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道村
當道村
當道村位於郭城鎮南部,地處東經121°06′,北緯36°57′。東南與二王家村相交,西北與宅家夼村交界,南與北洛村接壤。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14公里。全村轄區面積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蘋果等。 2002年,全村420戶,1208人。有王、張、程、劉、范等姓,均為漢族,其中王姓人口較多。
1929年本村王鳳瑞、王鳳南弟兄,從平頂青大豆中單株選育出當道青大豆新品種,后定名爬蔓青。
1951年,被評為全省大豆良種,參加全省示範試驗。50年代末,全省推廣13.8萬公頃,占良種面積的15.7%。 1941年3月本村解放。
1958年建水庫1座,庫容6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0.7公頃。 1978年購置發電設備,自行發電。同年修建小(二)型水庫1座,庫容31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0公頃;同時開挖渠道 2500米。
1980年投資18萬元,用上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6年投資20萬元,全村吃上了自來水。
2000年修環村路2公里,建橋2座。
2005年全村開通有線電視,年底全村通上了水泥路,擺脫交通落後的局面。
2010年中國移動於本村南山開通移動通信基站,全村通信進入行動電話時代。
2013年年底,全村開通有線數字電視,村民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7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500公斤,比1978年增長2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9公斤,總產52.1萬公斤;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802萬元,其中農業620萬元,林業5萬元,畜牧養殖業170萬元,其它7萬元。 1978年以來,全村發展果園13.3公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第二、三產業得到發展。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380人,收入500萬元,其中工業120萬元,建築業90萬元,運輸業80萬元,商飲業60萬元,服務業150萬元。
文教科技1951年建村小學,設3個班,有教師3人。1967年建幼兒園,有教師2人。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0人。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20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解決了溫飽。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餘額5000元;有各種運輸車280輛,摩托車80輛,電話200部,電視機440台,電冰箱、洗衣機200台。村莊建設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為主,人均不足10平方米。2000年開始,全村統一規劃街道、建房,建新房80棟。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5平方米。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王殿選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4年12月,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2名。2002年,有黨小組5個,黨員62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殿選、王樹貴、王成合、王鳳合、張華仁、王永進、王永志。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全京、王德恩、王殿孔、王德吉、王善忠、王德慶、王殿林、王德仁、王元合、王瑞江、王占國、王慶智、王華亭、王永進、王吉堂、王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