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夼村

宅家夼村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倪姓建村。因四面山寨較多,且村處群子寨山溝夼,故命村名寨家夼,后演變為宅家夼。宅家夼村位於郭城鎮南部,地處東經121°05′,北緯36°58′。東南鄰當道村,西北接湖西村,北與台城村、油坊溝村相連。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13公里。全村轄區面積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0.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350戶,1046人。有倪、劉、蔣、李等4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劉姓

大事記


1941年春本村解放。
1947年春國民黨軍隊侵入本村,打傷數人,村民蔣敬山被打死。
1953年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翌年又先後成立三個初級農業社。年底,全村農民都加入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4年投資10萬元,全村用上電網電。
1996年投資14萬元,全村吃上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27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86公斤,總產65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480公斤,比1978 年增長194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08公斤,總產51萬公斤。 1978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栽植蘋果3.3公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501萬元,其中農業320萬元,林業4萬元,畜牧養殖業100萬元。其它77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有1戶制絲線的,收入微薄。1965年,村集體辦麵粉加工廠,從業人員4人;建油坊1座,從業人員4人。1978年,村辦起了刺繡廠,從業人員 26人,當年收入3萬元。改革開放后,又發展起建築業。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50人,收入170萬元,其中工業80萬元,建築業90萬元。
第三產業建國初期,本村辦起供銷社代銷店。改革開放后,黨支部發動群眾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了修理鋪、商店及運輸業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 10人,總收入305萬元,其中運輸業75萬元,商飲業100萬元,服務業13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41年建小學,設4個班,有教師4人,學生72人。1963年,建幼兒園,教師1人。1996年,幼兒園被評為煙台市一類幼兒園。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0人。 1993年,本村小學被縣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單位。

人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靠吃糠咽菜度日。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450公斤,解決了溫飽。2002年,有運輸車190輛,摩托車140輛,電話78部,電視機290台,電冰箱、洗衣機67台,電風扇340台。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坑窪不平,居民住房皆為草房,且破舊不堪,人均住房面積僅有4平方米。建國后,1964年整修了街道。1988年統一規劃房屋建設,舊房翻新,住房條件明顯改善。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6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劉洪學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5年10月,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6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44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劉恆德、劉吉升、劉福紅、劉恆喜、劉中錄、劉湖、劉進學、劉端、劉國春、倪建峰、劉春文。2003年6月起,倪建峰再任黨支部書記。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
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蔣永義、劉貴春、劉洪學、蔣敬喜、劉中錄、劉恆喜、劉福喜、劉朋臣、劉恆勇、劉端、劉國瑞、倪守典、劉建龍、蔣志君、倪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