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翼豆

豆科大翼豆屬植物

大翼豆(學名:Macroptilium lathyroides (Linn.) Urban)是豆科,大翼豆屬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達1.5米,莖密被短柔毛。羽狀複葉;托葉披針形,脈紋顯露;小葉片狹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面無毛,花成對稀疏地生於花序軸的上部;萼齒短三角形;花冠紫紅色,旗瓣近圓形,翼瓣白色瓣柄,莢果線形,密被短柔毛,種子斜長圓形,7月開花,9-11月結果。原產熱帶美洲,中國廣東、福建有栽培。廣泛栽培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大翼豆可作覆蓋作物,適宜於年雨量750-2000毫米的地區種植,耐瘦瘠的酸性土。可作混合飼料。

形態特徵


植物也有美
植物也有美
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0.6-1.5米,有時蔓生或纏繞,莖密被短柔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披針形,長5-10毫米,脈紋顯露;小葉狹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8厘米,寬1-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密被短柔毛或薄被長柔毛,無裂片或微具裂片;葉柄長1.5厘米。
花序長3.5-15厘米,總花梗長15-40厘米;花成對稀疏地生於花序軸的上部;花萼管狀鐘形;萼齒短三角形;花冠紫紅色,旗瓣近圓形,長1.5厘米,有時染綠,翼瓣長約2厘米,具白色瓣柄,龍骨瓣先端旋卷。莢果線形,長5.5-10厘米,寬2-3毫米,密被短柔毛,內含種子18-30顆;種子斜長圓形,棕色或具棕色及黑色斑,長約3毫米,具凹痕。花期7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大翼豆
大翼豆
大翼豆為喜歡溫、喜歡光的短日照植物,生長最快的溫度為25~30℃,在日照較長的情況下為22~27℃。於13~21℃時生長緩慢,受霜后全部死亡,殘留種子第二年可以萌發。在廣州3月份播種的7天出苗,20~30天分枝,60~80天開花結莢,90~100天後種莢陸續成熟。在溫暖地方,多年生的於3~12月間都可開花,6~12月間種子成熟。在江西省,前期生長緩慢,入秋生長旺盛,開花晚,雖可越冬而種子產量低。耐旱性很強,喜土層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受水漬會延緩其生長。適宜的土壤pH值為4.5~8,可耐中度的鹽鹼性土壤,能耐低鈣高鋁而不耐高錳的含量,在年雨量650~1800毫米的地區均適宜。

分佈範圍


中國廣東、福建有栽培。原產熱帶美洲,現廣泛栽培於熱帶、亞熱帶地區。

栽培技術


大翼豆播種前需耕翻、築畦、整地,消滅雜草,每畝施用有機肥1000千克及磷肥15~20千克,缺鉀的土壤需增施鉀肥,酸性土施用石灰會有利於鉬的釋放而有好處。通常不需根瘤接種,自3~7月均可播種,春播在經霜之後,夏播宜在雨季之前,建植後由於種子能落地自繁,故易保持長久。條播,行距40~50厘米,也可以撒播或用飛機播種。種子千粒重約12克。每畝播種量條播為0.25~0.5千克,撒播0.5~l千克。與禾草混播的可以同時分行播種,通常畝播0.2千克,也可直接撒播於已經建植的俯仰馬唐或其他草地上,播后輕耙並鎮壓,雨季極易出苗,苗期生長慢,需進行中耕除草,以後每年要補施適量的磷、鉀肥料,並注意排水,以勉滋生病害。

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

大翼豆
大翼豆
大翼豆對牛、羊等家畜的適口性好,為青飼及刈制乾草的優良豆科草。葉片易於脫落,需小心收集。在冬季無重霜的地方,可以在夏秋輕牧而主要用為冬季的牧草,如果用為青貯料,應另加4~8%的糖蜜。其種子為鵪鶉、鴿、火雞等鳥類喜食,植株為鹿喜食.用為放牧,常與以下幾種禾草混播,俯仰馬唐(Digitariadecumbens)、巴西雀稗(Paspalumnotalurn)、非洲狗尾草(Setariasp.)、無芒虎尾草(Chlorisgayana),也可與山螞蝗(DesmodiumSp.)或柱花草(Stylosanthesgracillise)等豆科草混播。可以在任何時候輕牧。留茬高度宜在15~30厘米,放牧2周后停休4~6周,如需要採種或留莢自裂而獲得更稠密的再生植株,則在開花盛期及種子成熟之前要停牧。夏季生長旺盛時,牲口常先食混播中的禾草,而大翼豆被積存在秋季放牧時用。干物質產量每畝為550~600千克,混播的總產量每畝為800千克左右。

其他用途

由於抗旱性強,可用為鐵路、公路兩旁護路的覆蓋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