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為紀念1955年1月18日在解放一江山島戰鬥中光榮犧牲的525位烈士而建。陵園主要建築有牌樓、墓道、戰鬥紀念塔、紀念亭、石碑、烈士墓、烈士橋、烈士塑像、紀念館、陳列館等。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陵園1986年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台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授予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紅色旅遊基地。2005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列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陵園概況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為紀念解放一江山島戰鬥和英勇犧牲的454名革命烈士,1956年3月4日,浙江省人民委員會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聯合作戰解放一江山島而犧牲的烈士,在海門修建了烈士陵園。1959年、1974年、1998年分別進行過整修、擴建。特別在紀念解放一江山島戰鬥50周年來臨之際,台州市委、市政府和椒江區委、區政府決定重新規劃設計,投資1億多元,改擴建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2 005年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擴建工程完工並重新對外開放。陵園內現有一江山島登陸紀念館、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塔、烈士橋、烈士墓群、紀念牌坊、“眾志成城”、“光照千秋”、“三軍豐碑”、“和平昌盛”群雕、52名將軍題詞碑廊等主要建築物;有原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解放一江山島戰鬥前線總指揮張愛萍將軍,原國防部長遲浩田、張震將軍,原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將軍,原20軍軍長廖正國將軍,原浙江省委書記譚啟龍、省長周建人,原民政部長崔乃夫以及中國書法協會主席舒同、副主席沙孟海的親筆題詞等。
烈士陵園內葬有為解放一江山島而英勇犧牲的454位烈士,職位最高的是0080部隊3支隊的炮營副營長吳沛和(浙江省縉雲人)。犧牲烈士中榮立一等功1名,榮立二等功12名,榮立三等功90名,四等功26名,有椒江籍烈士1名(金壽興,支前船老大,榮立三等功)。
烈士紀念碑,高3.8米,寬1.1米,正面碑文是一江山戰役總指揮、國防部原部長、浙東前線總指揮部司令員張愛萍的題詞:“為解放一江山島獻出生命的陸海空先烈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有南京軍區原司令員許世友題詞:“碧浪萬千重,多少英雄當年小試海陸空。愁島荒山今勝地,萬紫千紅。立石志奇功,壯志長虹,遙看海峽走蛇蟲。誓掃妖氛還國土,金馬台澎”。這是“解放一江山島”大型雕塑。由陸軍、海軍、民兵和支前民工各1人組成,雕塑表現了人民解放軍、民兵和人民群眾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為解放一江山島而努力奮鬥的崇高革命精神。
陵園作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意教育基地,十分重視軟體建設和內部管理工作。陵園目前基本具備了“七個有”,即有一個切實負責的領導班子;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有一定數量的專職工作人員;有一支素質較高的講解員隊伍;有一套比較完善和豐富的展品,包括文物、圖片、史料、陳列文字說明等;有一套介紹一江山島戰鬥情況的聲、光、電多媒體演示設備;有一個專門接待參觀的場所。
陵園還根據不同的觀眾,選擇不同的宣教主題。即對中小學生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為主題的教育;對黨員幹部以“回顧歷史,重溫入黨誓詞,牢記黨的宗旨”為主題的教育;對普通群眾以“緬懷革命烈士、英雄業績永記心中”為主題的教育,千方百計使在參觀後有所收穫。每逢清明節和建黨、建軍、建國等重大節日,陵園積極組織黨員幹部、部隊官兵、青少年學生瞻仰革命烈士、祭掃烈士墓、邀請參戰老戰士、老黨員作當年事迹報告,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據不完全統計,從陵園擴建后至今,先後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參觀教育的人數達60多萬人次。

歷史意義


在解放一江山島的戰鬥中,前線指揮員(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親臨最前線,向某部指揮員指示工作.
一江山島位台州灣外,屬東磯列島,距海門港38公里,位大陳島北側15公里。分南北二島,又稱兩龍山,相傳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曾在此操演水師。兩島相隔一條150米寬的水道,北 一江山島面積0.88平方公里,南一江山島0.35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30米。植被以茅草 和黑松為主,森林覆蓋率10-20%。島上無常住居民,建有簡易棚屋數十間,為大陸漁民季 節性進島作業居所。
一江山島以"一江山登陸戰"而聞名海外。朝鮮戰爭勝利后,結束浙江沿海軍事對峙局面的時機已趨成熟。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首次採用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戰術,一舉攻克一江山島,全殲國民黨駐軍王生明部1100人,其中俘敵551人,斃敵519人,解放軍陣亡官兵454人。這次戰役震驚了台灣國民黨當局,也震驚了美國政府,從而迫使國民黨軍隊撤出大陳等島嶼,浙江沿海始告全境肅清。

紀念建築


"一江山登陸戰"在解放軍戰史中佔有特殊地位,也是迄今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共兩黨的最後一場正面戰爭。"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建於椒江城區楓山北坡,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建築有紀念塔、牌坊、碑亭、烈士紀念館和雕塑、題詞碑等,陵區安葬400多位烈士。每年接待的掃墓和參觀者約10萬人次,已列入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椒江城區主要旅遊景區。旅遊者赴一江山島,可以發現島上遍布戰壕,構築有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碉堡154個,分三道防禦陣地,火力交叉,而島岸又多陡壁,海面開闊。該役之壯,於今雖已歲月遠逝,但仍常有遊人上島尋訪故地。
陳毅故居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位於台州市椒江區楓山北麓,佔地總面積44.6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4299平方米。它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先後被民政部、中宣部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全國大陸和舟山群島解放以後,浙東以及台州地區的國民黨殘餘軍隊紛紛逃入大陳、一江山等島嶼,以此為據點,不斷騷擾浙江沿海地區。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奉命聯合渡海作戰,向一江山島的國民黨守軍發起猛烈進攻。不到兩個小時,一舉解放了該島。不久,大陳、漁山、披山、南麂等島嶼的國民黨軍隊悉數撤走,在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掩護下逃往台灣。至此,浙江沿海島嶼全部解放,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之後,為了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部隊首次海上聯合作戰,一舉解放一江山島的輝煌勝利和在這次戰鬥中光榮犧牲的烈士,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在海門楓山建造解放一江山島戰鬥烈士陵園。
【戰鬥陳列館】陳列館分第一陳列室和第二陳列室。館內陳列主要反映解放一江山島戰鬥的前後過程,分三部分。
第一陳列室展出的是第一部分--戰前態勢和準備工作。全國大陸解放以後,國民黨余部在美國的支持下,訂立了所謂的“共同防禦條例”,加緊戰爭活動,把一江山作為它“反攻大陸”的前哨、據點。我人民解放軍為了祖國的全面解放、防止外來勢力的干涉,華東軍區部隊奉中央軍委總參部命令,對盤踞在一江山島島嶼的國民黨殘餘軍隊進行了狠狠的打擊。《沁園春-一江山渡海登陸戰即景》詞,就是對整個戰鬥過程的描述,這是原國防部部長,時任大陳列島戰役中一江山渡海登陸戰前線總指揮張愛萍所作,整個戰役活動都是他親自組織和指揮。戰役發起時他一直堅守在前線指揮所,精心組織指揮三軍聯合登陸的全過程。戰鬥剛結束,他就不顧同志們的勸阻,毅然登上一江山島,巡視戰場。一江山渡海登陸戰,那陸、海、空三軍磅礴的氣勢復現在眼前,觸景生情,將軍不禁思潮奔涌,遂於下島返航的途中吟就此詞。對當時的政治、軍事鬥爭形勢和天時、地利、氣象以及戰鬥自然景觀作了高度的概括。著重描寫了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的恢弘壯烈情景,概括了一江山登陸作戰的深遠影響。戎馬倥傯,轉眼過了三十年,張將軍又抽閑以飽滿的革命激情對原詞作了重要修改,新的《沁園春-一江山渡海登陸戰即景》保持了原詞牌名和字數,全文如下:
東海風光,寥廓蘭天,濤濤碧浪。看騎鯨蹈海,風馳虎躍;雄鷹獵獵,雷擊龍翔;雄師易統,戎機難覓;陸海空直搗金湯,銳難當。望大陳列島,火海汪洋。
料得帥駭軍慌,憑一紙空文豈能防。憶昔諾曼底西西里島、沖繩大戰,何需鼓簧。“固若盤石”,陡崖峭壁,首戰奏凱震八荒。英雄贊,似西湖競渡,初試鋒芒。
第二陳列室展出的是戰鬥經過和戰後之一江山島,主要展品有插上北一江山島主峰203高地和南一江山主峰180高地的紅旗兩面(系複製件,原物存放在國家軍事博物館),還有解放一江山島雕塑和烈士遺物,反映了這次戰鬥的激烈和指戰員浴血奮戰的場景,還有海門人民支前的感人場面。
【烈士紀念館】紀念館位於“陵園”北面,為圓形天壇式四層建築。該館造型獨特,十分壯觀典雅。門口匾額“烈士紀念館”和楹聯“悼英雄壯烈精神萬古長青,繼遺志一定解放金馬台澎”,為時任浙江省省長周建人撰書。
紀念館一、二層為陳列廳,一層中間圓柱上正對大門一面是張愛萍部長在紀念解放一江山島登陸戰勝利四十周年題詞,另有四塊大型浮雕,分別為授旗、出發、登陸、解放四個場面。一二層環牆圓塑的是戰鬥功臣烈士呂有庫、徐文學、陸世才等烈士共17座雕像,像下附有烈士事迹、遺物、烈士日記、獎章和血衣等;二層中間圓柱上陳列的是犧牲烈士的遺像,像下附有簡歷。原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對此曾感慨賦詞:碧浪萬千重,多少英雄當年小試海陸空。愁島荒山今勝地,萬紫千紅。立石志奇功,壯志長虹。遙看海峽走蛇蟲。誓掃妖氛還國土,金馬台澎。
烈士紀念塔】該塔高18米,為陵園內最高建築物。基座為五角形,青石砌築,上為混凝土塔身,呈三大面和三小面相間的六角形,威武挺拔的陸、海、空三尊雕像立於基座上,塔尖裝紅五星燈。塔身上面是當時浙江省軍、政首長所題的塔名及“人民英雄英雄永垂不朽”等金色大字。整座塔雄偉莊嚴,是陵園內最具象徵性的建築物。
【烈士墓區】墓區中心有紀念碑亭,紀念碑系浙江省人民政府所立。碑文主要記載解放一江山島戰鬥的概況和勉勵後人飲水思源,肩負起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神聖責任。
階梯形山崗上共安葬有四百餘名烈士,每座墓的外牆以塊石砌成,外面用水泥勾縫,白線黑底,莊嚴肅穆。
墓區內還有一些在解放初期的其他軍事行動中犧牲的烈士的墓葬。
“青嶂千年奠忠骨,丹楓萬樹護英魂”。每年的清明時節,成群結隊的憑弔者來到這裡,表達對先烈們永遠的緬懷和崇敬。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位於台州椒江楓山北麓,佔地面積336.5畝。1986年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台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授予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5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列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7年初被全軍最高學府--國防大學列為“國防大學教育基地。”
二十一世紀五十年代,全國大陸解放后,浙東及台州一帶的國民黨殘餘軍隊逃至台州海口外的大陳島、一江山島等島嶼,騷擾大陸沿海。為粉碎美蔣“共同防禦”的陰謀,保衛社會主義建設,中央軍委決定首次實施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解放一江山島。1955年1月18日上午8時,解放一江山島戰鬥打響,經過兩個多小時英勇作戰,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全島。整個戰役擊斃守敵519人,生俘576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一江山島解放后,附近大陳、魚山、披山等島嶼的蔣軍悉數撤退,浙江沿海人民遂得安寧。這是我軍歷史上首次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標誌著我軍現代化作戰樣式的發展和戰鬥力的提升,是我軍戰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祭奠廣場

祭奠廣場主要包括了:“光照千秋”、“三軍豐碑”、“和平昌盛”群雕等一系列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建築。
光照千秋”,由三根高大的圓柱托起直徑為5米的金色球體,光彩奪目,光芒萬丈。這組雕塑寓意這三軍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安寧。這三組高3.2米的花崗岩浮雕牆名為“三軍豐碑”。“三軍豐碑”寓意著今朝龍之嬌子當與時俱進,以三個代表為指導,牢記軍民一家。為中華之崛起,強大,勇挑富國強兵的重任;以中華之和平、昌盛為己任,投身轟轟烈烈的科技強國,再樹二十一世紀新豐碑。這五組雕塑“祖國、和平、昌盛”、“浩氣長存”、“軍民同心“、光照千秋”、“三軍豐碑”、是由中國美院的一大批師生齊心協力完成。

烈士橋

烈士橋始建於1956年,於2004年重新修建,橋長25米,寬5米,高6.5米,拱形三孔,中間車行道,兩側人行道,石砌間花欄桿。烈士橋溝通了南北兩山為一體。

墓道

牌坊建於1955年10月,竣工於1956年1月,佔地面積28.75平方米。全部民族形式造型,以四根柱為基礎,各柱頂裝有青石獅子一座。橫樑前後有華東公安部司令員郭化若題詞----解放一江山戰鬥烈士墓道。進入牌坊會看到一幅漢白玉浮雕,名稱是“祖國、和平、昌盛”。竣工於2003年,在浮雕上的國旗,漢白玉和平枝,漢白玉花圈,在漢白玉基石上還有浪花,雲朵,鮮花和樹葉。在入口兩側有八根淺紅色的名為“浩氣長存”的花崗石浮雕,上面有三軍烈士英勇戰姿以及飛機、戰船等。墓道兩側設有六尊三軍將士與兩尊民兵青銅鑄像。雕像高2.6米左右,神威高大,神情不一,各具神態,這八尊鑄像名為“軍民同心”。

將軍碑林

陵園自開放以來,陸續接待了來自祖國各地的知名人士。他們曾在這裡潑墨揮毫,共留下了52幅親筆題詞。有原中央政治局委員、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原軍委副主席張震,原國防大學校長朱敦法等將軍的親筆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