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

朱自清創作的新詩

《細雨》是現代詩人朱自清於1923年3月8日創作的一首新詩。這是一首寫景小詩。這首詩寫的是嚴寒過去了,春天到來了,萬物生機勃發,奼紫嫣紅,美不勝收。然而,詩人印象最深的卻是“細雨”,當它隨著東風掠過臉邊時,是那樣的柔軟和溫暖,有如“絨毛”,全詩意境清新、輕盈,結構上貴凝鍊、重暗示。

作品原文


細雨
東風裡,
掠過我臉邊,
星呀星的細雨,
是春天的絨毛呢。

創作背景


《細雨》是朱自清1923年嘗試創作的一首優美的小詩。他以散文創作而聞名於現代文壇,但對新詩的創作也花了不少心血的。他的詩歌,形式多種多樣,小詩《細雨》便是其中之一,是作者為了表達自己對冬天過去、春回大地的欣喜心情而創作的。

作品鑒賞


賞析

春雨,已是被人們寫了又寫的題材了,然而,朱自清卻能寫出新意,以短短的二十一個字創造出清新淡雅、超凡脫俗的意境。
詩人捕捉了稍縱即逝的感覺,並將這種感覺物化。“東風裡/掠過我臉邊,/星呀星的細雨,/是春天的絨毛呢。”詩人以“絨毛”來表達春天朦朧的細雨撒在臉上的微妙感受,將那種酥軟、微癢的感覺描繪得淋漓盡致,整個春天頓時變得富有一種質感。別林斯基講過:“抒情作品是詩人剎那間的心情狀態的果實,如果在詩人被新的情緒所控制之前,不把它移寫到紙上,它就會一去不復返地消失乾淨。”詩人就是在用文字將這一瞬間的感覺固定下來了,並以新奇的比喻,創造出鮮活的意象,含不盡之意在言外,達到了“象外之象”的境地,引發人無窮的聯想。
整首詩洋溢著一股對春天到來的喜悅之情,在遣詞造句上模仿了兒童的口吻,“星呀星”三個字充滿了童趣,將那份遏制不住的對春天到來的率真的喜悅活生生地展現出來。特別是全詩末尾的“呢”字,看似平常,但就是這個字,使得喜悅之情中又平添了“驚奇”的成分。那種對春天的毛茸茸的獨特感覺,連詩人都覺得驚奇,於是用這“呢”字來表達這種難以名狀的情感,去掉“呢”字,全詩便會黯然失色。

評價

當代詩人、作家張紹民:在結構上,小詩忌蔓衍.貴凝練,重暗示,《細雨》就宛如一抒情小畫,以極為省儉的筆墨勾勒了東風化雨、生意盎然的圖景,具體、清新、輕盈的意境.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對春之來臨的喜悅情懷。(《向上奔跑·中學生詩意成長讀本》)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孝全:詩篇顯示了詩人捕捉語言形象的功力。他靈巧地以“絨毛”來比喻春天的小雨,準確地抓住了具體物象的特徵,貼切地把春雨的纖細、輕忽、暖融等特點形容盡了。前面“星”僅是形容雨之細小,而“絨毛”則直訴於讀者的視覺、感覺和觸覺,不但把“星”具象化了,而且也點明了“東風”這一特定景象,從而進一步把春雨這一形象強化了。(《袖珍新詩鑒賞辭典》)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復威:這首小詩的可貴之處在於童趣。童真之美是一種極難達到的藝術境界。(《現代名家袖珍抒情詩賞析·朱自清詩歌賞析》)

作者簡介


朱自清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