蓄積量170975立方米,其中喬木林蓄積141909立方米,佔83%;散生木蓄積29066立方米,佔17%。毛竹總株數1980000株,其中林1762000株,佔88.9%;散生竹219200株,佔11.1%。毛竹林經營管理水平較高,全部進行了有關毛竹科學試驗,已完成的課題有:小毛竹幼竹搖梢防雪壓(1979年地區科委鑒定);筍用林試驗(1982年地區科委鑒定);毛竹年產試驗(由南京林大主持,1987年已通過部級鑒定)。現畝平毛竹190株,是我省毛竹林經 營比較好的林場之一。1973年本場贈送三株“毛竹王”在全國農展館展出;1982年,贈送一株特大毛竹給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作標本,全長2090厘米,枝下高1369厘米,鮮竹重112公斤,胸圍粗58.67厘米。
建場以來共營造杉木人工林572公頃,蓄積111532立方米,總投資達170萬元。1991年被地區綠化委授予綠化先進單位,現這批人工林已近主伐期,生長比較理想,畝平蓄積13立方米。建場以來,總收入2568萬元,總稅收567萬元,利潤361萬元(其中1994年收入330萬元,稅收83.5萬元,利潤13萬元)。護林防火實現了連續24年無火災,1991…1994年四年都獲“九縣一區護林防火先進單位”稱號。

礦產資源

花橋鄉
花橋鄉
花橋鄉地處贛西北宜豐縣境內東北角,屬丘陵地帶,受北部九嶺山脈構造位置和成礦環境的控制,地下礦 藏品種較多,儲量豐富,並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已發現的礦種主要有高嶺土(白瓷土、桃紅色瓷土、高鉀白瓷土)、鈮鉭多稀有金屬礦、鉀長石、砂錫礦、花崗石、石英岩及砂石等。
白瓷土:高嶺土類型中一種較好的陶瓷工業用料,主要分佈在池源村、施源農場和白市村一帶。這種瓷土質量好,白度純,開採量較為豐富,AL2O3量在20%以上,礦藏儲量為350萬噸以上,年開採量可達萬噸以上,礦品已開發,是陶瓷行業中一種優良瓷土。
桃紅色瓷土、高軟皮瓷土:陶瓷行業中兩種不可缺少的陶瓷用料。AL2O3含量分別為19%和22%,K2O含量分別為3.5%和10%,礦藏主要分佈在山田村、社溪村、白市村一帶,儲藏量分別為350萬噸和135萬噸以上,年可開採量也在萬噸以上。
鈮鉭多稀有金屬礦:礦區位於山田村白水洞、白市村龍燈石一帶,經初查,計算有金屬儲量:Ta2O5150噸、Nb2O5160噸、BeO600噸、Li2O10000噸、Rb2O5000噸、CS21500噸。根據地表詳查表明,鈮鉭、鋰、銣、銫均可達到工業要求,可為工業綜合利用。儲量達到中型規模,並可出口創匯,具有較好的工業價值。
鉀長石:礦區主要分佈於白市村、山田村、花橋村和山口村一帶的偉晶岩脈中。偉晶岩脈條帶較多,走向為北東、北西、南北向,脈體長2-150米,寬厚不定,礦物成份為塊狀鉀長石、石英白雲母2--150米組成,含K2O儲量在10%左右,開發採選后可作鉀肥加工原料和陶瓷工業原料,礦藏儲量為500萬噸以上。
花橋鄉
花橋鄉
白水洞高嶺土:礦區位於山田村白水洞岩體中,呈東西向、東南緣分佈,岩體性為中細粒白雲母花崗岩原 地分化而成,含AL2O3在20%以上,各種礦物成份都能達到工業品位。礦儲量為3000萬噸以上,規模大,易開採,質量較好。原礦淘洗后,可提高產品質量。礦區已修通礦區公路,正在開發開採。也有正在修建礦山公路的龍燈石礦、黨田坳礦、割石里礦、長堝礦、坳上礦、野尾坑礦等高嶺土礦。
花崗石:礦體位於白水洞岩體中,為燕山早期第一階段第二次侵入的白雲母花崗石岩,礦藏露出標高為350-765米。分佈於白市磨石坪、龍燈石一帶,東部延伸到山田白水洞一帶。概算礦區面積為20平方公里,可採礦石原料5000萬立方米以上,經地質部門採樣,勘察礦區石材的顏色為白色,色調均勻,礦物成份組成為30%鈉長石、20%鉀長石、40%石英、9%白雲母、1%黃玉、少量螢石和微量鈮鉭鐵礦,其抗壓強度和抗折強度均好於其它地區同類產品,此類白色花崗石可用作為外牆壁、地板、台階等飾面石材,也可雕刻工藝品,且耐酸鹼性能好,礦石鋸、切磨和拋光性能均良好,拋光后光潔度可達80-90度。現已修通了礦區公路。
石英石:礦區大脈體產於中粒狀白雲母花崗岩中。石英為乳白色、白色;透明和半透明,呈玻璃光澤及潤脂光澤,性質好,質量較純、雜質少,可作玻璃和工業原料,也可做地方建築和修路用料。礦體出露位置較高,容易開採。主要分佈在山口村、大港林場白石座一帶,含SiO298.5%以上,估算儲量為1000萬噸以上。
砂石:主要分佈在南港河與北港河交界的丁字橋河道兩側及河灘、心灘範圍內,分佈面較廣,總面積約為1平方公里;是建築和修路必不可少的工業用料。

發展事業


一是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2007年,在消除林業“零”收費、調整運輸產業不良結構的雙重壓力下,通過大力轉變政府職能,著力優化發展環境,以優質服務促進發展,逐步形成了果酒、竹業、礦業、運輸四大主導產業。國民生產總值實現1.98億元,同比增長8%;完成財政收入477萬元,其中地方收入完成235萬元。財政支出得到保障,累計支出744萬元,其中教育支出214.5萬元、農林水事務支出122.2萬元。
二是招商引資實現新跨越。引進資金4000萬元,引進客商企業9家,其中新入園項目4家,華美工藝產銷兩旺,實現稅收106萬元;安達、恆順汽運公司發展勢頭良好,實現稅收207.9萬元。礦業開發按照“第一年打基礎,第二年上台階,第三年大發展”的思路,全鄉上下聯動,合力推進,基礎年開局良好。白市龍燈石礦點發現后,我們通過公開競標、陽光操作,取得了明顯效果,該礦點每年上交的生產承包費達到了93萬元。2007年,全鄉新增礦業開發企業6家,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實現利稅200萬元。
三是“三農”工作有了新變化。全鄉發放糧食直補資金133.6萬元。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白市村雅湖組50%以上農戶用上了既乾淨衛生又省錢省力的沼氣,山田村湖溪進組公路實現了路面硬化,社溪村董家組進組公路也鋪好了路基。投資近50萬元對棠寺公路沿線民房全部進行了“穿衣戴帽”,整體形象煥然一新。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推進,投資15萬元的白市村1700米引水渠道改造正在實施;投資近30萬元啟動了友誼水庫和社溪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林改工作縱深推進,通過鄉、村、組幹部和全鄉林農的共同努力,冒著酷暑,克難攻堅,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實現了分山到戶率90%,糾紛調處率95%,群眾滿意率100%,順利通過了省級驗收。
四是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全面落實了安全生產責任制,及時消除各種安全隱患。切實加強瓷土等礦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投資3萬元興建了炸藥庫。狠抓了食品藥品的檢查監管,特別是對飲食、用水安全加強了檢查,堅決防止重大事故的發生,此項工作得到了市裡檢查組的一致好評。深入排查不穩定因素,認真對待群眾來信來訪,妥善處理各種矛盾糾紛,成功化解了金港村部分村民圍攻大港林場場部事件。投資6萬多元在集鎮安裝了“電子警察”,進行全天候監控。實施了“211”工程,幫助困難群眾儘快脫貧致富。大力實施素質教育,花橋中學07年考取宜豐中學的學子達36名,創歷史新高。繼續開展了助學獎學基金活動,發放助學金3.3萬元,資助貧困學生105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深入開展,農民參合率達90%;投資8萬多元高標準建好了社溪、山田、白市、山口、仁義五個村級衛生所,投資50萬多元新建了花橋衛生院住院部。興建了二個移動基站,實現了移動通訊“村村通”目標。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掛牌成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啟動了集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工作,發放低保資金61.5萬元,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魯班坊


在花橋鄉白市厚埠自然村,為木結構牌樓。坊上方嵌有橫匾,橫書“魯班坊”三字。兩旁豎書“唐咸亨四年毛仲佞鼎建,明萬曆元年孟秋月善士毛應璽重修”。正樓4大柱,柱頭枋上正面密排4層斗拱,後面斗拱分4疊垛。柱頭拱4,補間斗拱2,側面一疊。層層斗拱托樓檐,頂為歇山頂;兩側樓各4柱,形成兩附室。樓基為石砌。乾隆壬子《新昌縣誌》載:“坊匠以柱楹大,苦於成。忽一匠負貧斤至,一時指揮若定,不煩仆斫,眾共異之。問其姓名,答曰:“吾魯班也”。須臾不見,遂以名坊”。自唐雖經多次修葺,仍保留有唐、寧建築風格。魯班坊迄今已有1321年,1983年9月列為宜豐縣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船形山遺址


船形山位於花橋集鎮旁,距河道約300米處。1980年5月,在此發現大批石器和陶器,種類有紡輪、礪石、石鑿、石斧、石刀、石杵、打制刮削器、石料和白陶、灰陶殘片。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接標本后,確認為一處古文化遺存,並將發現情況轉知江西省歷史博物館,省博物館即派考古專家李家和等到花橋實地考察,確定為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同時,在船開山遺址還發現一處陶窯遺址,出土大量建築陶製作缽匣,經縣博物館專家才證,屬唐代建築陶窯遺址。1981年6月,又在離花橋集鎮4里許的蔣坪山(俗稱茶子山),發現另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出土一定數量的石器標本。船形山、蔣家坪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存及船形山陶窯遺址。

古橋樑


據舊志載,明清時期,太平鄉今花橋境內共有橋樑25座,26都有鎖綸橋、宦山橋、觀音橋、佛保橋、板橋、龍潭橋;27都有社埠橋、市心橋(明毛紹璇建)、田橋、崇福橋、上江橋(毛齋中建)、中源雙橋(周朝選建)、虹橋(周德濱建)、椴溪橋(趙舜炎建)、懷德福神橋(毛氏眾建);28都有花橋(上有涼亭,久廢,同治九年(1870)冷氏真君會重建,建國后修建公路拆毀),金城橋(趙氏眾建)、池溪橋(張權中建)、集福橋(冷瑞麟建)、公政橋(周玉節建)、丁已橋(張守彥建)、回龍橋、小石橋、二義橋(熊貴蚊建)。1982年文物普查時,花橋境內尚存古橋樑有兩處,一為後埠橋,在白市村,明萬曆壬辰年(1592)建,為單拱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