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快樂
2004年佐藤學著寫的書籍
《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是日本東京大學佐藤教授的代表作三部曲之一。以“課程”與“教師”為主題的前兩部著作已經結集為《課程與教師》翻譯出版,《學習的快樂》則是以“學習”為主題的專著,重點論述了“學習”作為一種對話性實踐,不僅引導我們從獨白的世界走向對話的世界,而且藉助這種對話性的、合作性的實踐,為人們提供了構築起“學習共同體”的可能性,而基於“學習共同體”構想的學校改革作為一種“靜悄悄的革命”,將會形成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
佐藤學(Manabu sato),1951年生,教育學博士(東京大學)。歷任三重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東京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現任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科長、學部長。同時,他也是美國教育科學院外國院士、日本學術會議會員、日本教育學會會長、日本教育哲學學會常務理事、日本教育方法學會常務理事、日本課程學會常務理事、日本教師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日本教育史學會理事、文部科學省學術審議會專業委員、東京大學出版會理事。佐藤學教授著述豐碩。主要著作有:《美國課程改造史研究——單元學習的創造》(1990)、《學習,其死亡與再生》(1995)、《教育方法學》(1996)、《課程論評——走向公共性的重建》(1996)、《教師這一難題——走向反思性實踐》(1997)、《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1999)、《教育方法》(1999)、《教育時評(1997—1999)》(1999)、《教育改革設計》(1999)、《改變教學,學校改變》(2000)、《“學習”再考》(2O01)等。其中《課程論評——走向公共性的重建》和《教師這一難題——走向反思性實踐》的主要內容已結集成中譯本《課程與教師》(鍾啟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出版,《改變教學,學校改變》的中譯本《靜悄悄的革命》(李季湄譯,長春出版社,2003)也已出版。
中譯本序第一編 學習理論的探究1.緒論:追尋學習的快樂(3)一、引言(3)二、學習的傳統(之一):“修鍊”的傳統(5)三、學習的傳統(之二):“對話”的傳統(10)四、從“勉強”到“學習”(16)五、學習的被動式能動性(20)2.建構學習的對話性實踐(23)一、拷問“學習”的傳統:問題的設定(23)二、喪失了的學習——經驗與意義的失落(25)三、學習的社會性——意義的建構與共享(35)四、對話學習的三位一體論——重建世界、重建自身與重建夥伴(38)五、學習中的“模仿”與“創造”——尋求“學習”的復興(44)六、作為“對話性他者”的教師——創造新的學習(46)3.學習論批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啟示(51)一、問題的設定(51)二、建構主義學習論:意義與關聯的建構(53)三、意義的社會建構與溝通(63)四、以“工具”與“人”為媒介的學習(65)五、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經驗的復活(67)六、不斷分化的學習主體(72)4.學校:學習的場所——現代學校的對話(77)一、迷惘的學校(77)二、探討最近未來的學校構想:改革藍圖的類型(80)三、非學校化方略的再審視(87)四、從內部變革學校:改革的多樣形態(98)五、學習共同體的構想與實踐(101)六、學習共同體的制度上的條件(105)【補論】尋求教師的自律性協作(109)5.學習的文化領域——重建課程(117)一、引言:重新審視“課程”(117)二、學習的兩種課程模型:“階段型”與“登山型”(118)三、“通識(普通)教育”的課題——民主主義的傳統(123)四、共同教養的公共領域:課題與內容的構成(126)五、結語(129)第二編作為實踐的學習6.教育實踐辨析(133)一、教育學與教育實踐(133)二、實踐性探究:意義與關係的審視(137)三、教育實踐的兩種樣式(145)四、如何進行研究(148)7.與語言相遇——經驗與紐帶的創造(153)一、與故事相遇(153)二、創造語言之時刻(155)三、尋找語言與尋找自己(157)四、語言的經驗和紐帶——邁向實踐的指標(158)8.從表現的教育到表現者的教育(165)一、創造的由來(165)二、拷問“自我表現”的緊箍咒(166)三、“表現的教育”與“表現者的教育”(170)四、“模仿”與“創造”——走向作為存在之軌跡的“學習”(173)9.數學教育的危機與課程(177)一、解體的危機(177)二、數學的政治學(179)三、超越常識性的理論(182)四、從獨白的數學走向對話的數學(185)10.關心與矯治的教育(189)一、走向關心的教育(189)二、關心教育論(191)三、在關心中矯治(193)四、重建關係(195)第三編 教育話語的解構11.實踐性思維中的心理學(201)一、問題設定(201)二、教育實踐與心理學的背景(203)三、理論與實踐的三種關係:對“技術理性”的批判(210)四、“實踐之中的理論”的三種狀態(216)五、田野作業的課題(221)六、走向行動研究(225)【補論】教育心理學的超心理學(230)12.歷史認識與心理學(235)一、引言(235)二、心理學中的時間觀念(236)三、文化·社會·歷史的心理學(241)四、識記與回憶的心理學(244)五、生活經歷的心理學(246)六、課題與展望(248)13.公眾與教育——戰後民主主義與杜威(253)一、戰後的日本社會與杜威(253)二、“公眾”與“共同體”的缺失(255)三、構成“公眾”的成分(258)四、課題與展望(261)14.性別與課程(263)一、引言:性別特徵與近代教育(263)二、課程(268)三、關心(271)四、再生產的身份(274)15.贈與、再分配、交換的教育關係——交往的經濟構造(279)一、問題的構圖(280)二、贈與的教育關係(282)三、互酬、再分配、交換的關係(285)四、學力:貨幣的隱喻(291)五、一個神話:自律的、合理的個人(293)六、關注教育交往的多層構造(296)第四編 構築學習的共同體16.逃避學習的兒童(303)一、渲染的危機與忽略的實態(303)二、危機的實態:逃避“學習”(307)三、學力低下的真相(310)四、“勉強”時代告終:東亞型教育的終結(315)五、社會的變化與教育改革的失敗(322)六、從“勉強”到“學習”(331)17.新型公共圈的締造——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337)一、何謂學校的危機?(337)二、兩種體制的崩潰(338)三、締造公共圈的構想力(340)18.改變教室的空間(343)一、引人人勝的空間(343)二、依傍時間和場所(344)三、從住所到學舍(346)19.學校建築的評價軸——從教育學的立場出發(349)一、引言(349)二、五個評價軸的基本視點(350)三、對於今後的期待(354)20.教育·春夏秋冬(355)21.兒童的時間(365)22.閱讀10冊教育書籍(369)一、閱讀所生成的“自我”與“歷史”(370)二、清除了“學校氣味”的學校(371)三、從兒童的喪失到兒童的再發現(373)23.構築共生的關係——超越現代的市民社會與教育(377)24.從個體的佇立到學習的共同體(381)一、他者的喪失(381)二、教師的現實的姿態(382)三、“學習共同體”再考(383)四、發現固有名詞(386)25.走向學校的再生——餘音繞梁,創意未來(389)一、餘音繞梁(389)二、與家長、市民一起建設的學校(393)三、以市教育委員會為中心的改革(396)譯後記(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