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陳友諒的結果 展開
- 陳漢開國皇帝
- 香港TVB武俠劇集《大明群英》人物
陳友諒
陳漢開國皇帝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沔陽(今湖北仙桃)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陳漢開國皇帝。
出身漁家子弟,曾為縣吏。參加天完紅巾軍,隸丞相倪文俊為簿書掾,以功升元帥。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以倪文俊謀害天完帝徐壽輝,殺文俊,遂並其軍。自稱宣慰使,旋改稱平章政事,掌兵權。與元兵交戰,連克今江西、安徽諸地。十九年九月,殺天完將領趙普勝。同年底,殺徐壽輝左右部屬,挾持壽輝,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在採石場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年號大義。天完將士不服,紛紛脫離,兵力漸衰屢次與朱元璋戰,不利。二十一年八月,江州為朱元璋攻破,退都武昌。二十三年八月,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中箭而死而箭子陳理即立。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320
出生
1320年出生於湖北沔陽(今仙桃市)。
1355
加入紅巾軍
1355年正月徐壽輝遣其將倪文俊復破沔陽,陳友諒於黃蓬起義,加入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后以功升元帥。
1357
殺倪文俊,勢力擴大
1357年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投奔陳友諒,乘機殺了倪文俊,吞併了他的軍隊,自稱宣慰使,隨即又稱平章政事。
1359
登基稱帝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1361
敗於朱元璋,逃往武昌
1361年八月,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俞通海、趙德勝大破陳友諒水軍於安慶,長驅直入抵達江州。陳友諒戰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
1363-10-03
戰敗身亡
1363年10月3日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仙桃市沔城鎮故居內陳友諒塑像
少時讀書,略通文義,膂[lǚ]力過人,閑習武藝。曾任縣裡的小吏。
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徐壽輝遣其將倪文俊復破沔陽,陳友諒於黃蓬起義,加入紅巾軍,初為簿書掾[yuàn],后以功升元帥。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投奔陳友諒,乘機殺了倪文俊,吞併了他的軍隊,自稱宣慰使,隨即又稱平章政事。
至正十八年(1358年)率軍攻陷安慶。四月破龍興路(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五月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路(今江西吉安),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撫州。八月破建昌路(今江西南城)。九月破贛州。十一月,破汀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月破衢州、襄陽路。十月遣部將王奉國攻信州(今江西上饒)。
當時,長江以南只有陳友諒部最強。朱元璋攻取太平府(今安徽馬鞍山)后,與他為鄰。攻陷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軍前去攻打陳友諒,奪取池州。趙普勝是有名的驍將,號稱“雙刀趙”。開始與俞通海等駐紮巢湖,一起歸附朱元璋,後來叛歸徐壽輝。這時他正為陳友諒駐守安慶,多次引兵爭奪池州、太平,到處搶掠。朱元璋為此擔憂不已,於是引誘趙普勝的食客,讓他潛入陳友諒軍中去離間趙普勝。趙普勝沒有發覺,見到陳友諒的使者總是訴說自己的功勞,覺得自己有恩於陳,臉上露出悻悻的表情。陳友諒由此懷恨心中,懷疑他要背叛自己。
1359年(至正十九年)以會師為名,從江州突然來到安慶,趙普勝在雁汊以燒羊迎接,當他剛一登船,陳友諒便馬上殺了他。徐壽輝想遷都龍興,陳友諒不同意。
1360年(至正二十年)徐壽輝仍然決定遷都龍興,倉促從漢陽出發,臨時駐紮江州。江州是陳友諒管轄之地,他命士兵埋伏在城外,然後將徐壽輝迎入城中,馬上緊閉城門,將徐壽輝所部全部消滅。隨即以江州為都,挾奉徐壽輝居於此地,而陳友諒則自稱漢王,設置王府官屬。四月挾持徐壽輝自樅陽攻克池州,隨後張德勝的援軍收復了池州。五月進攻太平。但太平城堅不可拔,於是陳友諒軍便利用大型船隻靠近西南城牆,士兵們順著船尾爬過矮牆進入城內,攻克太平城,殺守將花雲。此後,陳友諒便愈加驕狂。陳友諒部進駐采石磯后,他派遣部將假裝到徐壽輝面前陳述事情,趁機安排壯士用鐵器擊碎徐壽輝的腦袋。徐壽輝一死,陳友諒便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太師鄒普勝以下都是以前的舊官。陳友諒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風大雨,群臣們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賀,沒能按禮儀行事。
火燒陳友諒
第二年派部將張定邊再次攻陷安慶。
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俞通海、趙德勝大破陳友諒水軍於安慶,長驅直入抵達江州。戰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州,乘勝攻佔蘄州,又攻佔安慶。他的部將吳宏以饒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龍興投降。
鄱陽湖大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率大軍六十萬,船載家屬百官,盡發精銳進攻南昌,飛梯衝車,百路並進。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鄭愈堅守南昌三個月,朱元璋親自率軍前去援救,聽說朱元璋將到,便撤除對南昌的包圍,向東出鄱陽湖,與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陳友諒集合巨艦,以連鎖為陣。朱元璋軍不能仰攻,連戰三日,損兵折將,漸感不支。但是不久,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其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仁號稱五王,瞎一眼,卻智勇雙全,他死後,為之喪氣。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巨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敗。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杆,陳友諒便與其將士約定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知道后,下令將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第二天再戰,從早晨到中午,大敗。想退保革奚山,但朱元璋已預先扼住湖口,攔截其退路。在堅持數日之後,與眾將商量擺脫困境的對策。右金吾將軍說:“既然出湖困難,我們就應當焚船登陸,直奔湖的南岸以圖再舉。”左金吾將軍說:“這是向敵人示弱,他們利用步騎追趕我軍。進退之間我們將失去自己的地盤,大勢也將去也。”不能作出決定,既而說道:“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左金吾將軍因其意見未被採納,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將軍知悉后,也率部投降。處境更加困難。
時間一久軍中糧食漸絕,只得突圍衝出湖口。朱元璋的將領們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大戰於涇江口,漢軍且戰且走,但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脫。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當即死去。太子陳善兒被擒,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陳友諒生前生活奢侈,曾經製造了一張鏤金床,做工非常精巧,宮中其他器物也是一樣。他死後,江西行省將鏤金床獻給朱元璋,朱元璋感嘆道:“這張床與孟昶的七寶便壺有什麼不同呢?”然後下令有關官員將它熔掉。
張定邊等護陳理返回武昌后,立陳理為帝,改元德壽。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漢亡。陳理至應天府,朱元璋封為歸德候。數年之後朱元璋出於“安全感”,將其送往高麗定居,“平安無事”。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祖父 | 謝千一 | 后入贅陳家,改姓陳 |
祖母 | 陳氏 | |
父親 | 陳普才 | 降明朝後封承恩侯,洪武五年(1372)徙滁陽 |
弟 | 陳友仁 | 在鄱陽湖戰死,明朝初追封康山王 |
陳友貴 | 在鄱陽湖戰死 | |
兄 | 陳友當 | 降明朝後封歸仁伯 |
陳友直 | 降明朝後封懷恩伯 | |
妻妾 | 楊苕華 | |
婁玉貞 | ||
陶氏 | ||
闍氏 | 被朱元璋軍所俘 | |
皇子 | 皇太子陳善 | 被朱元璋軍所俘 |
陳理 | 降明朝後封歸德候 |
名稱 | 作者 |
《倚天屠龍記》 | 金庸 |
年份 | 電視劇/電影 | 飾演者 |
1978 | 《倚天屠龍記》 | 龍天生 |
1984 | 《倚天屠龍記》 | 陳祥 |
1986 | 《倚天屠龍記》 | 何貴林 |
1987 | 《大明群英》 | 劉青雲 |
1993 | 《朱元璋》 | 張矩 |
1994 | 《倚天屠龍記》 | 鄭平君 |
1998 | 《乞丐皇帝傳奇》 | 李志希 |
2001 | 《倚天屠龍記》 | 陳榮峻 |
2003 | 《倚天屠龍記》 | 孫斌 |
2004 | 《武當》 | 劉旭 |
2006 | 《傳奇皇帝朱元璋》 | 李慶祥 |
2008 | 《飛天舞》 | 沉浮 |
2008 | 《朱元璋》 | 李明 |
2009 | 《倚天屠龍記》 | 周曉濱 |
2009 | 《真命天子》 | 季肖冰 |
2015 | 《乞丐皇帝與大腳皇後傳奇》 | 季晨 |
袁枚《子不語》/卷十收錄一篇《毀陳友諒廟》,講清朝趙錫禮任縣令時,毀了荊州陳友諒廟改奉關帝君的佚事,但趙毀廟時,並不知該廟是奉祀陳友諒,直到向張天師詢問之後,方才得知。
《朱元璋系年要錄》:“至傾國六十萬嘗試江流,牧野、昆陽、赤壁、淝水、古帝王豪傑能用其眾者,未之有聞。”
蔡東藩:”吾謂友諒亦有自敗之道,江州失守,根本之重地已去,及奔至武昌,正宜斂兵蓄銳,徐圖再舉,乃迫不及待,孤注一擲,喪子弟,失愛妃,甚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是可見國之興亡,實關人謀,不得如項羽之刎首烏江,自諉為非戰之罪也。“
劉基:“友諒包饒、信,跨荊、襄,幾天下半。”“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
朱元璋:“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陳友諒大戰涇江口遺址
饒漢祥:“江漢先英、三楚雄風。”
陳友諒墓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漢城內長江大橋武昌橋頭引橋南坡下。墓高2.2米,墓基周長12米。墓冢依山構築,墓碑上刻“大漢陳友諒墓”。1913年湖北省內務司對墓園進行整修時,在墓前修築了墓道和一座高大牌坊。牌坊前額書“江漢先英”,后額書“三楚雄風”。墓兩側還各建有碑亭一座。
紀念館
陳友諒故居位於湖北沔陽(今仙桃市沔城回族鎮),原名元廟觀,后改名玄妙觀。1941年,國民黨一二八師師長王勁哉縱火燒城,玄妙觀化為一片廢墟。
玄妙觀是江漢平原方圓百里的道教中心,也是荊楚大地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故居。此觀位於沔城南門,坐東朝西,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明、清兩朝的道正司一直設在這裡。觀內現有玉皇殿、靈官殿、三師殿、三清殿、雷祖殿、呂祖殿、斗姥殿、救苦殿、觀音殿、真人殿,俗有“一觀十殿”之稱。武漢大學教授李國平為“陳友諒故居”題字,嵌於玄妙觀門前正方。進入觀內,一座金戈鐵馬陳友諒塑像,氣宇軒昂,威武雄壯。塑像高八米,底座以優質砍石為基,上刻“大漢陳友諒”五個遒勁大字,由《陳友諒》一書作者——湖北文聯主席程遠斌題寫。
陳友諒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