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斌曾

原《中國連環畫大系》美術編輯

丁斌曾(1927.3—2001.2)浙江紹興人。擅連環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員、《中國連環畫大系》美術編輯。作品《鐵道游擊隊》(合作)獲第一屆全國連環畫創作一等獎,《沙家浜》在第二屆全國連環畫評獎中獲獎。創作的第一部連環畫作品是:1952年華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爹打獵》。病逝在北京了。

簡介


在連環畫的創作生涯中,《鐵道游擊隊》是我與韓和平花費精力最多、時間最長的一部……”年屆72歲的連環畫家丁斌曾老師一提起《鐵道游擊隊》,仍是充滿著深情。
冒著酷暑,記者採訪了丁斌曾老師,滿頭銀髮的丁老在他那寬敞明亮的客廳內,興趣盎然地向記者敘述了創作《鐵道游擊隊》的故事。
於是,我和韓和平開始進行原著與腳本的分析研究,反覆閱讀原著,從中尋找可能在創作中產生的疑難,分出層次,這些問題涉及到創作的各個方面,如人物造型,環境描繪,道具等等,作為我們體驗生活的工作內容。
在此期間,我和韓和平有幸得到了該書作者劉知俠同志的幫助,劉知俠得知我們將把他的作品改編繪製成連環畫,非常高興,他為我們介紹了他的創作過程,一一解答我們問題,並抽出時間親自研究已改編的腳本,提出修改意見,使我們的改編工作得到進一步的完善,並為我們能有的放矢地體驗生活,還介紹了一些鐵道游擊隊當年戰鬥生活的地區及尚能找到的飛虎隊成員的線索,這使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幫助。

事迹


1954年2月,我倆首次下山東體驗生活,約1個多月,一路上我們不斷搜尋資料、沿途畫了許多速寫。特別到了山東境內,我們更是處處留心觀察,這時的魯南人雖已生活在解放后,但在裝束,生活及舉止上,都使人感到具有明顯的地區特徵,這些素材,成為我們在創作後來的套書過程中重要的資料。
就這樣,我和韓和平先後五下山東,通過生活體驗,掌握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創作資料,為創作這套連環畫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礎。從1955年起,我們開始了創作工作,並商量決定用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單線白描的形式來表現這部連環畫。
在創作中我們的第一部作品是"夜襲臨城",在表現夜間戰鬥的情節時我們碰到了棘手問題,即這種情節單線不易表現,正當我們感到困惑,尋找方法時,著名畫家程十發提議我們去借鑒一下京劇三岔口》的武打表現手法,程十發老師給我們的啟發使我們獲益匪淺,使我們得以順利地完成了"夜襲臨城"的創作工作。
當我們從第三冊至完成第十冊后,發現《飛車搞機槍》、《打洋行》繪畫藝術上的欠缺,風格不夠統一,於是我們又對前二冊進行重新繪製,這樣創作這套連環畫先後花了七年多的時間。
在創作過程中,我負責造型創作打鉛筆稿,韓和平勾線。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我倆配合默契,合作十分愉快。使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這部作品至今還深為人們喜愛,可說我們當年的工作是值得的。
在山東的這段時間裡,我們主要是在薛城車站(即臨城)體驗生活。這裡是鐵道游擊隊當年的主要活動地區。許多當年的建築物還保存著,車站的工作人員中還有當時的老工人,這裡的許多人都親眼目睹或參加過一些當年的戰鬥,鐵道游擊隊的故事到處傳誦。在此期間,我們和那裡的群眾建立了難忘的友誼,這種友誼為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方便。我們可順利地去群眾家觀察,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和語言習慣。
為進一步了解鐵道游擊隊的當年戰鬥、生活情形,后兩次的生活體驗,我們主要選擇了郝山和微山湖的楊村兩處典型環境作為主要體驗地點。
在郝山鄉政府的幫助下,我們與各村的幹部和群眾打成一片,經常泡在當地群眾家裡,一面閑談,一面作畫,為我們的工作打下了紮實的生活基礎。
記得為了選擇故事中的飯店原型,我們在薛城幾乎跑遍了所有的飯店,最後選定了一家較符合故事情節的飯店,我們便常去吃飯,和店主人交上了朋友,從他那裡,我們了解到許多當年鐵道游擊隊和漢奸、鬼子在他店內吃喝的情景,至今想起這段生活對我們的創作起到莫大的幫助作用。
當問及1978年重版的《鐵道游擊隊》中,為什麼會有較大的改動時,丁老沉思片刻后答道:"1978年重版的《鐵道游擊隊》中改動較大的是《夜襲臨城》、《楊集除奸》,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文革中遺失了部分原稿;第二,這兩冊書創作時間較早,在各方面現在看來確實存在著不足,重版之前進行修改也合乎情理;第三,由於時間倉促,加之韓和平當時另有任務,修改工作主要由我一人完成,故與原風格有些差異。"
持續三個小時無拘無束的交談,丁老毫無倦意,興緻勃勃,臨別時再三囑咐,要代他問候廣大連友。丁老所敘述的故事解開一直縈繞在廣大連友心中的疑問:文革后重版的《鐵道游擊隊》為什麼沒有保持原貌?記者認為,儘管有些遺憾,但這部書仍受人們喜愛。它曾影響過幾代讀者,近日又在《新民晚報》上與大家見面了,閱后讓人還是有這樣一種感覺:風采不減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