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瑞州的結果 展開

瑞州

江西高安市的古稱

即今江西省高安市古稱。明洪武二年(1369)改瑞州路為瑞州府。府治高安縣(在今江西省高安市)。明初領高安、上高(今江西省上高縣)二縣;新昌(今江西省宜豐縣新昌鎮)一州。清末領高安、新昌(今江西省宜豐縣新昌鎮)、上高共3縣。1913年廢。

另有遼寧省瑞州,在今遼寧省綏中縣北。唐置威州,改瑞州,遼置來州歸德軍,金改為宗州,又改為瑞州,明改置廣寧前屯衛,後為綏中縣

歷史


三朝帝師--朱軾古墓
三朝帝師--朱軾古墓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高安境內便有人類居住與活動,距今4000多年。1977年江西省博物館在高安開展下陳遺址調查,首次考證了這一史實;1982年文物普查時,又相繼在相城一帶發現了礦山、反泉、消水洞、漳滸、山背、嚴家山等處遺址,其年代略晚於下陳遺址,相當於青銅器時代,即西周至春秋時期。
據已有的文字記載,高安原是古三苗活動之地。春秋時屬吳國管轄範圍,越滅吳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屬楚。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后,高安屬九江郡。漢高祖初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遂屬淮南國豫章郡。
高安建縣始於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建成縣管轄的範圍相當於今高安、上高、宜豐、萬載四縣(市)全境和樟樹市一部分。
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縣為多聚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恢復舊名;中平年間(184~189年),從建成縣劃出一部分設置上蔡縣(今上高縣)。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建成縣屬孫吳。黃武年間(222~228年),又從建成縣、上蔡縣分別劃出一部分設置宜豐、陽樂(今萬載縣)兩縣。
高安大觀樓
高安大觀樓
晉及南朝時期,建成縣仍屬豫章郡。開皇九年(589年),隋朝統一全國,廢望蔡(即上蔡),並康樂(即陽樂),宜豐復入建成,是時改豫章郡為洪州,遂屬洪州;大業初年(605年),廢州復置郡,建成縣仍屬豫章郡。
唐朝改郡為州。武德五年(622年),為避太子李建成名諱,改建成為高安。據《太平 寰宇記》載:"地形似高而安,故名"。同時在高安設置靖州,恢復望蔡、宜豐、陽樂三縣,增設華陽縣,連同高安,五縣悉統於州。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繼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廢靖州,將望蔡、宜豐、陽樂,華陽四縣併入高安縣,隸屬洪州。
五代十國時期,高安先屬吳政權、后屬南唐政權所轄。保大十年(925年)復置筠州,領高安、上高、萬載、清江四縣,高安是筠州治所。
北宋大平興國六年(981年),從高安、上高分別劃出一部分設置新昌縣(今宜豐縣)。紹興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後複名筠州。寶慶元年(1225年),因"筠"字與理宗趙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後山的碧落堂發現一株十四莖靈芝草,視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為瑞州,高安仍是縣名,為瑞州治所。
元朝改州為路,高安歸瑞州路治。
明清兩朝改路為府,高安歸瑞州府治。
民國3年(1914年)全省劃為四道,高安隸屬廬陵道。民國15年(1926年)廢道,高安直屬省管。民國21年(1932年),全省劃為十三個行政區,高安隸屬第一行政區。民國24年(1935年)全省縮為八個行政區,高安隸屬第二行政區。民國28年(1939年)全省擴為十一個行政區,高安仍屬第二行政區。民國31年(1942年)全省調整為九個行政區,高安改屬第一行政區。
1949年7月10日,高安解放。同年7月14日成立高安縣人民政府,隸屬於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區督查專員公署管轄。1959年1月南昌專員公署改名為宜春專員公署,高安縣隸屬宜春專員公署管轄。此後,宜春專員公署於1968年2月改為宜春地區革命委員會、於1978年7月改為宜春地區行政公署,高安縣仍隸屬於其管轄。1993年12月8日,國務院批准高安撤縣設市。高安市為縣級省轄市,由宜春地區(2000年5月改為宜春市)代管。

府況


瑞州府居江西省城之西,明時領州縣三,高安為附郭縣,上高在府城西南,新昌在府城西。瑞之名自宋改筠州為瑞州始,元為瑞州路,明為瑞州府,歷來為江右名郡。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及《宋史·藝文志》有《瑞陽志》十卷,為雷孝友撰,時郡守周綸。元至治二年學正楊升雲又纂《瑞州志》。而據相序謂:“自至治以迄正德,而《瑞志》之修,僅此一見,何其希闊寥絕甚也。”相未考瑞州宋元已有志書矣。此志為相及高安司諫胡鎮,節推傅朝,生員劉弘道、朱夢昌共事纂成。其書體裁,首輿地、次建置、沿革表、山川、形勢、風俗、學校、書院、宮室、祠廟、丘墓、古迹、名宦、人物、寺觀、仙釋諸門,為相新裁編例重纂;如天文、財賦、儲恤、秩官、選舉、恩例、災祥、遺事、詞翰諸門,則仍因舊志,僅增補而巳。而財賦一篇,則件系斑駁,疏注詳明,取《爾雅》之例。世謂明修志書頗疏經濟物產,但此志所敘物產,可謂深切詳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