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白菜
中藥
岩白菜,中藥名。為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Hook.f.et Thoms.)Engl.的全草。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滋補強壯,止咳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虛弱頭暈,肺虛咳喘,勞傷咯血,吐血,淋濁,白帶。
全草。
味甘、澀,性涼。
歸肺、肝、脾經。
滋補強壯,止咳止血。
虛弱頭暈,肺虛咳喘,勞傷咯血,吐血,淋濁,白帶。
1、治虛癆咳嗽:鮮岩白菜60g,四塊瓦10g,八角楓0.6g,煮雞蛋3個服用。(《中國民族葯志》)
3、治吐血:岩白菜9g,豬瘦肉適量,燉服;或配旱蓮草、白茅根,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虛弱人有外感發熱者慎用。”
栽后2年,每年挖大留小,洗去泥沙,除去靠近根頭的枯朽葉片,曬乾或鮮用。
多年生草本,高13-52厘米。根狀莖粗壯,被鱗片。葉均基生;葉片革質,倒卵形、狹倒卵形至近橢圓形,稀闊倒卵形至近長圓形,長5.5-16厘米,寬3-9厘米,先端鈍圓,邊緣具波狀齒至近全緣,基部楔形,兩面具小腺窩,無毛;葉柄長2-7厘米,托葉鞘邊緣無毛。花葶疏生腺毛。聚傘花序圓錐狀,長3-23厘米;花梗長8-13毫米,與花序分枝均密被具長柄之腺毛;托杯外面被具長柄之腺毛;萼片革質,近狹卵形,長6.5-7毫米,寬2-4毫米,先端鈍,腹面和邊緣無毛,背面密被具長柄之腺毛;花瓣紫紅色,闊卵形,長10-16.5毫米,寬7-7.8毫米,先端鈍或微凹,基部變狹成長2-2.5毫米之爪,多脈;雄蕊長6-11毫米;子房卵球形,長6.7-7.5毫米,花柱2,長5.3-7.5毫米。染色體2n=34。花果期5-10月。
生於海拔2700-4800m的雜木林內陰濕處或有岩石的草坡上或石縫中。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乾燥全草長25-30cm。根莖粗直,圓柱形,長約10cm,粗1-1.5cm,外表粗糙,有大型的環節狀紋理,根皮棕褐色,多成片脫落。質脆,斷面內心棕紅色。葉片大,長橢圓形,厚實無毛,枯綠黃色,背面色淡,微帶粉紅;葉柄粉紅色,易破碎。
以片大、根莖粗壯者為佳。
1、止咳、祛痰作用。
2、抗微生物作用。
3、促進病變組織恢復。
4、毒性:岩白菜是一種安全、無毒、無誘變作用的藥物。
復方岩白菜素片:用於慢性支氣管炎。
1、《植物名實圖考》:“治吐血。”
2、《分類草藥性》:“化痰止咳。治一切內傷吐血,氣喘,淋症。”
3、《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調經。主治肺結核咳嗽,衄血,痢疾,功能性子宮出血,白帶,月經不調,外用治黃水瘡。”
岩白菜為民間草藥和少數民族(藏族、維吾爾族、納西族等)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