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萱
吳素萱
吳素萱,植物細胞學家。從50年代開始,她發現並系統地研究了植物細胞核穿壁運動和核更新現象,提出了獨創性的見解。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在禾穀類作物遠緣雜交的受精過程及其雜交後代的細胞學分析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並對水稻受精過程及一些蔥屬植物細胞內的結晶體進行了精細的研究。70年代,她作為倡導者之一,開闢和親自參加了我國花藥培養和細胞雜交的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發展我國植物細胞生物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吳素萱:(1908——1979)女,曾用名吳淑萱。著名女植物學家。1908年6月4日出生於山東省益都縣(今青州市)一個職員家庭。家庭經濟能自給自足。父親辛勤工作,母親善於勤儉持家。在父母的影響下,吳素萱從小養成了勤儉和愛好勞動的習慣。
吳素萱1915年進入益都縣立高級小學讀書。1918年升入山東省立女子師範學校學習。1923—1925年,先後就讀於南京東南大學補習班和南京第一中學補習班。由於吳素萱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熱愛形形色色的生物界,因此於192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從小學到大學,她一直勤奮學習,年年成績優秀,193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中央大學。
大學畢業后,留任本校生物系助教,從事細胞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37—1941年到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院留學深造,從事壁虎精子發生的細胞學研究,以優秀成績獲得博士學位。由於對祖國的熱愛,她謝絕了導師的再三挽留,於1941年回到抗日戰爭烽火連天的祖國,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她不畏條件艱苦,兢兢業業地搞好教學工作,以期培養人才。1947—1948年,吳素萱受英國文化委員會的邀請,以特約教授的身份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和愛丁堡大學講學,並對有關科研機構進行考察。在此期間,她與熱愛和崇拜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建立了友好的聯繫,對促進中英科技文化交流起了良好的作用。1948年末,正是國民黨政府即將垮台之際,許多達官貴人都千方百計藉機紛紛出國。當時不少英國學者和友人一再勸她留在英國工作。但她毅然選擇回國的道路。她說,“我是中國人,我的事業應該在中國”。回國后受聘為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她親眼看到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教育事業。以前北京大學生物系一個班只有幾個人,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每年招收新生上百人。她懷著極其激動的心情給學生講授細胞學課程,精心備課,誨人不倦。
1955年,吳素萱受聘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植物細胞學的研究工作,擔當起建立和發展我國植物細胞學的重任,她因此十分高興。由於她一貫細心和嚴謹的學風,很快在研究工作中發現了植物細胞核的穿壁運動現象,不久又發現細胞核的更新現象。在此後的數年中她孜孜不倦地對這些現象進行了日益廣泛和深入的研究。在50年代後期,我國農民對農作物的遠緣雜交試驗研究搞得轟轟烈烈,吳素萱響應黨的號召,帶領學生們走理論聯繫實際的道路。深入生產實際,通過細胞學研究去分析總結水稻與高粱等遠緣雜交的途徑和機理。經過數年的努力,取得了正確的認識。
1959年植物研究所成立植物細胞學研究室,吳素萱任主任,她對研究室的發展作了精心的設計與安排,逐步開展了性細胞發育與受精作用,遠緣雜交細胞學分析、細胞核穿壁運動與核更新、植物抗寒機理細胞學、葉綠體以及核酸分離提取等多方面的研究,研究人員與技術人員發展到30餘人。後來的事實證明,她的這些設想與安排是很正確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她和許多老科學家一樣受到批判,研究工作被迫中斷。但她不氣餒,不灰心,和以往一樣,繼續堅持閱讀文獻,並調查了解我國農產生產中的實際情況和要求,以期從中找到既符合科學發展、又能聯繫生產實際的植物細胞學研究方向和課題。她和她的學生們到北京海淀區東北旺公社小麥育種試驗場蹲點,調查了解基層育種工作的實際情況,在為期1年的時間內,她與當地的小麥育種工作者、幹部和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她無論做什麼事總是非常認真,一絲不苟,她整理的麥穗整整齊齊;考種記錄,字跡端端正正,數據清清楚楚,大家看了,無不為之讚歎和欽佩。對於勞動紀律,她更是遵守的模範,不管颳風下雨,天冷天熱,她總是準時上班和下班。她和大家的關係相處得很好,人們都親熱地稱呼她為大姐。
通過這個時期的親身實踐,她深深地感到農業生產的發展對育種工作有著迫切的要求,並認為植物細胞學可以在育種上發揮重要作用。事有巧合,此時她從國外文獻中看到,自60年代中期以來,國外的科學家們已通過曼陀羅、煙草及水稻等的花藥培養獲得單倍體植株。鑒於這種培養單倍體的技術有可能加快育種速度,成為育種工作中一項重大的技術革新,於是在她的倡導和親自參加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遺傳研究所差不多同時,於70年代初首先在國內開展起植物的花藥培養和單倍體育種研究,並迅速在全國各地形成了一個聲勢浩大的研究高潮,取得豐碩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此同時,她還與學生們一道進行植物原生質體培養及細胞融合雜交的研究,以期為農作物育種開闢新途徑。通過數年工作,在水稻、煙草等植物的原生質體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正當她所熱愛的並不遺餘力為之奮鬥的科研事業蓬勃發展的時候,她不幸被無情的病魔癌症所侵襲,經多方治療無效,不幸於1979年4月16日逝世。她臨終前幾天還忍著劇烈的病痛安排實驗室的工作。她名副其實地將整個一生獻給了我國的科學事業。
1963年吳素萱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同年還當選為第八屆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
1955年,吳素萱在對蔥蒜等鱗莖植物的鱗片細胞的觀察中,發現了細胞核穿壁運動的現象。這種現象以往也有個別外國學者觀察到,但被認為是不正常的病態現象。吳素萱在發現此現象后,進一步通過對許多不同的植物種類、不同器官組織、不同發育階段及不同生理狀態下各類細胞的精心觀察,並通過多種製片技術(活體的及多種不同化學固定劑殺死固定製片)的系統觀察和比較,有力地證明她所發現的細胞核穿壁運動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為了探討它的生理意義,她與北京農業大學婁成后教授合作,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結果指出,細胞核的穿壁運動在植物細胞間有機物質的運輸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植物體內原生質的連續性和細胞間原生質連繫動態性的一個有力佐證,是一定生理狀態下胞間有機物質運輸的一種方式。通過細胞核更新的發現及其與核穿壁運動相互關係的研究,進一步闡明了穿壁核物質的來龍去脈及其與胞內物質轉化和輸出的連繫,從而揭示了核穿壁運動、核更新現象與植物生長發育的關係。此項創造性研究成果1978年被授予全國科學大會獎及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並榮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58年我國農民在農作物遠緣雜交上做出了有意義的結果,但也提出了許多問題。為了對提出的問題給予科學的回答和說明,中國科學院責成植物研究所和遺傳研究所於1959年初組成一個專題研究組,請吳素萱任組長,到廣西玉林專區農業試驗站對農民育種家蔣少芳的水稻和高粱的遠緣雜交後代進行形態、細胞、胚胎及遺傳等多方面的綜合分析研究。吳素萱堅決擁護科研工作要理論聯繫實際的方針,認為在遠緣雜交育種上有大量的細胞學工作可做,並認為結合農作物育種是植物細胞學聯繫實際的一條重要途徑。她立即帶領全組人員奔赴玉林農業試驗站,經過近兩年的大量工作,對蔣少芳的幾個水稻和高粱遠緣雜交的優良品系作出了科學的說明,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此後,吳素萱和她的學生們在上述基礎上更廣泛地對水稻與異屬植物的雜交後代進行細胞學分析,並對水稻和高粱雜交的受精過程進行深入的研究,結果證明,水稻與異屬植物具有可雜交性。這為水稻遠緣雜交育種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理論依據。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吳素萱領導的細胞研究室被拆散,研究課題全部被中斷。無疑地,這對以科學事業為生命的吳素萱來說是極其痛心的。然而她並不因此而氣餒和灰心,為了尋找更有意義的新的方向和題目,她和學生們通過查閱國外的文獻資料發現,自60年代中期以來,國外的科學家已在曼陀羅、煙草及水稻等的花藥培養上獲得了單倍體植株。鑒於單倍體培養技術有可能成為育種工作中一項重大的技術革新,吳素萱在和她的學生們進行討論后,建議植物研究所領導在所內組織一支研究隊伍開展花藥培養的單倍體育種工作。這一倡議得到所領導的積極支持,於是從70年代初期開始建立和開展了花藥培養的研究。大家一面搞實驗研究,一面翻譯有關文獻,出版了《單倍體育種》及《植物體細胞雜交參考資料》論文集。在短短的幾年間,便在煙草、小麥、水稻、小黑麥、玉米、辣椒、茄子等十幾種農作物或重要經濟作物的花藥培養中獲得大量的單倍體植株;並與外單位協作,分別培育出煙草及水稻新品種。這一重大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以及1982年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在花藥培養研究工作開展不久,吳素萱又根據國際科學發展的動態,安排和指導她的學生開展原生質體培養及細胞雜交的研究工作。那時她已年近古稀,還親自參與動手做實驗工作,經過幾年的研究,在水稻、煙草等植物原生質體培養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獲1978年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
吳素萱在研究工作上一貫勤勤懇懇,而且治學嚴謹,一絲不苟。她在實驗中總是精心操作,仔細檢查。對於觀察到的結果總要反覆驗證。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結構是很辛勞的,但她為了獲得一個可信的結果,總是不辭勞累地觀察大量的製片,日復一日,直到取得充分的證據為止。為了驗證細胞核穿壁運動的真實性和普遍性,她先後研究了許多材料,並通過多種實驗方法的對比。當這一結果在各種情況下都得到驗證時,才予以確認。她曾將玉米花粉進行低溫處理后授粉,第一年就發現有很好的低溫生物學效應,但她並不就此作出結論或發表文章。爾後,她連續數年進行重複試驗,直到當初的結果在幾年的重複實驗中得到充分的論證后,她才對此予以肯定。
吳素萱在撰寫研究論文上也很嚴肅認真。她寫的文章,既重視嚴謹的科學性,做到論據準確無誤;而且對語句修辭,字體工整也一絲不苟,甚至一改再改。她在聽取學生們彙報時,總是細心地詢問各種細節。她在研究工作中,真正做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例如她在研究洋蔥、大蒜鱗片細胞核穿壁運動時,最初根據一些實驗結果推測鱗莖葉片越小,核穿壁運動越多。後來她的學生用萌發中的蒜瓣為材料,從外到里對葉片進行有序的系統觀察。結果證明,核穿壁運動最多的不是最小的葉片,而是生長最迅速的葉片。她對學生的此項研究結果很高興,在爾後發表的文章中,修正了原來的錯誤。
吳素萱在幾十年的教育和科學生涯中,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1931—1954年她主要是在大學從事教學工作。她對自己的教學總是從嚴要求,她的心意是,絕對不能誤人子弟,不能出“廢品”,要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合格人才。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高效益。課前,她總是用最大的努力去備課,查閱最新的文獻資料,反覆修改講稿,準備好教具。課後,又去聽取學生們的意見,解答他們的問題。凡聽過吳素萱講課的人,都感到她講的內容實在,條理清楚,知識最新。
吳素萱在科研工作中對學生的培養很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才華的人採取不同的培養方式,給他們安排相適應的工作。她很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在給學生們確定研究方向和課題后,總是讓學生自己去開展工作,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她和學生們一起研究、討論解決的辦法,提供她所看到的文獻資料。她熱情鼓勵青年人寫論文,發表著作。對學生們的習作,她總是逐字逐句地認真審查和細心修改。對於她沒有親自參加和指導的研究論文和報告,決不讓署她的名,體現出她獻身科學不務虛名的崇高品德。吳素萱的思想言行和品德在她的學生們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她所設計和開創的研究方向,她所為之奮鬥的植物細胞生物學研究仍為她的學生們很好地繼承著,並且日益發展。
吳素萱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優秀科學家,她將自己的整個一生獻給了我國的科學事業,她對我國植物細胞學的貢獻和影響,將永遠留在我國科學史上。
1908年6月4日 出生於山東省益都縣。
1925—1930年 中央大學生物系畢業。
1931—1937年 任中央大學生物系助教。
1937—1941年 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院深造,獲博士學位。
1941—1946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47—1948年 任英國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特約教授。
1948—1954年 任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
1955—1979年 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細胞研究室主任。
1979年4月16日 病故於北京。
1 Wu Su-Hsuen.Spermatogenesis in Gecko japonicus(Dumeril andBibron).J Morphol,1938,54(3):593—615.
2 Wu Su-Hsuen.Cytological studies on Spironema fragrans Lindl.andCertain other Commelinaceae.Papers of the Michgan Academy of Sci-ence,Arts and Letters,1941,27:117—135.
3 吳素萱.關於細胞的無絲分裂.科學通報,1955(1):77—79.
4 吳素萱.細胞核穿壁運動現象的初步報告.植物學報.1955,4(2):91—100.
5 吳素萱.關於植物細胞核穿壁運動現象的問題.植物學報.1955,4(3):223—244.
6 吳素萱.細胞核的更新現象.植物學報.1956,5(1):1—14.
7 婁成后,吳素萱,張偉成.原生質在細胞間的運動與有機物質在植物體內運輸.植物生理學通訊,1956(5):12—17.
8 婁成后,吳素萱,張偉成等.大蒜中原生質的細胞間運動與有機物質的運輸.植物學報,1956,5(4):345—362.
9 Lou C H,Wu S H,Chang W C,et al.Intercellular movement of proto-plasma as a means of transloc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in garlic.ScientiaSinica,1957,6(1):139—157.
10 吳素萱.細胞核在體細胞間的穿壁運動.植物學報,1958,7(1):1—14.
11 Wu Su Hsuen.Intercellular migration of nucleusinsomatic tissues.Sci-entia Sinica.1959,8(8):853—871.
12 婁成后,吳素萱,張偉成.高等植物中原生質在細胞間運動的活體觀察.科學通報,1962(12):52—54.
13 吳素萱,蔡起貴.環境條件對水稻減數分裂的影響.植物學報,1962,7(1):1—14.
14 吳素萱,蔡起貴.水稻X狼尾草雜種F1的細胞學觀察.植物學報,1963,11(4):293—307.
15 吳素萱,蔡起貴.水稻雙受精過程的細胞學觀察.植物學報,1965,13(2):114—126.
16 吳素萱,蔡起貴.幾種蔥屬植物的結晶體.植物學報,1966,14(2):115—125.
17 吳素萱,蔡起貴,王敬駒等.水稻X高粱雜交後代及某些雜交後代的細胞學觀察.植物學報,1961,9(3—4):191—218.
18 吳素萱,王敬駒,孫敬三等.水稻與高粱雜交的受精過程.植物學報,1965,13(4):297—313.
19 簡令成,吳素萱.植物抗寒性的細胞學研究——小麥越冬過程中細胞結
構的變化.植物學報,1965,13(1):1—23.
20 簡令成,吳素萱.植物抗寒性的細胞學研究——小麥越冬過程中細胞內物質的變化.植物學報,1965,13(3):198—207.
21 王敬駒,朱至清,吳素萱等.小麥離體花藥中的雄核發育.中國科學,1973,16(2):162—167.
22 蔡起貴,錢迎倩,吳素萱等.煙草原生質體再生植株及影響植株分化的某些因素.中國科學,1977(4):347—354.
23 蔡起貴,錢迎倩,吳素萱等.水稻原生質體分離與培養的進一步研究.植物學報,1978,20(2):97—102.
24 張偉成,嚴文梅,吳素萱.小麥珠心組織中原生質的胞間動態及其與胚囊發育的關係.植物學報,1980,22(1):32—35.
25 周雲羅,錢迎倩,吳素萱等.從大蒜貯藏葉誘導愈傷組織及植株再生.植物學報,1980,22(4):4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