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

專業術語

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專業術語,拼音為jù tǐ láo dòng yǔ chōu xiàng láo dòng,各種不同質的特殊的具體勞動,創造出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如成衣工人的具體勞動,生產出五彩繽紛的服裝,麵包工人的具體勞動,生產出各式各樣的麵包。

定義


生產商品的勞動所具有的二重屬性,前者是人類特殊的、具體的勞動,它創造使用價值;後者是一般的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的價值。這是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即勞動的二重性,是商品二重性的根源。
具體勞動 任何一種商品都是滿足人們需要的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要生產某一種商品,人們就要進行一種特定種類的生產活動。例如,人們為了生產衣服,就需要進行剪裁、縫製這種特定種類的生產活動,這種裁縫或成衣工人所從事的特殊的生產活動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對象、手段和結果所決定的。人們在製作衣服這種具體形式上進行的勞動就是具體勞動,它是生產出某種特殊的使用價值的有用勞動。
正是由於不同質的具體勞動創造出不同質的使用價值,才產生了交換的必要。如果人們生產出來的都是同質的使用價值,就無法進行交換。在各個社會形態下,使用價值都是多種多樣的,因為人們從事的具體勞動是多種多樣的。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生產各種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逐漸分離開來和獨立化,從而形成社會分工。
人類為了生存,總是需要有各種物質財富,這些物質財富除天然存在的以外,都必須通過具體勞動創造出來。因此,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社會形態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恆的自然必然性。物質財富即使用價值除了包含人類勞動以外,還有不依賴人類勞動而存在的自然物質要素。人類勞動只能改變物質的形狀、結構、性質等,使它變成適合人們需要的使用價值。具體勞動只有同自然物質相結合才能生產出使用價值。因此,具體勞動不是形成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
抽象勞動 生產使用價值的各種具體勞動,是有用性質各不相同的勞動。如果把生產活動的特定性質撇開,生產活動就只剩下一點:它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比如:儘管縫和織是不同質的生產活動,但二者都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都是人類一般勞動,即抽象勞動。作為價值所體現的,就是這種相同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從使用價值的形式看,它們是有一定目的的生產活動和自然物質相結合的產物,由於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在質上不同,因此就它生產使用價值這一方面看,總是從質的方面去進行考察,即考察怎樣勞動、什麼勞動的問題。從價值的形成看,它們不過是同種勞動即抽象勞動的凝結,由於形成價值的抽象勞動在質上是相同的,因此就它形成價值這一方面看,總是從量的方面去進行考察,即考察勞動多少,勞動時間多長的問題。K.馬克思指出:“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0頁)。
抽象勞動是形成價值的相同的人類勞動,是價值的實體,而價值所體現的又是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不論社會的經濟形態如何,也不論勞動的具體形式如何,人的勞動總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的耗費。這種生理學意義上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就是一般人類勞動或抽象勞動。但抽象勞動不僅僅是生理學意義上的一般勞動力的支出,它同時還是通過商品交換而表現其社會性的一般人類勞動,是形成商品價值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之所以成為這樣的一般人類勞動,是由商品的交換過程所決定的。在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作為私人勞動表現出來的;但是由於社會分工,各種私人勞動都是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因此也具有社會性。這種私人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在生產過程中始終是隱蔽的,由於生產者只有通過交換他們的勞動產品才發生社會聯繫,因此,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特殊社會性質也只有在交換中才表現出來。在交換過程中,各種具體勞動由於質的不同無法進行量的比較,必須把勞動的特殊形式抽去,還原為共同的一般人類勞動,才能互相比較、互相交換,實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聯繫。正是由於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各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雖然都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但它們並不能在具體的有用的形式上直接成為社會勞動。這種勞動要通過它採取與自身直接對立的形式,即抽象一般性的形式,才變成社會勞動。“這種勞動只有在交換過程中揚棄了自己原有性質后才證明為一般社會勞動”(同前,第13卷,第34頁)。可見,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是商品生產者私人勞動藉以表現為社會勞動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形式,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係
抽象勞動是商品經濟的範疇,它只有到了資本主義歷史階段才具有充分的現實意義。因為,只有現代社會,“個人很容易從一種勞動轉到另一種勞動,一定種類的勞動對他們說來是偶然的,因而是無差別的。這裡,勞動不僅在範疇上,而且在現實中都是創造財富一般的手段,它不再是在一種特殊性上同個人結合在一起的規定了。在資產階級社會的最現代的存在形式──美國,這種情況最為發達。所以,在這裡,‘勞動’、‘勞動一般’、sansphrase〔直截了當的〕勞動這個範疇的抽象,這個現代經濟學的起點,才成為實際真實的東西”(同前,第12卷,第755頁)。

意義


勞動二重性學說的意義 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問題,是經濟學說史上的重大問題。在馬克思以前,資產階級經濟學者一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勞動價值論上陷入了困境。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者A.斯密雖然撇開了勞動的各種具體形態,宣布了“勞動一般”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雖然他在勞動價值論上比他以前的經濟學者前進了一步,但是他卻錯誤地認為,創造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勞動是單一的或相同的勞動,他沒有把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區分開來。他感覺到,勞動就它表現為商品的價值而論,只是勞動力的耗費,但他把這種耗費僅僅理解為犧牲安寧、自由和幸福,因而,他所提出的“勞動一般”的涵義還不等於抽象勞動。D.李嘉圖比斯密前進了一步,他看到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區別,把價值歸結為勞動時間,並始終堅持了勞動決定價值的原理,但是由於他本人的資產階級局限性和形而上學的方法論,他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是永恆的社會形態,因而他不能理解形成價值的勞動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範疇。他“從來沒有意識到,勞動的純粹量的差別是以它們的質的統一或等同為前提的,因而是以它們化為抽象人類勞動為前提的”(同前,第23卷,第97頁)。於是他也就不能揭示出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他一方面認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而在另一方面,卻把創造價值看作是勞動的自然屬性。這樣,就必然導致他得出一切社會的勞動,甚至象魯濱遜那樣生活在荒島上的孤立生產者的勞動也能形成價值的錯誤結論。因此,他的勞動價值論也是不徹底的。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立了關於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的學說。這一完整的勞動二重性的學說是政治經濟學上的偉大變革,它正確地解釋了價值形式和價值實體,使勞動價值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並進而科學地闡明了剩餘價值論,解決了政治經濟學上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因此,馬克思關於勞動二重性的學說,是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上的創造性的發展,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舉例


比如,一條毛巾5元,一塊肥皂5元,就是生產毛巾和肥皂付出的社會勞動量是相等的,就是付出的人的體力腦力的綜合抽象勞動相等,而生產毛巾的具體勞動過程和生產肥皂的具體勞動過程完全不一樣,根據具體勞動無法衡量價值,只有通過對抽象勞動進行量的計算,才得出他們的價值,所以抽象勞動就是社會勞動的一個量,一個尺度,就是馬克思說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體現商品的價值,而 具體勞動只能體現商品的使用價值,無法體現價值,只有抽象勞動才體現商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