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通海

俞通海

俞通海(1330年—1367年),字碧泉,廬州巢縣人,祖籍濠明朝開國將領、河間郡公俞廷玉長子、虢國公。

元朝末年,俞通海和廖永安等人於巢湖結寨自保。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俞通海率巢湖水軍投奔朱元璋,此後隨朱元璋南渡長江作戰,屢敗元軍。至正二十年(1360年),參與龍灣之戰,擊退陳友諒。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參與鄱陽湖水戰,解救朱元璋,焚燒陳友諒舟船,立下首功。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隨軍攻打張士誠,並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了包圍平江的戰鬥,在進搗桃花塢時中流矢,傷勢嚴重,不日身亡,年三十八歲。

人物生平


戎馬生涯

約至正十一年(1351年),汝、潁二河強盜橫行,有個號為金花小姐的人,以妖術惑眾,聚兵江淮,人們都響應她,俞通海父子也操戈造反,跟隨金花小姐的徒弟李普勝。直到金花小姐事敗,俞通海父子幾人聯合趙普勝、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營紮寨,以求自保,擁有一千多艘船。后左君弼盤踞廬州作亂,屢次為難巢湖水軍,俞通海等人處境艱難。
俞通海題跋像
俞通海題跋像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廖永安聽說朱元璋在和陽后,派遣俞通海前往和陽投奔朱元璋。時朱元璋駐軍和陽,準備南渡長江作戰,正愁無船,俞通海的到來讓朱元璋十分高興,令他親自前往巢湖招撫軍隊。而元軍用大型樓船扼守馬場河等港口,令巢湖只有一個乾涸很久的港口可以通行。某日,恰逢天降大雨,水深一丈多,俞通海等人遂率軍出湖,抵達和陽。接著隨軍攻破元朝中丞蠻子海牙的諸多水寨,被授予萬戶,捕獲十九個善於操舟的人,命令俞通海和廖永安、張德勝等人率領。六月,隨軍南渡長江,攻克採石,奪取太平並攻下諸多下屬縣城。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海牙率領戰艦,堵截採石,而陳兆先率領二十萬軍隊屯兵方山,互成犄角。俞通海率軍和廖永安等人出擊,大敗元軍,海牙逃跑。三月,趁勝追擊,大破陳兆先,攻取集慶。又隨湯和攻克鎮江,遷任秦淮翼元帥。四月,帶領諸將攻取丹陽、金壇。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攻克常州,遷任行樞密院判官。四月,跟隨朱元璋攻克寧國,又和趙戫乘勢攻克水陽。五月,和趙戫率水軍攻打太湖,在馬跡山逼降守將后,停泊於胥口,張士誠大將呂珍率軍火速前來,來勢洶洶,諸將都想暫避鋒芒,但俞通海說:“不可以,敵眾我寡,如果撤退,必然暴露軍力不足的事實,不如迎戰。”便率軍出戰,身先士卒,在陣中為箭所傷右目,不能作戰,便讓帳下士兵穿上他的戰甲督戰,令元軍以為是俞通海親自督戰,不敢進逼,遂漸漸撤退。
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隨廖永安等人攻佔江陰的石牌戍,奪取馬馱沙后還軍。
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俞通海率軍攻打樅陽水寨,大破其軍,俘其將趙牛兒等,守將趙普勝從陸路逃跑,俞通海全數收繳了他的舟船,並順勢收復了池州,遷任僉樞密院事。六月,率兵攻趙普勝,不克而還。

攻陳伐張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攻掠龍灣,俞通海協同諸將將其擊退,並追擊其軍,在慈湖焚燒其船,擒拿其部七帥,一直追逐到採石,論功第二。
至正二十一年(1391年)正月,升任同知樞密院事隨朱元璋親征陳友諒。八月,攻克同安,於是進克九江,陳友諒逃走,又攻掠蘄、黃。
至正二十二年(1392年),隨徐達攻打叛將祝宗、康泰,收復南昌。
俞通海半身像
俞通海半身像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隨軍支援安豐,擊退張士誠軍后,還軍攻打廬州。七月,隨朱元璋前往南昌解圍,和陳友諒的部隊相逢於康郎山。朱元璋軍隊船小,不能仰攻,力戰後幾近崩潰,俞通海乘著風勢,放火燒掉陳友諒二十多條船,才稍穩局勢。後來,朱元璋乘船擱淺,陳友諒部下驍將張定邊徑直而去,常遇春連忙發箭,射中張定邊,俞通海也趕忙前來支援,朱元璋得以逃脫,但俞通海卻被陳友諒的大船所壓,頭盔盡裂,僅以身免。次日再戰,俞通海與廖永忠等用七艘船裝滿火藥,撞入陳友諒船陣中,燒掉陳友諒數百條船。又過了兩天,又用六艘船故技重施,但陳友諒軍鐵索連舟,全力抗擊,未果。朱元璋登樓遠望,久久未見舟船出沒,以為俞通海已經戰死。良久,六艘船輕快地從包圍圈中駛出,於是士氣大振,大敗陳友諒軍。大軍進駐左蠡,俞通海建議說:“湖水過淺,舟船迴旋困難,不如入江,據於敵軍上游,一旦敵軍入江,即可大敗其軍。”朱元璋聽取了他的建議,率軍出湖,水路結柵,陳友諒不敢出。一個月後,陳友諒軍糧盡,率軍突圍,死於亂軍之中。鄱陽湖之役以俞通海功勞最大,回軍后,被賜予良田金帛。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俞通海隨軍平定武昌,任中書省平章政事。四月,俞通海總領軍事,和張興祖率軍攻打劉家港,進逼通州,擊敗張士誠軍,生擒張士誠部將朱瓊、陳勝。七月,改廬州路為府,置江淮行省,俞通海被任命為江淮行中書省事,時民眾大多流亡失所,俞通海日加招撫,政策惠愛百姓,因此復業者很多,俞通海還整修城牆,建設戰壕,用以備御。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八月,和參議鄒天庭奉命核實廬州軍民糧粟之數,又隨徐達攻打安豐。

戰死沙場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隨軍攻克湖州。十一月,進略太倉,秋毫不犯,民眾大悅。偽元帥陳仁壽率領百餘舟逃入海中,聽聞俞通海威名,遂率軍歸還,俞通海收編其軍數千人。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大軍包圍平江,徐達命令俞通海率軍前來會合,戰滅渡橋,在進搗桃花塢的戰鬥中,身中流矢,傷勢嚴重,歸還金陵休養。四月,朱元璋親自前往他府第看望,問道:“你知道我來看你嗎?”俞通海已經不能說話,朱元璋揮灑涕淚而出。次日,俞通海卒,年僅三十八歲,朱元璋哭的十分傷心,贈光祿大夫,追封其為豫國公,侑享太廟,肖像功臣廟。朱元璋親自率百官為他發哀,並前往祭奠,由官府負責安排弔問、賻贈、葬器的具體事宜。俞通海沒有子嗣,由其弟俞通源承襲官位。
洪武三年(1370年),改封虢國公,謚忠烈,殺身報國曰忠,戎業有光曰烈。
洪武九年(1376年),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柱國。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俞通海三代皆封公爵。

主要成就


俞通海投奔朱元璋以來,主領水軍,功勛卓著,先隨大軍攻打元軍,敗海牙、陳兆先,又於至正十七年(1357年)攻打太湖時,身先士卒,擊退呂珍軍,為朱元璋初期的擴張和穩定作出了貢獻。此後,在平定陳友諒的過程中,先於龍灣之戰焚其船,擒其將,又於鄱陽湖水戰中,救朱元璋、燒船獻計,居功首位。他還參與了平定張士誠的全過程,為明朝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家族成員


父親:俞廷玉,官至僉樞密院事,后追封河間郡公。
弟弟:俞通源,封南安侯,涉胡惟庸案爵除。
弟弟:俞通淵,封越巂侯,戰沒於白溝河。
侄孫:俞靖,俞通淵次子。

史書記載


《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明太祖實錄

人物評價


《明史·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①通海為人沉毅,治軍嚴而有恩,士樂為用。巢湖諸將皆長於水戰,而通海為最。②廖永安胡大海以下諸人,厥功豈細哉。計不旋踵,效命疆場,雖勛業未竟,然褒崇廟祀,竹帛爛然。以視功成命爵、終罹黨籍者,其猶幸也夫。
《明太祖實錄》:俞通海勤事從征,開闢疆宇,及姑蘇垂平,偶為流矢所中,天不假年,遂至長逝。

墓址


俞氏家族墓舊貌
俞氏家族墓舊貌
據《金陵古今圖考》載,俞通海的墓在在中華門外雨花台北,為俞氏家族墓群。墓前有石刻。俞氏後人在墓前建了俞氏宗祠。俞通海墓碑上刻有“明故中書平章政事贈光祿大夫謚虢國公俞公通海字碧泉之墓”。墓前石刻只剩下了一件石馬和一件石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