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板橋
蘇州城區東南部的一座古橋
蘇州有一座橋因康熙而赫赫有名,它就是位於帶城橋下塘,正對江蘇省蘇州十中大門的紅板橋(現更名為織造橋)。因為康熙六巡江南,以織造署充行宮,出入必經此橋。可惜的是,1951年,因城建需要紅板橋被拆除。2009年9月,這座消失在蘇州人視野里半個多世紀的古橋,完成初步復建。織造橋橋投資近百萬元,於2009年10月正式竣工。
紅板橋是蘇州城區東南部的一座古橋,位於葑門外,跨葑門塘。北接葑門橫街,南堍塘岸與橋同名。它是蘇州葑門外最繁忙的步行橋。
復建的橋體位於古橋原址西側,考慮葑門已有一座橋叫紅板橋,在申報公示時,取名為織造橋。該橋建成后總跨10米,橋面寬3.7米,北側分流踏步水平距離7.7米,南側稍短為3.2米。
紅板橋原址北出帶城橋下塘,正對原蘇州織造署大門,南出十全街,對著原織造南局,承載著不可或缺的歷史使命。當初不僅是振華女中(蘇州十中前身)的大門前通道,而且因當年蘇州織造署與如今的網師園是一家,這座橋就成了兩地相通的必經之地。而這座橋更因康熙帝而赫赫有名。1951年,由於蘇州十中學校大門改在孔付司巷,橋因此也被拆除。
為了恢復這一歷史記憶,蘇州市滄浪區建設局決定對此橋進行仿古復建。這也意味著一座飽含文化歷史意蘊的古橋將重現於世。織造橋施工者在預製梁板上進行花崗石的鋪貼,在欄板上雕刻桃花圖案,柱頂上描繪李子圖案,暗喻桃李滿天下,這也與蘇州十中的文化氛圍相楔合。另外,設計者考慮到橋樑北側直接下踏步坡長較長,影響帶城橋下塘的道路通行能力及蘇州十中校門的整體協調性,橋坡採用兩側分流的踏步形式,方便人流分散。
紅板橋位於蘇州城東南葑門外,跨葑門塘。北接葑門橫街,南堍塘岸與橋同名。
始建於唐宋年間,一說始建年代不詳。清同治十一年(1872),一位親自設計建造紅板橋“朱公館”的主人、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朱立民的祖父(上海外國語學院朱韻清教授的外祖父),把破舊的小橋建成了一座堅固的石橋。宣統二年(1910)由鄉里人捐資對橋進行了整修。民國18年又增加了鐵鑄的欄桿。
在能夠包含蘇州城外的近現代地圖上,光緒三十四年(1908)所繪的《蘇州巡警分區全圖》、民國三年(1914)《新測蘇州城廂明細全圖》、民國十年五月(1920)《最新蘇州城廂明細全圖》均繪入了紅板橋。
條石樑正中陰刻正楷"紅板橋",旁有修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