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2條詞條名為平面構成的結果 展開
平面構成
基礎含義
平面構成是視覺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視覺效果,力學的原理,進行編排和組合,它是以理性和邏輯推理來創造形象、研究形象與形象之間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產物。
平面構成一詞的出現及作為藝術設計基礎課程的引進,的確是中國高等藝術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個里程碑。平面構成是具有共性的設計語言,已為當今社會各個藝術、設計門類所應用,平面構成與其他應用設計的學科一樣,都是為了完善與創造更賦予現代感的設計理論和表現形式。平面構成以一個全新的造型觀念,給藝術設計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高科技的融入,大大的拓展了設計藝術的視覺審美領域,豐富了設計的思維及表現手段。相對於傳統的基礎圖案不光是一個巨大的衝擊,曾有一時,大有取代傳統基礎圖案之勢,傳統基礎圖案岌岌可危,的確,平面構成的出現也不得不讓人對固守已久的傳統進行反思。
研究在二維平面內創造理想形態,或是將既有的形態(具象或抽象形態)按照一定原理進行分解,組合,從而構成多種理想的視覺形式的造型設計基礎課程。
新生事物總是蘊藏強大的生命力的,但傳統的東西也有它存在的價值。人們的認識和觀念也經歷幾波幾折,從基礎圖案課程在課題上悄然隱退,到重新回到課堂,又經歷不斷改革調整,逐漸打破設計基礎課程的傳統的模式,一改以往較單一封閉為現在多元而開放的局面。在基礎圖案課程與平面構成並存的基礎上,結合各方面實際,許多院校都開設了由圖案課程延伸開來的如:黑白圖案、裝飾圖案、裝飾畫、圖形創意等等系列課程。實踐結果證明,平面構成和圖案(這裡的圖案涵蓋了上面所述的非平面構成的系列課程)各具優勢,它們具共性之處又相互區別。因各自優勢的特點而不能相互取代,因而也就有了共存的基礎。從教學結果的終端,受教育者——學生來看,經歷構成和圖案等系列課程的學習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學習,可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和情感體驗,訓練多種思維方法,拓展創作視野和創作手法,更好的服務社會。
平面構成的形式美感通常要通過點、線、面的不同排列置放形式來實現,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排列,會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手工製作的布局和結構通常從平面構成開始,比如編織圖案的成形,一般從現實的實物通過簡化變形,再通過平面構成的方式把圖形進行排列,對畫面進行歸納,尋找規律,再通過製作技法進行製作成形。手工製作有很多不同的種類,但其基礎離不開構成,現代陶藝和剪紙中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是通過構成的方式去實現的,通過構成把物體之美從抽象的圖案中表現出來。
構成是一個近代造型概念,其含義是指將不同或相同形態的幾個以上的單元重新組合成為一個新的單元,構成對象的主要形態,包括自然形態、幾何形態和抽象形態。並賦予其視覺化的、力學化的觀念。平面構成探討的是二度空間的視覺文法。其構成形式主要有重複、近似、漸變、變異、對比、集結、發射、特異、空間與矛盾空間、分割、肌理及錯視等等。
平面構成的認識源於自然科學和哲學認識論的發展,二十世紀建立在最新發展的量子力學基礎之上的微觀認識論,人們更為關注事物內部的結構,這種由宏觀認識到微觀認識的深化,也影響了造型藝術規律的發展。構成觀念可以說早在西方繪畫中可見到其影子。如立體主義繪畫、俄國的構成主義、荷蘭的新造型主義,他們都主張放棄傳統的寫實,以抽象的形式表現,到後來的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的不斷完善發展,形成一個完整的現代設計基礎訓練的教學體系,奠定了構成設計觀念在現代設計訓練及應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平面構成作為設計基礎,已廣泛應用於工業設計、建築設計、平面設計、時裝設計、舞台美術、視覺傳遞等領域。
基於以上認識,從視覺心理上看,平面構成與圖案也就形成了在對藝術形式的審美感知及情感體驗上之不同。
心理學家認為,藝術家在創作的思維過程中,始終體驗著一種特殊的情感——美感。平面構成以其特有的視覺形態和構成方式帶給人們一種特殊的視覺美感。其形態的抽象性特徵和產生不同視覺引導作用的構成形式,組成嚴謹而賦有節奏律動之感的畫面,營造一種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如平面構成中的重複、近似構成形式表現了一種整齊、秩序,而漸變、發射、對比、空間等構成形式則常表現出一種炫目的視幻美感。平面構成的創作過程,自始至終伴隨的是一種理性的情感體驗。
平面構成主要是運用點、線、面和律動組成結構嚴謹,富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實用特點和創造力的設計作品,與具象表現形式相比較,它更具有廣泛性。是在實際設計運用之前必須要學會運用的視覺的藝術語言,進行視覺方面的創造,了解造型觀念,訓練培養各種熟練的構成技巧和表現方法,培養審美觀及美的修養和感覺,提高創作活動和造型能力,活躍構思。
平面構成的骨架:規律性,半規律性,無規律性,單一骨架,複合骨架,無作用骨架,有作用骨架。
種類:重複構成,變異,漸變,發射,肌理,近似構成,密集構成,分割構成,特異構成,空間構成,矛盾空間,對比構成,平衡構成。
形象在構成設計中是表達一定含義的形態構成的視覺元素。形象是有面積、形狀、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視覺可見物。在構成中點、線、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由於點、線、面的多種不同的形態結合和作用,就產生了多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和形象。
平面構成的要素:點的構成形式、線的構成形式、面的構成形式。
(1)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為一種散點式的構成形式。
(2)將大小一致的點按一定的方向進行有規律的排列,給人的視覺留下一種由點的移動而產生線化的感覺。
(3)以由大到小的點按一定的軌跡、方向進行變化,使之產生一種優美的韻律感。
(4)把點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進行有目的的排列,產生點的面化感覺。
(5)將大小一致的點以相對的方向,逐漸重合,產生微妙的動態視覺。
(6)不規則點的視覺效果。
⑴面化的線(等距的密集排列)
⑵疏密變化的線(按不同距離排列)透視空間的視覺效果
⑶粗細變化空間,虛實空間的視覺效果
⑷錯覺化的線(將原來較為規範的線條排列作一些切換變化)
⑸立體化的線
⑹不規則的線
⑴幾何形的面,表現規則、平穩、較為理性的視覺效果
⑵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體以面的形式出現后,給人以更為生動、厚實的視覺效果
⑶徒手的面
⑷有機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態
⑸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潑而富有哲理性
⑹人造形的面,較為理性的人文特點
平面構成的基本格式(基本格式大體分為:90度排列格式、45度排列格式、弧線排列格式、折線排列格式)。
重複構成形式(以一個基本單形為主體在基本格式內重複排列,排列時可作方向、位置變化,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
近似構成形式(有相似之處形體之間的構成,寓“變化”於“統一”之中是近似構成的特徵,在設計中,一般採用基本形體之間的相加或相減來求得近似的基本形)。骨格與基本形變化不大的構成形式,稱為近似構成。近似構成的骨格可以是重複或是分條錯開,但近似主要是以基本形的近似變化來體現的。基本形的近似變化,可以用填格式,也可用兩個基本形的相加或相減而取得。
漸變構成形式(把基本形體按大小、方向、虛實、色彩等關係進行漸次變化排列的構成形式),骨格與基本形具有漸次變化性質的構成形式,稱為漸變構成。漸變構成有兩種形式:一是通過變動骨格的水平線、垂直線的疏密比例取得漸變效果;一是通過基本形的有秩序、有規律、循序的無限變動(如遷移、方向、大小、位置等變動)而取得漸變效果。此外,漸變基本形還可以不受自然規律限制從甲漸變成乙,從乙再變為丙,例如將河裡的游魚漸變成空中的飛鳥,將三角漸變成圓等。
形狀的漸變
疏密的漸變
虛實的漸變
色彩的漸變
發射構成形式(以一點或多點為中心,呈向周圍發射、擴散等視覺效果,具有較強的動感及節奏感)。格線和基本形呈發射狀的構成形式,稱為發射構成。此種類的構成,是骨格線和基本形用離心式、向心式、同心式以及幾種發射形式相疊而組成的。其中,發射狀骨格可以不納入基本形而單獨組成發射構成;發射狀基本形也可以不納人發射骨格而自行組成較大單元的發射構成;此外,還可以在發射骨格中依一定規律相間填色而組成發射構成。
點式發射構成形態
多點式發射構成形態
旋轉式發射格
空間構成形式(利用透視學中的視點、滅點、視平線等原理所求得的平面上的空間形態)-點的疏密形成的立體空間-線的變化形成的立體空間-重疊而形成的空間-透視法則形成的空間(以透視法中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等關係來進行表現的)-矛盾空間的構成(錯覺空間構成):以變動立體空間形的視點、滅點而構成的不合理空間,“反轉空間”是矛盾空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特異構成形式(在一種較為有規律的形態中進行小部分的變異,以突破某種較為規範的單調的構成形式,特異構成的因素有形狀、大小、位置、方向及色彩等,局部變化的比例不能變化過大,否則會影響整體與局部變化的對比效果)。
密集構成是指比較自由性的構成形式,包括預置形密集與無定形密集兩種。預置形密集是依靠在畫面上預先安置的骨格線或中心點組織基本形的密集與擴散,即以數量相當多的基本形在某些地方密集起來,而從密集又逐漸散開來。無定形的密集,不預置點與線,而是靠畫面的均衡,即通過密集基本形與空間、虛實等產生的輕度對比來進行構成。基本形的密集,須有一定的數量、方向的移動變化,常帶有從集中到消失的漸移現象。此外,為了加強密集構成的視覺效果,也可以使基本形之間產生復疊、重疊和透疊等變化,以加強構成中基本形的空間感。
較之密集構成更為自由性的構成,稱為對比構成。此種構成不以骨格線而僅依靠基本形的形狀、大小、方向、位置、色彩、肌理等的對比,以及重心、空間、有與無、虛與實的關係元素的對比,給人以強烈、鮮明的感覺。
凡憑視覺即可分辨的物體表面之紋理,稱為肌理,以肌理為構成的設計,就是肌理構成。此種構成多利用照相製版技術,也可用描繪、噴灑、熏炙、擦刮、拼貼、漬染、印拓等等多種手段求得。
肌理在平面的視覺形式上體現為“面”形態的一種平滑感與粗糙感。在自然界里,肌理指的是物體表面的質感和紋理感。人、動物、植物和各種各樣的物體都 有不同形式的肌理,肌理的自然形式反映了世間萬物在自然中的存在方式。松樹的粗糙的樹皮、人類的肌膚與巨大海洋動物藍鯨光滑的皮膚顯示了不同肌理與生命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的環境。人造物的表面處理除了視覺上的美感外,還有重要的一面就是肌理具有超出審美的使用功能。乾旱的大地表面上,開裂的泥土所形成的肌理反映了嚴重缺水的自然現象;流線型的造型及其光滑的表面是為提高速度而設計的;二飛機表面鉚釘所形成的肌理,汽車輪胎表面的肌理,大地表皮植被所形成的肌理,雖然各有視覺審美的屬性,有的也經過人為的設計和處理,但絲毫也不能掩蓋肌理的使用功能。與實際的物體的肌理不同,在平面構成中,對肌理的研究側重於肌理形式本身的研究,側重於視覺上的感受,側重於視覺肌理的形成及構成方式。對肌理的研究有助於視覺效果的表現和設計意圖的表達。
肌理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美,它讓我們僅僅從“一看”就能感受到面的質感和紋理感。從審美的角度去研究和應用肌理的特徵和屬性,就使平面構成有了更多的視覺語言和表達手段。在實際應用中,表面的處理除了明暗關係、色彩關係外,如果再加上肌理關係的處理就從手法和視覺上豐富了平面設計。肌理特殊的視覺感受也是其它視覺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視覺肌理:
視覺肌理是肌理在視覺上造成的一種視覺感受。在平面構成中,視覺肌理指的是規則或不規則形態以較小的尺度經過群化或密集化處理成面的形態后所體現的視覺形式。
視覺肌理表現為視覺上的質感,它不具備觸覺上的質地感。對視覺肌理而言,視覺上的粗糙感並不意味著觸摸時也具有粗糙感。這就是視覺肌理與觸覺肌理的區別。
視覺上的細膩感、粗糙感、質地感、紋理感等都是視覺肌理的具體表現。視覺肌理的表現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把物體表面的真實可觸摸的立體化的肌理表現為平面上可視的形態,就構成視覺肌理;
2、把較小的尺度單位形態進行群化處理或密集化處理就可構成平面的視覺肌理。
觸覺肌理:
觸覺肌理是相對視覺肌理而言的,觸覺肌理指的是觸摸時所感受的細膩感、粗糙感、質地感、或紋理感。觸覺肌理也許是可見的,也許是不可見的。
在平面構成中,觸摸肌理的製作必須對設計的平面進行超出或低於設計平面的紋理上的處理,如印刷時對印刷平面的壓印處理在手感上就可造成肌理感。紙張表面的質地也表現為平面觸覺肌理。為了保持平面性,觸覺肌理的厚度不能太大。太大則具有較強的體感而失去平面的性質和特徵。
⑴凹凸法
在紙的表面以一定的力度進行刮、刻、壓、印等不同的處理,在平整的表面做成輕微的凹凸起伏,就可形成觸覺肌理,如果在觸覺肌理上施再以不同的色彩就形成有觸覺的視覺肌理。
⑵漂浮法
用吸水性較好的紙吸附漂浮在水面的色彩、油跡、墨汁等能夠浮於水面的物質,形成一種具有流動感、偶然性很強的視覺肌理。
⑶撕貼法
利用不同紙的質感和柔韌度,將紙按照一定的想象撕成某種形態,在拼貼到平面上形成具有視覺感和觸摸感的肌理。
⑷堆描法
利用色彩原料自身的厚度,將設計好的色彩依據單位形群化得原理堆積成某種肌理,形成堆積描畫的視覺和觸覺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