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白菜

草藥

岩白菜,生長於海拔3700米以上的藥用植物,舊時用來祛痰鎮咳,收斂止血,有作為滋補強壯葯,以治體虛頭暈等證者。現多提取的岩白菜素,主要應用在治療呼吸系統疾病。

藥用價值


功用主治

本品味苦、澀,性平。功能祛痰鎮咳,收斂止血,止瀉。主治咳嗽、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外傷出血、腹瀉、痢疾、淋濁、赤白帶下等證。如以本品配筋骨草煎服,或用岩白菜片可治慢性支氣管炎; 與百部、百合、天冬、麥冬等配合,可用治肺結核咳嗽。此外,本品也用於風濕疼痛、跌打損傷,有舒筋活絡的效果。又有作為滋補強壯葯,以治體虛頭暈等證者。尚可外用搗敷治黃水瘡。煎服,6~12g。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吐血。”
②《分類草藥性》:“化痰止咳。治一切內傷吐血,氣喘,淋症。”
③《峨嵋葯植》:“治頭暈虛弱,為治癆要葯。”
④《四川中藥志》:“滋補強壯,止血,止咳。治肝脾虛弱,勞傷吐血,內傷咯血,肺病咳喘,婦女白帶及男子淋濁;外敷無名腫毒。”
⑤《四川中藥志》:“虛弱人有外感發熱者慎用。”

性味歸經

《四川中藥志》:“性平,味甘,無毒。”
《四川中藥志》:“入肝、脾二經。”

化學成份

岩白菜
岩白菜
厚葉岩白菜根含熊果酚甙,故有抗菌消炎作用;含鞣質,故有收斂作用,可用於消化道非感染性炎症,亦有用於子宮頸糜爛者。
又有報道含總鞣質19.4%。其浸劑在試管中1:320~480濃度能抑制痢疾桿菌。還含維生素P樣物質。水提取物給大鼠長期口服,可增加毛細血管抵抗力;很大劑量長期口服也不出現毒性反應,既不影響大鼠的全身狀態,也不引起消化道或實質性器官的病理改變。
根莖含岩白菜素約3%,並含縮合鞣質。全草亦含岩白菜素及熊果甙

藥理作用

1.鎮咳作用 岩白菜對小鼠有一定的鎮咳作用,根莖300mg/kg所出現作用與磷酸可待因60mg/kg相等。岩白菜中所含的岩白菜素也有鎮咳作用。
2.抗菌作用 根莖水煎劑和乙醇提取物(主要含縮合鞣質,也含岩白菜素) 對大腸桿菌傷寒副傷寒桿菌無抗菌作用; 對四種痢疾桿菌 (福氏、志賀氏、宋內氏、鮑氏痢疾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對福氏痢疾桿菌的抑制作用最強。岩白菜浸劑在試管中1: 320~480濃度能抑制痢疾桿菌。
3.抗炎、收斂作用 岩白菜所含的熊果酚甙有抗炎作用,所含鞣質有收斂作用,故臨床常用其治療消化道非感染性炎症,亦可用於子宮糜爛者。
4.其他作用 岩白菜水提取物給大鼠長期服用,可增加毛細血管抵抗力。

現代應用

岩白菜
岩白菜
1.細菌性痢疾、非菌痢性腸道感染及急性菌痢等症 用岩白菜製成片劑,每次口服1.5 ~3g,日服3次,均具較好的療效。並報道單用岩白菜來治療腹瀉。
2.慢性氣管炎 岩白菜、三顆針適量煎劑治療36例中重度慢性氣管炎病人,均獲得較好療效,對止咳、祛痰、羅音之消失和預防感染療效顯著,對止咳效果較差。
3.肺結核 用岩白菜素30~60mg/mL水溶液,治療肺結核100例,癥狀改善率80.3%,痰菌陰轉率82%,X-線胸片病灶有效率72%,空洞有效率67%,血沉恢復率68.1%。40% 病人體重增加3kg以上。

毒副作用

岩白菜水煎劑及乙醇提取物(縮合鞣質)以小鼠試驗,口服相當於人用量(9g計算)的65倍,於72小時出現死亡,故認為本品對小鼠有一定毒性作用,但毒性不大;岩白菜素按10g/kg劑量給小鼠口服后未出現毒性反應。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岩白菜
岩白菜
(一)岩白菜:根莖呈類圓柱形而稍扁,略彎曲,長10~30cm,直徑1~2cm。表面棕灰色至棕黑色,具密集而稍隆起的環節,節間長1~6~11mm,節上有的有棕黑色葉基殘存,並有皺縮條紋及凹點狀或突起的根痕。質堅實而脆,易折斷,折斷面類白色或粉紅色,粉性,近邊緣有類白色點狀維管束環列,一側點稍大,另一側點較小,有的折斷面可見部分組織枯朽多成棕黑色。氣微、味若澀。
(二)厚葉岩白菜:性狀與上種同,唯節間長3~5~15mm。

顯微鑒別

岩白菜
岩白菜
(1)岩白菜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較厚。根莖背部的皮層稍寬,維管束較大,外韌型,其外側有中柱鞘纖維束並有束間形成層,木質部導管微木化;根莖腹部的皮層稍窄,維管束較小,其外側無中柱鞘纖維束,亦無束間形成層。髓部寬大。該品薄壁細胞中含澱粉粒,呈廣卵形、類球形及不規則形,長3~25μm,少數達52μm並含草酸鈣簇晶,直徑20~85μm,少數達107μm;此外有棕色內含物
(2)厚葉岩白菜 根莖組織結構與岩白菜同,唯澱粉粒長5~37μm,草酸鈣簇晶直徑23~130μm。

理化鑒別

岩白菜
岩白菜
(一).取該品粉末(40目)1g,加甲醇10ml置水浴上加熱浸漬10分鐘,過濾。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溶液顯藍綠色至藍黑色。(鞣質
(二)薄層層析 樣品製備:取該品粉末(40目)1g,加乙醚10ml,迴流10分鐘,過濾。取濾液5ml,揮去乙醚,加甲醇0.5ml溶解,點樣20μl。對照品:岩白菜素甲醇溶液(5mg/ml)點5μL。吸附劑:硅膠G(青島)10g,加蒸餾水約60ml,研磨10~15分鐘,鋪板,乾燥后,105℃活化30分鐘。展開劑: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2)展距17cm。顯色劑:紫色光燈(254nm)下觀察。

歷史記載


岩白菜
岩白菜
《植物名實圖考》所載呆白菜,據載:“生山石間,鋪生不直立,一名矮白菜,極似莙薘,長根數寸,主治吐血”。其圖與現今岩白菜相近。而同一書所載:“岩白菜生山石有溜處,鋪生如白菜,面綠,背黃,有毛茸茸。治吐血有效”。則與該品迥異。
四川、貴州草醫用以治咳嗽及滋補;雲南納西族叫“埃酥蒙”,新疆民間用以治咳嗽、吐血、頭暈。中草藥群眾運動中,西藏以其治痢疾止瀉效果較顯著;雲南、新疆以其治氣管炎有一定效果。現西藏、雲南等地已生產製劑供藥用。
岩白菜生長於海拔3700米以上的藥用植物,它的提取物——岩白菜素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特效藥物,市場需求量巨大,深受藥物學家的青睞。但是,隨著過度的採挖利用,野生岩白菜資源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就開始萎縮,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資源已瀕於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