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泉
濟南芙蓉街69號居民院前景點
芙蓉泉位於濟南芙蓉街69號居民院前,塊石砌長方池,長10米,寬5米,深3米,池中間橫跨一石橋,池北側立花崗石欄桿,池南壁鐫著名書法家魏啟后先生書《芙蓉泉》碑及手書明晏璧《芙蓉泉》詩句。
清朝曾於泉邊建芙蓉館,不知泉館是以誰起名芙蓉。清代詩人董芸曾寄居於此,並賦《芙蓉泉寓舍》。明末清初,從芙蓉泉到泮池一段泉水溪流,人稱“梯雲溪”。
光緒十五年(1889)的《省城街巷全圖》,亦在芙蓉街關帝廟位置標註出這處明代即有的芙蓉泉。
溪上架橋,建有牌坊,額題“騰蛟起鳳”,寓其前程騰達。清康熙初年,景色漸衰,梯雲溪改為暗溝,上鋪青石,橋坊皆毀,僅存芙蓉泉池。芙蓉泉曾列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老殘遊記》中描寫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而現今位列七十二泉的泉水中,真正湧泉於居民院落的泉水較有名的只有芙蓉泉。
芙蓉泉
岱宗街原水官廟前有北芙蓉泉,明代詩人王象春有句:“碧霞宮左北芙蓉,深葦荒廬閉乳鍾。”那時,這一帶為湖畔濕地,蘆葦叢生,蓮荷搖曳於芙蓉池(俗呼王八灣)中,池東的泉亦以芙蓉名之。稱北芙蓉,是因為其南面早有芙蓉泉在。芙蓉街中段路西的芙蓉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金代《名泉碑》有載,稱其在姜家亭前。明代永樂年間,詩人晏璧詠《芙蓉泉》曰:“朵朵紅妝照清水,秋江寂寞起西風。”這裡的朵朵紅妝是寫泉畔景色。芙蓉泉東接濯纓湖,湖中芙蓉出水,色映泉池。它的命名與北芙蓉泉情形一樣。晏璧在泉邊賦詩的時候,德王府尚未開建,濯纓湖廣約數十畝,湖波漾至芙蓉泉畔。成化三年(1467),德王朱見潾來濟南就位,以珍珠泉為中心大興土木,修建德王府,以泉而名的芙蓉街成為王府的西至。隨後,濟南詩人許邦才(字殿卿,曾任德王府右史)在芙蓉泉西,布政司街路東建起瞻泰樓。又后,芙蓉泉成為觀察韓應元宅中之泉,明代劉敕《歷乘》載:“芙蓉泉,韓觀察宅。”泉畔建有芙蓉館、芙蓉亭。“韓應元芙蓉亭,在芙蓉池上”(乾隆《歷城縣誌》)。館、亭都因泉而名。德州詩人田雯(字子綸、綸霞,曾任刑部、戶部左侍郎)清代康熙間題壁瞻泰樓:“晴霞飛不斷,湖水含泓澄,一叢白菡萏,無數紅蜻蜓。”菡萏亦與芙蓉同是一物。這時,德王府已廢,山東巡撫周有德在王府故址縮建巡撫衙門,濯纓湖一半劃出牆
芙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