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粉粒

澱粉粒

澱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長鏈化合物,它是細胞中碳水化合物最普遍的儲藏形式,在細胞中以顆粒狀態存在,稱為澱粉粒(starch grain)。所有薄壁細胞中都有澱粉粒存在,尤其在各類貯藏器官中更為集中,如種子的胚乳和子葉中,植物的塊根、塊莖和根狀莖中都含有豐富的澱粉粒。

應用


土豆澱粉粒
土豆澱粉粒
中成藥及粉末狀中藥在鑒定時,除了外觀形狀及經驗鑒別之外,對於那些已粉碎 的或難以識別的粉末藥材與成藥常用顯微鑒別法來判斷真偽。澱粉粒形態特徵穩定,是顯微觀察時的重要指標。
澱粉粒形態穩定
顯微觀察證明,植物某一器官內的澱粉粒形態不變,但量的多少是可變的,這與中藥採挖的季節有關。秋末冬初及春季植物萌發之前澱粉多些,藥材加工后粉質充足,春夏由於植物生長新的莖、葉,消耗了貯藏澱粉,澱粉粒只有量變,形態並未變化。

類型


單粒

復粒澱粉粒
復粒澱粉粒
呈圓球形、類圓球形、橢圓形、卵圓形、多面體形、也有半球形、棒槌形或梨 形、少見三角形、類三角形、兩面凸形、三面凸形或不規則形。臍點位於中心或一端,一至數個,明顯或不明顯,層紋有或無。

復粒

澱粉粒由若干分粒相聚合而成。有2粒複合、3粒複合、4粒以上(不超過10粒)複合或10粒以上複合,復粒中的每一分粒呈多面體形,盔帽形,碗形或帶有一面圓的多邊形,臍點少見或不明顯,層紋少見或無。

半復粒

在復粒澱粉粒外周又有共同的層紋將各分粒包圍在內。呈類圓球形、橢圓形、梨形或扇形,臍點2個或多個、層紋明顯或不明顯。

特徵


在鑒定時,除了注意單粒的形態之外,還應觀察臍點及層紋。目前,澱粉粒的結構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只有一些關於澱粉粒結構的模型假說。臍點(hilem)是澱粉粒生長的原點,葡萄糖從這裡開始聚合,在顯微鏡下觀察澱粉粒,並不是所有的澱粉粒都可以看到臍點。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澱粉顆粒呈現層狀結構,稱為層紋。層紋是晶態的支鏈澱粉與非晶態的直鏈澱粉交替排列形成的結構,澱粉粒正是從臍點開始,一層一層向外生長的。
在顯微鏡下鑒定澱粉粒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消光。當用偏光顯微鏡觀察澱粉粒時,發現這些顆粒主體呈現白色,但是有一個十字形的黑色區域,稱為十字消光現象。消光十字在臍點處交匯。

區別


一般細胞中的內含物以下3種形態存在:液態,如粘液質,揮髮油;晶體狀,如各類草酸鈣晶體;固態,如澱粉粒。蛋白質與其它多糖類物質看上去與澱粉粒相似,只要加稀碘液就很容易。
統計、觀察與描述
粉末顯微觀察時,應先製作稀碘液觀察片、50%甘油酒精片或斯氏液片。每種片最好各製作3張,每張粉末觀察數應為4~6個視野;每個視野描繪出3~5個不同的形態、大小不等的澱粉粒;各記錄其形態、直徑、長徑以及層紋及臍點有無等特徵;用顯微描繪器繪出圖形,圖文應一致;最少應測定50個以上澱粉粒,將數據統計后,取最高及最低數據;不同形態者應各有代表,才能顯示出該種中藥之特徵。
不同科屬藥用植物的組織中所含的澱粉粒有形態上的差異,因此以澱粉粒作為植物性中藥顯微鑒別的指標是可靠的。例如蓼科植物大黃,澱粉粒單粒呈圓球形或長圓形,直徑5~32微米,臍點大多呈星狀,復粒由2~5(~7)個分粒組成;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澱粉粒呈圓三角形、三角狀卵形、類貝殼形、廣卵形,直徑5~56微米,層紋清晰,較稀,臍點大多不明顯,少數點狀,可見兩臍點;大戟科植物甘遂,澱粉粒呈球形、類球形、半球形、腎形,直徑3~16微米,層紋不明顯,臍點點狀、人字形、三叉狀。
同屬不同種的中藥材,組織中所含澱粉粒形態相近,但大小不同。例如,烏頭屬川烏的母根,澱粉粒呈球形、長圓形,其分粒多呈半圓形或盔帽狀,單粒直徑2~23微米;同屬植物保山烏頭的塊根,澱粉粒形態基本上與川烏相同,但直徑達6~40微米。有些皮類中藥含有澱粉粒或不含,從有無澱粉粒上就可以區分,例如豆科植物合歡皮的澱粉粒很小,直徑3~6微米,而紅毛五加的組織中,不含澱粉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