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仙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臨桂區轄鎮

會仙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臨桂區下轄鎮,距桂林市區29千米,東與桂林市雁山區交界,南和六塘鎮相連,西鄰永福縣羅錦鎮,北抵四塘鎮,全鎮面積175.4平方千米。清,屬臨桂縣。1997年7月,會仙鄉改為會仙鎮。截至2019年末,下轄1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會仙圩。

2017年,會仙鎮農業總產值6.46億元,2018年工業總產值34.5億元。

2021年,桂林市臨桂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會仙鎮人口為37267人。

歷史沿革


清,屬臨桂縣。
會仙鎮
會仙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會仙區,屬桂林縣;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會仙、矮山、馬面等鄉,屬臨桂縣。
1949年12月,設會仙區。
1954年6月,會仙區改為第五區。
1958年8月,設會仙公社。
1959年3月,會仙公社分為會仙、矮山、馬面3個公社。
1962年8月,會仙、矮山、馬面3個公社改為會仙區。
1966年4月,會仙區改為會仙公社;同年9月,會仙公社改名紅旗公社。
1972年10月,紅旗公社複名會仙公社。
1984年10月,會仙公社撤改為會仙鄉。
1990年,會仙鄉設16個村公所
1997年7月,會仙鄉改為會仙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末,會仙鎮新立村、馬面村、文全村、新民村、山尾村、睦洞村、四益村、燕山村、矮山村、陶淑村、七里村、寺山村、大聯村、會仙村、同助村、陂頭村等16個行政村,共145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會仙圩。
會仙鎮
會仙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會仙鎮位於臨桂區西南部,距桂林市區29千米,介於北緯25°03′14″—25°05′09″、東經110°09′45″—110°10′51″之間,東與桂林市雁山區交界,南和六塘鎮相連,西鄰永福縣羅錦鎮,北抵四塘鎮,全鎮面積175.4平方千米。
會仙鎮
會仙鎮

地形地貌

會仙鎮地處石山平原。

土壤

會仙鎮有耕地7106公頃,其中水田5186.2公頃,旱地1919公頃,林地2242.1公頃。

旅遊


綜述

會仙鎮境內有會仙濕地、唐代修築的相思埭(桂柳運河)遺址以及白崇禧故居、銅橋、八仙湖、石仙洞等名勝景點。
會仙濕地
會仙濕地
會仙濕地
會仙濕地位於會仙鎮境內,於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正式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並命名為“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公園規劃總面積586.7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為493.59公頃。
會仙濕地被譽為“灕江之腎”,是灕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態濕地,具有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濕地內島嶼星羅棋布,山水相得益彰,集“山、水、田、園、林、沼、運”等景觀要素於一體,以其岩溶濕地之典型、山水景觀之秀麗、歷史文化之深蘊而著稱。該濕地風貌及其周邊環境不僅在廣西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平原風貌中也極為罕見。
古桂柳運河
古桂柳運河
古桂柳運河
古桂柳運河又稱桂柳運河、桂柳古運河、相思埭,開鑿於唐代長壽元年(69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與靈渠同為廣西古代的兩大運河。古桂柳運河穿過會仙濕地,河源於會仙鎮獅子岩,匯分水塘,東流至相思江,入灕江;西流折入鯉魚陡至永福洛清江匯柳江。千百年來,古桂柳運河曾經發揮航運和灌溉的重要作用。
白崇禧故居
白崇禧故居位於會仙鎮山尾村,始建於1928年,1931年完工,坐西朝東,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由主體建築和附院兩部分組成。抗日戰爭期間,白崇禧曾數次回此探望母親並曾為母親慶賀90大壽,蔣介石亦曾光臨故居看望白母。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回族,廣西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山尾村人,著名軍事家,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被譽為“小諸葛”。軍閥新桂系代表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會仙鎮總人口5.6萬,常住人口1.1萬。

經濟


農業
2017年,會仙鎮農業總產值6.46億元,同比增長5.2%。
2018年,會仙鎮糧食種植面積6453.3公項,總產量3.5萬噸;水果面積,砂糖橘﹑橙子種面積800公頃以上,全年西瓜、香瓜複種766.7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933.3公頃,生豬出欄6.35萬頭,家禽出欄301萬隻。
工業
2017年,會仙鎮工業總產值12.9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9.25億元。
2018年,會仙鎮工業固定投資2078萬元,工業總產值34.5億元。

社會


教育

截至2012年末,會仙鎮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19所,幼兒園4所,教師326人,年末在校中小學生共3523人,入園幼兒21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義務教育普及率100%。

文化事業

截至2012年末,會仙鎮有圖書館1個,藏書0.32萬冊;文化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850戶;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1處。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末,會仙鎮衛生院1家,病床44張,衛生技術人員60人。

社會保障

2017年,會仙鎮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完成20330人(其中政府代繳288人),發放待遇8923人,發放率100%。為299名符合條件的死亡人員辦理喪葬補助金。全鎮新增城鎮就業141人,完成任務的141%;新增勞務輸出人員1176人次,完成全年任務的138%。辦理農機購置補貼229台,撥付國家惠民補貼專項款34萬餘元。危房改造戶完工87戶,竣工率95%;發放農村建房規劃許可證81份。全鎮最低生活保障791戶,1780人。其中,A類保障80戶,98人;B類保障10戶,247人;C類保障568戶,1435人;全年發放保障資金339.8萬元。2017年7月,轄區發生特大洪水后,發放生活過度物資8萬多元,救災夏涼被150床;救助受傷群眾1人,發放救助金1萬元;倒房重建32戶。
精準扶貧
2018年,會仙鎮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村+貧閑戶”五位一體的運作模式,壯大3個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和貧困戶收入,燕山、矮山、四益3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萬元,全年實現55戶239人脫貧,貧困村燕山樹脫貧。
基礎設施
截至2017年2月,會仙鎮新建1座1500平方米的垃圾中轉站和3座高標準公廁,安裝路燈346盞。

交通


2017年會仙鎮新建1個佔地4000平方米的汽車站,硬化鎮區道路4千米,2018年投資7800萬元的生態旅遊線路良永路會仙段15.8千米完工。

文化


特色美食

舊村板鴨
舊村板鴨
會仙特產舊村板鴨已有200多年的製作歷史,它是選用老鴨、稻穀鴨和草籽鴨經開膛、獨特秘方腌制、上板、整形、晾曬等工序製作而成。板鴨可直接蒸食,也可將蒸好的板鴨配以辣椒、蒜苗、冬筍等回鍋,味香色美,油而不膩,食后回味無窮,已成為家庭、賓館、飯店筵席上的一道美味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