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關
福建漳州始建於明代的石城遺址
萬松關,坐落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梧浦村后岐山與鶴鳴山之間的萬松嶺,雄鋸於江東橋之西,屬於漳州龍海市榜山鎮管轄,自六朝以來就是險要關隘,明崇禎二年(1629年)始建石城,遺址尚存。
目錄
萬松關
這座關隘,既是古代的交通要塞,又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據《龍溪縣誌》記載:“六朝以來,戍閩者屯兵於泉州之龍溪,阻江為界,插柳為營”。封建王朝只能在江東派駐重兵防守,與萬松嶺隔江對峙,不敢輕易冒進。唐代陳元光入漳之時,“遣人沿溪結筏,間道襲蠻,遂建寨柳江之西”,駐兵於“嶺極高峻,上有漢唐故道”的揭鴻塞,時稱“軍營嶺”。唐慕容韋《度揭鴻嶺》五言詩云:“閩越曾為塞,將軍舊鎮營。我歌胡感慨,西北望神京”。
唐朝開漳之後,就在岐山和鶴鳴山之間,辟出一條漳州通往京都、省城的要道,取名“福岐路”。此路辟通初期,尚未種植路樹,沿途暴日風塵。到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郡人陳克聰在沿路兩旁種上許多松樹,“植松夾道,連陰十里”(見《福建通志》山經。卷十二),旅人到此,清風撲臉,疲累頓消,因而改稱為萬松嶺。明崇禎二年(1629年)漳州知府施邦曜倡議在此設關,由里人王必標負責施工,共花一萬餘工,建成這座關城。現尚存明東閣大學士林釬撰寫的《施公新築萬松關記》。
建關之後,歷經多次戰火烽煙,至清代初年,又派重兵駐守關上,當時,民族英雄鄭成功進兵漳州,從東路出發,萬松關為必經之地。清軍守將賴國顯率部劉國軒把守這個關隘。征戰經年,互見勝負,后賴國顯命劉國軒抵禦,並將關隘緊閉。鄭成功遣謀士往說國軒,曉以民族大義,劉遂棄暗投明,獻關而降。清順治九年(1652年),鄭成功攻克海澄后,遣將據守萬松關,一面控制漳州清兵,一面以萬松關為據點,進攻長泰縣。同年三月,清閩浙總督陳錦進犯江東橋,鄭成功命駐萬松關守軍配合主力部隊,進行三面夾攻,把陳錦所率清兵,打得潰不成軍。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軍隊在侍王李世賢率領下,由浙江、江西進軍福建,來到這裡,攻打萬松關,把守關清兵打得丟盔棄甲,砍殺無數,奪關而過,進駐漳州,繼而勝利地轉戰廣東。
建國以來海防鞏固,社會安定,鷹廈鐵路和漳福公路幹線,從關城附近經過。當年的“福岐路”變成一條山間小道。歷經數百年烽火的萬松關城樓遺址,成為留供後人緬懷歷史的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