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兆才
中國近代劇作家
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扒齒港鎮繩各庄村人,字捷三(又作潔三),藝名“東來順”。中國近代傑出的劇作家,北方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評劇創始人。
成兆才(1874~1929),1874年12月20日(清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成兆才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祖父成順,父成永義,均為長工。家有沙地4畝、草房3間。家境貧寒,時無隔夜糧,常乏蔽體衣。成兆才從12歲起就給本村大戶人家放豬、打雜、做小工。稍長,不但勤勞儉樸被親朋誇獎,而且聰穎多藝受鄰里讚美,如橫笛、板胡、嗩吶等諸般樂器無師自通。歷年正月辦花會,鄉親們都爭著看他扮妞,15歲就成為當地有名的秧歌角。他少年有志,深感不識字很難有所作為。故多方留意,用可能的機會向一切識字的人學認字。18歲時,本村“古槐堂”私塾聘請金秀才教書,成兆才便經常從窗戶眼兒里偷偷跟金先生學識字,聽講《今古奇觀》、《聊齋志異》中的故事。很快他就學會了《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本,並在閑暇時以樹枝代筆、沙灘為紙,練習寫字,竟由此粗通文墨。是歲結婚,為養家糊口,拜蓮花落藝人金開福(金長腿)為師,學唱蓮花落,並參加了二合班。
1891年(光緒二十一年),成兆才入豐潤縣魏庄趙小齋班,隨二合、慶順、義順、義合等班首次進天津演出。是年,灤州發生飢荒,隨之又流行瘟疫,成兆才父、母相繼去世,他只得棄藝還鄉。但因無法維持生活,又同族兄成兆文到喜峰口外唱蓮花落行乞。未幾,妻子和兩個孩子也染疾死去,成兆才不勝悲哀和孤獨。為了生活,他同叔父成永玉又先後加入趙小齋和樂亭縣廟上崔家班演唱蓮花落,除當演員,有時還領班、當箱倌,從此他成了職業蓮花落藝人。由於成兆才勤奮好學,很快就成為一名能與西路蓮花落著名藝人“西來順”相媲美的男旦,深受灤州鄉村集鎮群眾的喜愛,得藝名“東來順”。
在藝術實踐中,成兆才深感對口蓮花落節目單調,不能滿足觀眾的欣賞要求和演員的藝術水平發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他開始編寫《烏龍院》等拆齣劇本,作品多為移植、改編其他劇種的劇本,從此開始他的創作生涯。他編寫的劇目,表現了清末農村生活的某些側面,反映了農民中間樸素的道德觀念和對美好、友善、和睦家庭的嚮往,因而受到農村觀眾的歡迎。第二年,成兆才與二合、慶順、義順等9個班社,由唐山再入天津,在法租界天福樓、下天仙和胡家墳等地演出蓮花落,被直隸總督楊子驤以“有傷風化、永干力禁”的禁令驅逐出天津。同年,繼室張氏與帶來的幼子皆亡,成兆才家門不幸,內外交困,陷於悲苦之中。一連幾年他不進城市演出,只在鄉村斷續演出。歇業期間,他當過釀酒工人、扛活、打短工,也賣過香料“荷包”、蓋蓮(鍋蓋)等,歷盡艱辛,但也為他的舞台生涯和劇本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1908(光緒三十四年)年,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死亡,百姓戴“雙國孝”。期間,全國禁止戲曲活動,蓮花落班紛紛解體,蓮花落藝人陷入絕境。秋天,待略鬆動,為了爭取民間藝術的生存和發展,成兆才會同任連會、杜知義(金菊花)、張化文、張德禮、侯天泰、張化龍、劉春生等人聚集在灤縣吳家坨張德禮家中,對拆出蓮花落進行大膽改革。成兆才從劇本入手,創作了具有本劇特色的大型劇本《告金扇》、《六月雪》、《馬寡婦開店》、《秦雪梅弔孝》、《劉伶醉酒》等。大劇本的出現促進了各行當(小生、小旦、老生、老旦、丑、武生)的出現和聲樂的改革。他又會同名演員金菊花等進行唱腔的創新,在保持蓮花落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吸收了秦腔、樂亭大鼓、灤州皮影的板調,使不同行當具有各自的唱腔特色。
1909年(清宣統元年)正月,蓮花落以新的姿態出現在冀東農村。成兆才等人在灤縣吳家坨亮相演出《告金扇》、《劉伶醉酒》等劇目,獲得巨大成功。演出五天五夜,台前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壓肩疊背。隨即,成立京東慶春班,成兆才為編劇、演員。該班由灤縣進入永平府(今盧龍縣),由於當地官府多次下令禁止蓮花落演出,為混過官府耳目,慶春班以“平腔梆子戲”的名義在永平府演出了《馬寡婦開店》、《烏龍院》、《鬼扯腿》三出文武俱全、唱作俱佳的劇目,博得官民稱讚,打開了永平府禁地。在京東慶春班影響下,“雙國孝”期間解散的蓮花落班社又紛紛組建,重新活躍起來。
同年4月,開明紳士王永富為了適應日益增多的產業工人和底層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靠唐山鐵路工廠工人的資助,在唐山小山修建了“永盛茶園”。成兆才隨班由永平府進入唐山,佔用永盛茶園演出蓮花落。第一天演出就遭當局制止,成兆才等人一方面與當局據理力爭,一方面而花錢買通警察局,這才被批准演出。有成兆才創作的新劇目,有金菊花等出色的演員,“慶春班”在唐山一場演紅,影響日益擴大,此時,蓮花落被稱唐山落子。
慶春班在唐山站穩腳跟后,成兆才集全力編寫劇本。成兆才的早期劇作,由於受自身修養和時代的局限,為了迎合下層群眾的庸俗趣味,多為表現家庭瑣事,悲歡離合的情節,題材狹小,表演風格粗俗,有許多不足,有的甚至是糟粕,如《殺子報》、《黃氏女游陰》等。但瑕不掩瑜,進入城市后,他後期創作有了明顯的變化,越來越接近生活,越來越靠近時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成兆才受民主思潮的影響,不斷有佳作問世,連續寫出了《花為媒》、《杜十娘》、《王少安趕船》、《占花魁》等借古諷今的愛情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中《花為媒》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該劇取材於《聊齋志異》中的《寄生》篇,描寫王少安之子王俊卿與李月娥的愛情故事,表現了他(她)們對婚姻自由的追求,並賦予時代特點和民間生活的色彩。劇中,作者借張五可去花園與賈俊英相看時寫道:“你看我的頭,你看我的腳,說什麼我六寸金蓮蠢大難瞧!你說我腳大,我也不臊,現如今講文明大卻為高。”這種寫法在藝術上雖然欠佳,但在思想上是一種追求進步的表現,該劇久演不 衰,成為評劇傳統劇目之一,解放后還搬上了銀幕。
1909年到1912年,金菊花、小金龍等著名演員先後離開慶春班,成兆才培養並大膽起用任善豐、成國禎、金開芳等年輕演員。任善豐以“月明珠”藝名挑起了大梁,成為評劇史上第一個最能完美的表現成兆才劇本中典型形象的旦行演員。隨著慶春班在唐山唱紅,經濟收入增加,少數演員中出現了賭錢、嫖妓的現象以及驕傲自滿的情緒。成兆才洞察歪風,訂下了班規偏見十大條款,煞住了歪風邪氣,演職員人人自彼一時。其它班社也競相仿效,由此評劇界法無偏見自然形成。他還確定了共和班體制,從演出收入中支付園租、箱租,留公積金,其餘按人頭大小份分給大家。大小份由全體演員按藝術水平高低共同評議,根據演員藝術的發展情況,又隨時評定調整,不吃死份,以鼓勵演員力圖進取。這些是慶春班生存、發展的重要措施。
1913年,京東慶春班改名為京東永盛合班。同年招女藝徒筱玉鳳。女演員的出現為評劇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筱玉鳳扮相俊美,動作瀟灑,作戲認真,極有發展前途。但由於生活上諸多不便,半年後,她離班而去,此後該班將女演員拒之門外。
1915年,成兆才第三次到天津演出,“平腔梆子戲”以其生活氣息濃郁、聲腔流暢的藝術特點,懲惡揚善、警化世人的內容,贏得了天津各界人士的讚譽,觀眾以月明珠主演的成兆才劇作《開啼》、《馬寡婦開店》、《花為媒》、《占花魁》與名赫天津劇壇的京劇名師劉鴻聲的“三斬一碰”相媲美。門票由3個銅板漲到10個銅板。這時,成兆才的劇本,月明珠的演唱,可謂珠聯璧合,譽滿津門。
成兆才集編劇、導演、演員於一身。在表演上,他努力克服個子高大,嗓子不好的缺點,苦練作戲本領,有堅實的基本功。他的“跑方”快如流水,他的“五股翻心”宛如游龍。他的戲路也越來越寬,飾過《旋風案》里蒲賢(小花臉)、《李桂香打柴》中的李金氏(彩旦)、《狗報人恩》中的張義(老生)、《六月雪》中的蔡母(老旦)等不同行當的人物。他還善於體驗生活,為了演好盲人,他把算命盲人請到家裡,專心看盲人怎樣邁門坎,怎樣待人接物,如何判斷事物等,盲人的動作特點他學到了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不同性格的盲人形象,如《桃花奄》中的張鐵嘴、《十粒金丹》中的胡半仙、《雙婚配》中的王瀛和等,有的忠厚誠樸,有的滑稽輕佻,各具特點。這些人物形象直到今天還仍為評劇前輩所津津樂道。
1917年,成兆才已到中年,他在事業上如日中天。這一年,他又到天津演出,時南孫班、北孫班、馬虎亭班於津門獻藝,這些蓮花落班仍處於“對口”或“拆出”階段。永盛合班的大型舞台戲使他們大開眼界,隨之紛紛效仿。南孫班請成兆才給他們說戲,成兆才總是慷慨應允。最後,還把《杜十娘》、《打狗勸夫》、《因果美報》、《敗子回頭》四劇的劇本送給南孫班。第二年,永盛合班到山海關演出,經當地知名人士奎旭東建議改班名為“唐山首創警世戲社”。1919年,唐山首創警世戲社去營口演出,后巡迴於奉天(今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走一處,紅一處,名震東北廣大地區。成兆才也佳作迭出,如《保龍山》、《楊三姐告狀》、《盜金磚》等,均為絕唱。
“五四”運動以後,受民主思潮的影響,成兆才根據1918年直隸灤縣(今河北省灤南縣)高家狗庄地主兼資本家子弟高佔英謀殺妻子,農家女楊國華(楊三姐)不畏強權,為其二姐申冤告狀的真實故事,完成巨作《楊三姐告狀》,揭露了地主階級貪婪、淫亂、腐朽、殘暴的罪惡行徑和舊中國法制黑暗,歌頌了農民階級敢於反抗的鬥爭精神。全劇塑造了52個地位不同、性格各異的人物,每個人物不論主次,都有自己明顯的時代、階級和個性特徵。諸如委曲求全、老實善良的楊二姐;“為偷私情斷結髮,莫講人倫且遂心”的高佔英;“不管屈和冤,只要有洋錢”的牛成;“全憑奸狡興家業,不昧良心不發財”的高貴章;“自幼生來愛風流,無拘無束任自由”的裴氏等等。尤其是楊三姐這個主要人物塑更成功,她性格鮮明,形象豐滿,是國民初年在封建思想下出現的典型的農民形象。她的智慧、膽量和頑強的意志貫穿於她每次出場的行動中,引起了觀眾強烈共鳴。該劇在藝術上粗獷、豪放、潑辣、明快,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點,在舞台上演出60多年,還被搬上了銀幕。
1922年,年僅24歲的月明珠積勞成疾,病逝於瀋陽。成兆才一手培養出來的一顆明珠殞落他鄉,他和全體演員懷著無法抑止的悲痛心情扶欞回鄉。接著,成兆才舉用他培養多年的金開芳領銜主演,使一度解散的警世戲社頭班重整旗鼓,於1923年返回唐山,又進入天津演出。在天津,經呂海環建議,改“平腔梆子”為“評劇”,取“評古論今”之意,評劇之名由此而來。不久,成兆才的《槍斃駝龍》一劇問世,因分配角色使班內矛盾激化,成兆才和成國楨離頭班加入警世戲社三班。他根據朝鮮民族英雄安重根刺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新聞,創作了大型現代評劇《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由於地方反動當局的干涉,未能公演。
1927年,應老友孫洪奎之邀,成兆才加入了北孫班――振興劇社,任文戲教師和編劇。當時北孫班正在哈爾濱與素有“評劇皇后”美譽的李金順打對台,營業見絀。成兆才到后,小試鋒芒,幾日內寫出《盜金磚》一戲,全班人馬連夜趕排,立即上演,觀眾暴滿,使李金順演出的戲院冷冷清清,被迫回戲半月。
孫洪奎佩服成兆才的才學,成兆才欣賞孫洪奎的組織才能,二人志同道合,終日在一起商討如何發展評劇藝術。成兆才在北孫班的三年,是該班的黃金時代,演出陣容龐大,新戲層出不窮,劇場前車水馬龍,常常掛起客滿的招牌,能買上一張戲票被認為是一件極榮幸的事。年過半百的成兆才堅持登台演出,曾扮演了《黑貓告狀》中的段岐山;《高成借嫂》中的馬洪元;《楊三姐告狀》中的高拐子;《保龍山》中的隨和人。 1928年,收女藝徒孫雲竹。年僅5歲的孫雲竹是孫洪奎的養孫女,天真活潑,聰明可愛,一年內學會了《安安送米》等四齣戲,6歲登台,一舉成名,遂取藝名“六歲紅”。
正當北孫班對成兆才寄予更大希望的時候,成兆才不幸病倒在吉林丹桂戲院。染病期間,寫出了《洞房認父》和《烈女還陽》兩個劇本。回鄉后,1929年2月8日病逝於原籍,享年55歲。
成兆才為民間藝術奮鬥了一生,至少留下了102部劇本。他逝世的當年夏天,安東(今丹東)誠文信書局出版了《評劇大觀》一至六集,收入了成兆才部分劇作。解放后,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成兆才評劇劇本選集》。
成兆才的劇作構思大膽、奔放、複雜多變,內容切中時弊,能夠引起觀眾共鳴。他的名作一直在舞台上演出,解放后,有些劇目還搬上了銀幕,深受觀眾歡迎。正如梅蘭芳所說:“我們今天看到評劇這朵花開得如此茂盛,是和成先生的辛勤勞動分不開的,像成先生這樣忠於藝術,有創造功績的前輩是值得尊敬和紀念的。”
為紀念成兆才,唐山市政府、灤南縣人民政府在倴城修建“成兆才紀念館”,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親自為紀念館題寫匾額。成兆才墓前的《墓誌銘》記述了他的一生業績。
《花為媒》《楊三姐告狀》《杜十娘》
成兆才紀念館
成兆才先生字捷三,藝名東來順,生於1874年12月20日,1929年3月8日病故鄉里。成先生生前創作劇本一百二十一部,代表作有《楊三姐告狀》、《花為媒》、《杜十娘》等,是我國戲劇史上傑出的劇作家、評劇藝術的創始人,被尊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成兆才墓
紀念館於1987年破土動工,1989年12月20日落成,開館之際,全國評劇專家學者彙集成先生故里,進行了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1996年12月,中共灤南縣委、灤南縣人民政府將成兆才紀念館命名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成兆才
成兆才紀念館既是灤南縣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也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的重要基地。館內綠草如茵,樹木成行,既是縣城群眾消夏的極好環境,也是人們回顧歷史、研究文物、欣賞藝術、獲取知識的理想場所。
2004年4月26日被命名為唐山市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成兆才先生故鄉-灤南縣繩家莊村
成兆才遺稿《花為媒》
成兆才
繩各庄 明代金、成兩姓從山西山後陸州遷此地,建村后金家稱該村為金家豐富村,成家稱該村為成各庄。后兩姓協商,以兩姓緊密團結擰成一股繩之意,改名為繩各庄。1874年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先生出生在此村。他曾做過傭工,業餘學戲劇,1901年開始扮演蓮花落專業演員,演老生、老旦、丑等角色,並起藝名東來順。后從事評劇劇本創作,先後改編劇本一百多種,代表作品《楊三姐告狀》和《花為媒等》。
成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