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驟雨打新荷·綠葉陰濃的結果 展開

驟雨打新荷·綠葉陰濃

金代元好問所作的散曲

《驟雨打新荷·綠葉陰濃》是金代散曲作家元好問的作品。此曲上片寫景,繪寫夏日園亭的自然景色,辭采鮮明,氣氛熱烈,清新俊雅,佳句迭出,突出了園中盛夏的特徵;下片抒懷,直寫胸臆,感慨人生苦短和窮通有命,得出了及時行樂的結論,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全曲抒寫其時其人的典型心曲,發人深思。

作品賞析


《唐詩三百首》中,只有兩首是專抒夏日好處的,一首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一首是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不約而同,都突出了“涼”的美感。夏日景物的色彩要比春天濃烈和熱鬧得多,文人卻偏偏不敢去全身心地迎接,先要為自己留一塊虛靜的涼蔭。也許這是因為在夏季的炎熇中,澄懷滌煩是娛目游心的首要前提,有“閑情”才有“逸致”。
本篇前半繪寫夏日園亭的自然景色,首先也是強調“涼多”。這是從池塘水閣遍布的一片“綠葉陰濃”來呈現的,屏絕了驕陽和暑氣,構築了理想的適於憩息的清涼世界。作者寫的是“陰濃”,卻不忘點明“綠葉”。因為隨後兩句便敘出了“朵朵蹙紅羅”的石榴花,紅綠相映,繪出了園亭夏景的濃烈色彩。這五句的基調是靜謐的,於是作者又搜索到了園中的聲:“老燕攜雛弄語,對高柳鳴蟬相和。”燕子呢喃,蟬鳴高柳,表現了萬物的安適自得,這不僅沒有破壞寧和的氛圍,反而更增添了夏景的恬美。在“偏趁涼多”的澄懷意境中,去進一步發現和領略夏令的美感,這是詩人高出一籌之處。
最值得稱妙的是詩人並不以此為滿足,而是在寫景的結尾添出一場“驟雨”。雨點“似瓊珠亂撒”,跳躍奔放,“打遍新荷”,歷歷如聞,這一切都表現出詩人對它的欣賞。這一場驟雨的洗禮推出了一番全新的景象,不同於疊床架屋的泛泛之筆,但它的別開生面,卻使前時的種種美感錦上添花。“涼多”是不用說了,從“選色”的方面看,它增出了“新荷”,且使前時的池亭水閣、綠樹紅花在“雨過”后更為明潔、澤潤;從“征聲”的一面說,燕語蟬鳴可能有一時的沉默,而“驟雨打新荷”的琤琮聲卻不啻是一支更為動聽的樂曲,且仍有愈喧愈靜、以鬧助恬之妙。作者以之作為“良辰美景”的充分體現,並隨之接出“休放虛過”的感慨,我們是能深會其心的。
曲的下片轉入抒寫感慨的內容,一是人生苦短,二是窮通有命,於是得出了及時行樂的結論。這種感想本屬於老生常談,但我們並不覺陳腐可厭,正是因為它得自即景抒情,而前時的寫景已作了成功的鋪墊。一來是上片的景語中確實充分集中了夏日的“良辰美景”,值得不計代價地去“玩賞”、“酩酊”;二來是詩人在敘景中洋溢著一派隱逸脫俗的天趣,“何用苦張羅”,便帶有蔑視奔競、看破紅塵的高士風味;三來是“驟雨打新荷”這一自然現象的變化與“兩輪日月,來往如梭”的人世社會的變化同有可味之處,順適自然,委運任化,也就有了邏輯上的聯繫。“人生如夢”四字算得耳熟能詳了,但我們讀了蘇東坡“大江東去”的《念奴嬌》,照樣覺得震鑠耳目。可見一首成功的文學作品,於自身的藝術美感之外,還往往能激起讀者對人生常理的深思與共鳴。
這是作者在《小聖樂》曲調基礎上的自度曲,問世后流播人口,“名姬多歌之”。筆記載趙孟頫日後在歌筵上聽歌女獻唱此曲,感慨作詩,有“主人自有滄洲趣,游女仍歌白雪詞”之句(見《輟耕錄》)。可見此曲對散曲的初創及擴大影響,起了不小的作用。早期文人的自度散曲本質是詞,亦以詞法為之;不同於晚期宋詞的是它配上了北曲的宮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自宋趙彥肅以句字配協律呂,遂有曲譜。至元代,如《驟雨打新荷》之類,則愈出愈新”,便指出了這一特點。言下也有視此曲為散曲開山之祖的含意。

創作背景


此篇作於元代初年,正是作者失意落拓之時,所以曲子在下片抒發了作者深深的苦悶。

其他補充


輟耕錄》又載:趙孟頫聽歌姬唱此曲,賦詩讚曰:“主人自有滄州趣,游女乃歌白雪詞。”此曲正是“白雪詞”(高雅的歌曲)抒寫“滄州趣”(放浪江湖的逸致閑情)。這裡表現的,乃是宋元之際文人們一種典型的精神生活,有一定認識意義。

作者簡介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后,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金朝滅亡后,元好問被囚數年。晚年重回故鄉,隱居不仕,於家中潛心著述。
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元憲宗七年(1257年),元好問逝世,年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