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帕特農神廟的結果 展開
- Parthenon 雅典衛城神廟
- 全職法師中的國際魔法組織
- 美國田納西州帕特農神廟
- 多渠道發展的商業模式
帕特農神廟
Parthenon 雅典衛城神廟
帕特農神廟位於希臘雅典衛城的最高處石灰岩的山崗上,是衛城徠最重要的主體建築,又譯“巴特農神廟”。帕特農神廟之名出於雅典娜的別名。拉丁字母中Parthenon即希臘文∏αρθενωνας的譯寫,意為“處女的”(詞根παρθενος,“處女”)。柱式上,帕特農神廟採用的多立克柱式。
現今神廟遺跡是自19世紀至今屢次修筑後的。
雅典衛城主 體建築,為了歌頌雅典戰勝波斯侵略者的勝利而建。設計這座神廟的建築師為伊克梯諾(lctinus)和卡里克利特(Callicrates)
帕特農神廟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農原意為貞女,是雅典娜的別名。此廟不僅規模最宏偉,坐落在衛城中央最高處,廟內還存放一尊黃金象牙鑲嵌的全希臘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菲迪亞斯親手製作)。它從公元前447年開始興建,9年後大廟封頂,又用6年之後各項雕刻也告完成。但1687年威尼斯人與土耳其人作戰時,神廟遭到破壞。19世紀下半葉,曾對神廟進行過部分修復,已無法恢復原貌,現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殼。
外貌
伊瑞克提翁神廟的女神柱廊
帕特農神廟的設計代表了全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從外貌看,它氣宇非凡,光彩照人,細部加工也精細無比。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作了許多創新,事無巨細皆精益求精,由此成為古代建築最偉大的典範之作。它採取八柱的多立克式,東西兩面是8根柱子,南北兩側則是17根,東西寬31米,南北長70米。東西兩立面(全廟的門面)山牆頂部距離地面19米,也就是說,其立面高與寬的比例為19:31,接近希臘人喜愛的“黃金分割比”,難怪它讓人覺得優美無比。柱高10.5米,柱底直徑近2米,即其高寬比超過了5,比古風時期多利亞柱式(三種希臘古典建築柱式中最簡單的一種)通常採用的4比1的高寬比大了不少,柱身也相應頎長秀挺了一些。這反映了多拉克柱式走向古代規範的總趨勢。
命名
帕特農神廟[Parthenon 雅典衛城神廟]
雕刻
祭殿的外面的腰線上鏤著雅典娜節日的遊行盛況:有歡快的青年、美麗的少女、撥琴的樂師、獻祭的動物和主事的祭司。在帕特農神廟裡,原來還供奉著一尊高達12米的雅典娜女神的雕像。神像設計靈巧,可以搬動或轉移隱蔽。形象是這樣的;她站立著,長矛靠在肩上,盾牌放在身邊,右手托著一個黃金和象牙雕的勝利之神;黃金製造的頭盔、胸甲、袍服色澤華貴沉穩,象牙雕刻的臉孔、手腳、臂膀顯出柔和的色調,寶石鑲嵌的眼睛炯炯發亮……雕塑家在作品完成之後,將之交到了當時最傑出的畫家手中,因為他認為“畫家的最後筆觸能給神像增添宗教色彩”。這座由古希臘最偉大的雕刻家菲迪亞斯精製作的藝術珍品,在公元146年被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擄走,人們只能根據古羅馬時代的小型仿製品約略想象她的英姿。
帕特農神廟幾經天災人禍,真是歷盡人間滄桑。393年它被改作基督教堂。在土耳其統治時期,它又成了伊斯蘭的寺院。1687年威尼斯軍隊炮轟城堡,引爆了土耳其人堆放在神廟裡的炸藥,把廟頂和殿牆全部炸塌。19世紀初,英國駐君士坦丁堡的大使額爾金,僱用工匠,把表現雅典娜勛業的巨型大理石浮雕群像劫走。這批稀世之珍,有些在鋸鑿過程中破碎損毀,有些因航海遇難而沉入海底,倖存的至今仍陳列在英法等國的博物館里。
內部
帕特農神廟
雅典衛城
這樣處理的原因是,邊角柱處於外部的明亮背景,而其餘柱子的背景是較暗的牆壁,人的視覺習慣會把尺寸相同的柱子在暗背景上看得較粗,亮處則較細,視覺矯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把亮處的柱子加粗,看起來就一致了。同樣,內廊的柱子較細,凹槽卻更多。山牆也不是絕對垂直,而是略微內傾,以免站在地面的觀察者有立牆外傾之感。裝飾浮雕與雕像則向外傾斜,以方便觀眾欣賞。如此等等,說起來已煩瑣,藝術家、設計者和工匠為此花費的時間、精力就更大了。人們至今仍能從飽經滄桑的神廟看出精微矯正的痕迹和出神入化的效果,這真是文明的奇迹。
裝飾
在裝飾方面,本來前廳外圍的柱子都是多利亞式的,但檐壁卻不用三隴板與間板,而是用一條愛奧尼亞式的裝飾帶,以浮雕表現雅典人民慶祝大雅典娜節的盛況。這條浮雕帶從門廊延伸到南北兩面牆上,繞行一周,連為一體。總長160米,人物超過500個。它第一次在神廟主要浮雕上直接表現雅典公民群眾和現實社會活動,其構思之大膽也是空前的,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希波戰爭后的進一步發展。
帕特農神廟在古典建築藝術中之所以成為典範,不僅僅在於它的建築,更重要的是其雕刻。雅典娜巨像現已絲毫不存,據古人的描述,它實為木胎,黃金象牙只起鑲嵌作用,大概肌膚用象牙,衣冠武器則貼以黃金。此類貴重的雕像通常是小型的,雅典把它做成12米高的龐然大物,無非是為了顯示雅典財富的充盈。
浮雕
帕特農神廟 雕像
在現存的浮雕中,仍然可以看出浮雕的鬼斧神工之處。特別是雅典青年騎馬遊行的大段浮雕,無論是昂首前奔的駿馬還是執韁坐鞍的青年,都刻畫得生氣怏然。人的體態、馬的運動以及飄揚的衣襟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激烈運動和興高采烈之中又飽含著端莊典雅之美。更可貴的是,數以百計的人和馬的形象竟然沒有一個是雷同的。他們在向前行進的態勢中有跳躍、飛奔、暫歇、舉步、備鞍等各種動作,更不必說身形面容、個性氣質等差異了。整個浮雕猶如一首壯麗的交響樂。
相比之下,從容緩步的少女則帶有一種安靜莊重、雍容華貴的古典風韻,後人把它形容為“偉大的單純和靜穆的壯偉”。少女們或單獨或結伴而行,還有男性長者對她們指引訓示。通過細密如絲線的衣褶,藝術家把原本單調的構圖處理得滿壁生輝,突出了少女們文靜賢淑的風度和堅實健美的體形,有把她們表現得如同圓柱的凹凸紋一般挺直,使浮雕帶從南北兩面洶湧而來的遊行隊伍由喧囂一轉而為叩拜入殿時的虔誠肅穆。
神廟的92塊間板浮雕,則用神話傳說中希臘人與異族鬥爭並取得勝利的故事作題材,大概是比喻希臘與波斯的那場生死存亡的戰爭。由於間板是四方形的,每塊浮雕一般只刻一幅廝殺圖景。
除了帕特農神廟外,衛城的另外兩個小建築規模雖小,卻各有特色。作為衛城唯一入口的門廳並不強調森嚴,而只注意形象。
套票12歐元,半票6歐元,套票自購票起4天內有效,包括雅典衛城(Acropolis of Athens)、古代市場(Ancient Agora of Athens)、羅馬市場(Roman Agora of Athens)等10個景點。
免票政策:歐盟學生和18歲以下的遊客免費。國定假日和指定假日免費,具體日期為3月6日、4月18日、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6月5日、9月的最後一個周末(歐洲遺產日)。
每天8:00-20:00開放,最晚入場時間為19:45。
1月1日、3月25日、5月1日、復活節周日、12月25日、12月26日關閉。
1月6日、Shrove Monday、Holy Saturday、Easter Monday、Holy Spirit Day、8月15日、10月28日開放時間為8:00-15:00;Good Friday從12:00開始開放。
最佳旅遊時間:5、6、9和10月。春天和秋天是去希臘旅遊的最佳時機,特別是5、6、9和10月。 7、8月是歐洲夏季度假季,物價上漲、住宿擁擠。需要注意的是,從12月至次年2月底,部分季節性的小餐館會停業,渡船會根據天氣減少或調整,而公共汽車會照常運營。
如果想要獲得最佳拍攝效果,最好清晨或傍晚人少時候前去。需要爬山,請穿輕便的鞋子。
衛城是不允許拍攝婚紗照的。
地鐵
可選擇搭乘地鐵紅線到衛城站(Acropoli)站下車,出地鐵口后往左走,步行一段路后可到達雅典衛城售票處。如住在憲法廣場附近,可穿過哈德良大街步行前往衛城東邊入口。也可從普西里一路向南從西北方入口進入。
飛機
國內開通去往雅典埃勒弗瑟里奧斯韋尼澤羅斯國際機場航班的城市較多,可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
帕特農神廟始建於公元前447年,正式啟用是在公元前438年,完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借著盛大的帕那太耐節奉獻給雅典娜。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全盛時期建築與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臘國寶”之稱,也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帕特農神廟
1687年,帕特農神廟遭到大面積的破壞。威尼斯人派Francesco Morosini率領遠征隊攻擊雅典和雅典衛城。奧斯曼土耳其人加強了對雅典衛城的防守,並把帕特農神廟當做一個彈藥軍火庫。正是這個危險的用途導致了神廟的爆炸,作為當地土耳其社區人員避難所的通廊遭到嚴重破壞。9月26日威尼斯人的迫擊炮在費羅帕普斯的山頂開火,瞬間消滅了軍火庫,內部建築也被部分摧毀。爆炸摧毀了建築的中心部位,造成 了內堂的牆壁倒塌,夷為廢墟。希臘建築師和考古學家Kornilia Chatziaslani寫道: “三聖所的四面牆幾乎面目全非,3/5的雕塑跌壞。大約三百人死於這場爆炸,無數大理石碎片也飛落在這附近。”
1801-1803年,英國貴族埃爾金勛爵將大部分殘留的雕刻運走,損失最為嚴重。許多原屬神廟的古物,現在散落在不列顛博物館、盧浮宮、哥本哈根等地。
19世紀下半葉,曾對神廟進行過部分修復,但已無法恢復原貌,現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殼。
2008年,由希臘政府和歐盟支持的帕特農神廟修復計劃已進入到第33個年頭,歐洲乃至世界一流的考古學家、建築家、土木工程師以及能工巧匠都投入到這項修復工程中,然而很多問題依然困擾著現代學者們。
1徠975年,希臘政府撥款2300萬美元用於修復帕特農神廟,工程指揮們預計他們能在十年內完成。然而,修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令他們始料不及。比如,建築師們用新的大理石代替那些被損壞的大理石碎片,為了加快工程進度,工程師們採用了凹槽雕刻機器。不過對於細微的紋路雕刻,這種儀器的精確度依然比不上古代工匠的巧手,浮雕的花紋需要一雙敏銳的眼睛和把握到位的手感。
修復工程的負責人馬諾里斯·克里斯是雅典國家技術學院建築系的副教授,同時也是研究帕特農神廟的主要學者。他花了幾十年時間研究帕特農神廟的每一個建築細節,他描述說,古雅典人從11英裡外的採石場發掘出大理石,打磨成石柱,然後用大型馬車將總共重達10萬噸的大理石柱運到雅典衛城中央,並將石柱拉上衛城山丘的頂峰。不過克里斯認為,更費時費力的是打磨雕琢大理石柱的圖案和花紋。
當神廟的大理石表面被磨光后,工匠們用“點刻法”為神廟披上最後的一層外衣:數千名工匠用鑿子在神殿的基座、地板、石柱以及大部分外牆上刻出精確的線條,這樣使得大理石的光亮更加沉穩並掩蓋了表面的瑕疵。克里斯說這才是整個工程最艱難的部分。在當時偉大的雕刻家菲迪亞斯監督下,神廟的部分雕刻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浮雕,厚約5厘米,細節之精美令人驚嘆。
帕特農神廟建於公元前450年左右,那正是雅典的黃金時代。政治家伯里克利開創的公民民主成為後世西方人倍加讚賞的體制;此前,雅典人剛剛率領希臘眾城邦擊敗了波斯軍隊,愛琴海沿岸近200個城邦每年爭相為雅典獻上金銀財寶——這也成為修建帕特農神廟的重要資金來源。
帕特農神廟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顯示雅典人對其城邦的保護神———雅典娜女神的尊崇。希臘神話中,海神波賽冬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爭奪雅典城,主神宙斯裁定:誰能給予雅典人一樣有用的東西,城便歸誰。波賽冬用他的三叉戟敲擊岩石,一匹戰馬奔騰而出,象徵戰爭;雅典娜用其長矛敲擊岩石,岩石上長出一棵油橄欖樹,這是和平的象徵。雅典人選擇了雅典娜,這座神廟便用來供奉城邦的守護神。
神廟不僅僅意味著對神的尊崇,還體現了雅典民主制的萌芽。在神廟內有一幅巨型壁畫描述雅典人慶祝節日的盛況,其含義是“所有雅典人的節日”,表明修建神廟的決定來源於城邦所有公民的直接投票。另外,工程的預算和開支都被刻在石頭上,供城邦公民監督。
傳說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爭奪這座城市。宙斯決定:誰能給人類一件有用的東西,城就歸誰。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了一下這個城的岩石,一匹戰馬破石而出,這是戰爭的象徵;雅典娜則用她的長矛敲了一下岩石,岩石上長出一株油橄欖樹,這被人們認為是和平的象徵。結果,這座城歸了雅典娜,從此她便成為雅典的守護神。希臘首都雅典就是以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
帕那太耐節是雅典人的重要節日,在節日期間,常常舉行體育競技、歌舞活動和穿過全城直至神廟的巡行。巡行活動中最有特色的是:一件由雅典城少女織成的羊毛長袍被掛在一隻船的主桅杆上,船被抬在牛車上,這樣緩緩移向神廟,羊毛長袍最後被奉獻給雅典娜。接著進行的是祭祀活動,獻給女神的犧牲是牛或羊。牲口的選擇是極為重要的一點,它必須強壯、健康,沒有傷口更沒有缺陷。在出土的眾多陶器上有許多祭神的場面,惟一奇怪的是宰殺牲口的場景總是被省略。犧牲品身上的骨頭和肥肉被堆在祭壇上燒,重要的是從這裡升起的煙必須升到神像上方,這樣神才能充分享用祭品。這種祭神方式顯然很特別,據傳說是普羅米修斯發明的,在分割犧牲品之後,他誘使宙斯選擇骨頭和油肉那一部分,將精肉留給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