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湘門

位於武漢武昌區城東面的城門

武漢武昌城一共有十座城門,分別是北面的武勝門,西面的漢陽門平湖門、文昌門,南面的望山門、保安門、中和門(今起義門),以及東面的賓陽門(今大東門)、忠孝門(今小東門)和通湘門。

城門的來歷


籌建粵漢鐵路

清光緒年間,粵漢鐵路開始籌劃修建,湖廣總督張之洞於是在城牆東面中和門(今起義門)和賓陽門(今大東門)之間增闢一門,稱通湘門,設車站於門外,以通湖南,為日後在門外修築粵漢鐵路火車站預先準備,成為武昌城第十座城門。通湘門則僅為城牆上增開的一個門洞,沒有瓮城和城樓。辛亥革命后改稱聚義門。

城門地理位置

通湘門是武昌古城第十座城門,位於古城東面。舊址在今武昌區中山路與雄楚大道交匯處的梅家山立交橋北端附近,靠近武昌火車站。

通湘門車站


車站開建

在歷史的長河中,武昌火車站經歷了數次“遷家”。始建於1916年,始稱通湘門車站,位於現在車站南端道口附近,就是武昌火車站的前身。當年僅有一條站線,一所小票房的通湘門車站,東有徐家棚、南有鯰魚套,站級為二等,車站業務量少。

車站營業

1917年3月車站開始營業,首次通車是武昌—蒲圻(今赤壁),全程132公里,屬鐵路湘鄂段管理局(當時東方通訊社於民國六年2月10日發稿,《民國日報》2月11日登載:東方通訊社10日漢口電,粵漢鐵路武昌蒲圻縣間已於昨舉行開通式,自今日起發賣客票,兩地之間車費八角五分)。

車站撤銷

武蒲段通車后,1917年6月接軌到岳陽,9月接到長沙並連通株州,屬粵漢鐵路湘鄂段管理局。因當時通湘門距武漢市中心較遠,旅客乘車不便,又於1936年9月開工,當年12月底建成武昌總站,並於1937年元旦舉行隆重的開站儀式,同時撤銷通湘門車站。
因武昌總站位於賓陽門,又俗稱賓陽門車站。該站站房建築新穎壯觀,站前廣場寬敞,交通方便,站場有股道7股道,站台3座。

拆除歷史


1926年10月,武昌古城垣“拆除令”下達;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城,只留下文字元號,但武昌城的千年歷史猶存不會消失。這一切都將載入史冊,讓後人去評說。

後記


武昌城的每一座城門都代表了武漢這座城市不斷發展的時代印記,武昌城是千年沉澱的歷史風韻,中華民族荊楚文化源遠流長。“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和“武漢,每天不一樣!”是歷史上楚國的文脈傳承,在歷史長河中無法磨滅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