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of Optics and 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簡稱“光電所”,始建於1970年,是中國科學院在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研究所。1999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2006年進入創新三期,並被評估確定為科學院A類(優秀)研究所。

光電所主要研究領域及學科方向包括:光電跟蹤測量、光束控制、自適應光學、天文目標光電觀測與識別、先進光學製造、航空航天光電設備、微納光學及微電子光學、生物醫學光學等。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光電所共有9個創新研究室,以及中科院成都幾何量及光電精密機械測試實驗室;還建有5個研製中心,以及2個技術保障中心。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1200餘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6人,高級科技人員400餘人。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籌建於1969年,1970年6月起在成都大邑縣霧山鄉動工興建,初名中國人民解放軍1019所。
1973年4月長春光機所進行人員分遷,1973年7月正式投入科研試製工作,共建有6個研究室和6個試製加工車間,在編職工1200餘人,開始試製第一代160數字式電影經緯儀
1975年12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光電所向用戶移交了首批成功試製的兩台第一代160數字式電影經緯儀。
1977年12月,第一屆光電學術委員會成立,向中國科學院上報了1978-1985年科研發展規劃,提出了科研主攻方向是光測設備、大規模集成電路(LSI)裝備攻關項目。
1979年,光電所決定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郊雙流縣興建新址,並於1988年完成全所整體搬遷工作。
1980年開展了自適應光學領域的研究,並組建了中國首個自適應光學實驗室,現在該實驗團隊已經發展為國際最大的自適應研究團隊,自適應光學也成為目前光電所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80年代中期,光電所在光電捕獲跟蹤測量技術和自適應光學技術的基礎上,開始了激光光束控制技術的研究,並在90年代建成了國家863計劃光束控制重點實驗室、國家863計劃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實驗室擁有中國一流的人才隊伍和領先的技術,參與完成了多次重大科學試驗,奠定了光電所在該領域不可替代的地位。
1981年,光電所研製成功中國首台光刻機,該光刻機於1983年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5年,中國首台具有激光、紅外和電視三種自動跟蹤和測量手段的778光電經緯儀研製成功,並成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重要子項目,這是中國第四代經緯儀的代表,標誌中國光電跟蹤測量設備躋身世界先進水平。隨後,778的跟蹤測量技術被廣泛推廣應用,顯著推動了中國光電工程和光電跟蹤的技術進步。
1986年,自適應光學在世界上首次應用於激光核聚變裝置(ICF)神光I號光束控制。
90年代末研製成功的新型紅外電視跟蹤經緯儀實現出口,為中國高精度光電跟蹤經緯儀由進口向出口的歷史轉變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3年,被譽為中國電子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的中國首台g線光刻機——1.5-2微米實用型分步重複投影光刻機在光電所橫空出世;
1994年,美國才開始將這項技術用於其國家點火裝置原理樣機中,並稱是中國率先使用;1.2米望遠鏡可見光自適應光學系統於1990年在中國首次實現對星體目標的實時補償校正,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這一目標的國家。
產業園
產業園
1997年,光電所首批通過中科院科研基地型研究所定位評估;光電所自主研發0.8-1微米分步重複投影光刻機,是中國目前完全自主研發的唯一一台做出過器件的光刻機。
1999年,光電所微細加工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863計劃光束控制重點實驗室、國家863計劃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率先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一期。
2001年,全所整體進入創新試點二期,在此後十餘年內,光電干擾與防護、微納光學、航空航天光電、天文目標觀測、生物醫學光學等新興學科在光電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形成了以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需求為牽引,面向世界光電科技領域發展前沿,重點開展光電工程應用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高技術研究與系統集成創新研究的格局。蓬勃發展的科技事業培養出了一支中國一流的科研團隊,胡錦濤、李長春、李嵐淸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視察光電所,並對光電所寄予厚望。
2018年11月29日,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超分辨光刻裝備項目”在成都通過驗收,作為項目重要成果之一,可加工22納米晶元,中國科學家研製成功世界上首台分辨力最高的紫外超分辨光刻裝備,並形成一條全新的納米光學光刻工藝路線,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據2018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光電所共有在職職工1200餘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863項目首席科學家1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6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4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20人,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家5人,高級科技人員400餘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姜文漢林祥棣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李斌成、羅先剛、張雨東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羅先剛

科研部門

科研園區
科研園區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光電所建有9個創新研究室,中科院成都幾何量及光電精密機械測試實驗室,還建有5個研製中心,2個技術保障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細加工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光束控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
研製中心:精密機械製造、先進光學研製、輕量化鏡坯研製、光學工程總體集成、質量檢測
技術保障中心:製造保障中心、科技信息中心

設備設施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室共用檢測技術所級中心共設置5個檢測組,共有儀器30台套,儀器價值約4960.52萬元;可提供光學材料特性檢測、光學零件面形誤差檢測、光學系統像質檢測、幾何尺寸檢測、形位誤差檢測、角度檢測、環境試驗和化學分析等16項參數的檢測服務。
儀器
圓柱度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溫度試驗箱雙頻激光干涉儀數字式光電准直儀
掃描電子顯微鏡精密型三坐標測量機經緯儀計量型三坐標激光跟蹤儀
光學材料應力檢測儀工具顯微鏡二維數顯測高儀多功能測量顯微鏡一等測角裝置
1m光學表面粗糙度測量儀三維光學材料應力檢測儀光學傳遞函數測量儀光學材料均勻性測量儀分光光度計(Lamda1050)
電磁兼容測試系統24英寸激光干涉儀5t電動振動台萬能測長儀2m平行光管 

合作交流

光電所廣泛開展中國中國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多次承辦國際先進光學製造和檢測會議等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2012年8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James Wyant教授應邀到光電所訪問,James Wyant教授參觀了光電所先光中心光學測量等實驗室,隨後與光電所科研人員針對非理想環境中的精確干涉測量技術、干涉儀及干涉測量相關技術問題展開了交流和討論。
2013年5月英國曼徹斯塔大學博士后張勇應邀來所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並做了題為 用組合式3D列印技術來發現新的功能性陶瓷材料的學術報告,張勇結合3D列印技術的應用情況重點介紹了用納米陶瓷粉末製作3D列印所需的懸浮液的方法、製作符合3D列印陶瓷所需的基座、解決陶瓷鍍膜過程中出現的咖啡環現象等內容,並對3D列印技術的現狀及發展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科研獲獎情況
科研樓
科研樓
據2018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建所以來,光電所在自適應光學、光束控制、光電跟蹤測量、微納光學等領域取得了多項重大成就,先後取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以及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在內的500餘項科技成果,申請專利500餘件,授權專利180餘件,發表論文4200餘篇。與此同時,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高新技術項目的產業化。
2017年,光電所共有在研項目397項(新增項目260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7項(新增5項);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7項;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3項(新增38項);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項、承擔課題6項,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48項;承擔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財政部和院重大儀器研製項目9項(新增1項);主持院重點部署項目2項,承擔4項(新增1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52項(新增10項);其他各類課題249項。
科研獲獎情況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獎勵等級授獎部門
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2016年第十一屆光華獎 中國工程院
2016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四川省
2012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成果獎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
2011年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中國科學院
2010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9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8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四川省
2005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四川省
2005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四川省
2002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四川省
2001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四川省
2001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四川省
2001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科院 
(註:表格信息參考資料來源於)
• 科研任務承擔
2012年,光電所共有在研項目271項。其中,承擔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中4個專項相關科研課題或項目,承擔國家973計劃項目1項,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49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項,承擔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1項、重要方向性項目4項,其他部委項目16項。

學術期刊

《光電工程》(中文核心期刊)創刊於1974年,是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和中國光學學會主辦的學術性刊物,其主要刊登光電科學技術與工程領域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主要欄目包括:自適應光學、空間光學、目標檢測、光電控制和測量、薄膜光學、光學設計、激光技術、光通信、圖像與信號處理、先進光學製造技術、微細加工技術以及其它光電方面的高新技術。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設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3個博士學位培養點、9個學術型碩士學位培養點(涵蓋8個一級學科)、6個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培養點。
博士后流動站:光學工程
博士一級學科學位培養點:光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學術型碩士學位培養點:光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光學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物理電子學、檢測技術及自動化裝置和計算機應用技術
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培養點: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儀錶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計算機技術

教學建設

研究生部
研究生部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光電所從1981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有在崗導師人數200餘人,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300餘人。
在研究生教育培養過程中,依託該所承擔的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國家“973”和“863”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重大與重點研究項目、國家部委預研及重大工程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及橫向技術開發項目,研究水平居中國領先或國際先進,可為研究生的培養提供大量科技前沿課題和充足的經費及良好的學習、實驗與生活條件,累計為國家輸送了1000餘名專業人才。
2012年11月,中科院人教局公布了2012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的評審結果,研究所博士畢業生徐挺的學位論文被評為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根據201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饒長輝在攻讀博士學位的3年間,作為在職人員參加了光電所大量的科研工作,並獲得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饒長輝發表論文30篇,其中28篇為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論文中,被sci收錄的7篇,發表在國外著名雜誌上5篇,光學學報上10篇,天文學報上2篇。饒長輝是光電所第一位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青年科技工作者。

文化傳統


所徽

所徽
所徽
“光電所”的標準色由藍、紅兩色構成。
選擇藍色作為“光電所”的標準色,體現“光電所”在光電技術領域的博大精深。選擇紅色,象徵著蓬勃向上的朝氣和紅紅火火的發展前景;同時寄託著“光電所”致力向國際一流的現代研究所邁進的寓意。在視覺傳播上,熱烈、醒目,具有很強的識別性。
標誌以凹鏡、銀色為主體。藍色凹鏡,寓指煥發科技之光的“光電所”;紅色銀河,神似軌道,寓指“光電所”集光電領域眾多技術於一體的突出地位、包容萬物的胸懷和追求卓越的奮鬥足跡;內嵌白色弧形,寓指“光電所”執著創新的“光電精神”、辦所方針和發展歷程。
榮入“O、E”字母的“中”字造型,沉穩挺拔,取“中西合璧,光電世界”之義,使整體構思形神歸一。鮮活紅色,意蘊活力、信心和目標;深邃藍色,意蘊科技、志向和追求。汲“光電精神”之精髓,標誌富有強勁的科技感、擴張感、民族感、國際感和濃烈的現代時尚韻致,有力的凸顯“光電所”面向機遇和挑戰,致力於推進光電科技發展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創新貢獻,邁向國際一流的現代研究所的輝煌前景。

科研精神

探索科學真理、追求技術極致、報效祖國人民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所長:羅先剛
法人,黨委書記,常務副所長:楊虎
黨委副書記:劉恩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譚多財
副所長:廖勝、亓波、饒長輝
(備註:現任領導參考資料來源於光電所現任領導欄)

歷任領導

劉允中:1974年2月至1980年12月任光電所黨委書記
高福暉:1980年7月至1984年2月任光電所所長
侯惠仁:1981年3月至1984年2月任光電所黨委書記
張禮堂:1983年7月至1995年9月任光電所所長
許連山:1984年2月至1987年6月任光電所黨委書記
田瑜:1987年6月至1996年12月任光電所黨委書記
馬佳光:1995年9月至1999年12月任光電所所長
姚漢民: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任光電所所長
陳勝利:2000年1月2011年9月任光電所黨委書記
張雨東:2003年12月至至今任光電所所長
楊虎:2011年9月至至今任光電所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