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門山 在遵義縣東禹門鄉。山上林木茂密,地勢平坦。樂安江流經其下,蜿蜒曲折,碧波澄潭,風景秀麗。
禹門山在遵義縣東禹門鄉。山上林木茂密,地勢平坦。樂安江流經其下,蜿蜒曲折,碧波澄潭,風景秀麗。明萬曆初
禹門山
黎朝邦父子於此創沙灘寺。清初改稱龍興禪院。順治年間(1644—1661)西蜀高僧破山弟子丈雪避亂來居,旋開道場,易名禹門寺,廣建禪院及藏經樓。
同治中,黔北農民起義勢成燎原,黎兆棋等在此築砦“自保”,使
曇花、貝葉盡成壁壘烽煙。光緒二十年(1894年)
黎庶昌重修。梵宇琳宮,崇樓傑閣,名聞遐邇。河邊古樹參天,洞壑幽曲,有貴州文化名人
鄭珍、
莫友芝、黎庶昌的篆、隸、真三體題詞摩崖。字隨岩石高下凸凹為之,或連上下,或貫左右,古樸疏落,雄渾蒼勁,為書法家所珍重。山前平遠橋,結構宏偉,堤柳依依,橫跨江上,長虹倒影,為“禹門六景”之一。橋頭大悲閣,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莊嚴肅穆,內祀三國
蜀漢壽亭侯
關羽。山右沙灘系黎氏故里,原有鋤經堂、嶺石齋、近溪山房、葑煙亭、藏詩塢、夢耕草堂和拙尊園等。對面的子午山、
青田山、漁塘三處。遙遙相望,作品字形,是鄭珍、莫友芝、黎庶昌墳墓所在地。
禹門山
位於遵義縣新舟鎮樂安江畔禹門山(舊名回龍山)。明萬曆年間,郡人黎朝邦在禹門山上建沙灘寺。明亡,黎朝邦之子黎懷智(曾任
黃岡知縣)落髮為僧,居住寺內,更名龍興禪院。清順治四年(1647年),丈雪避亂至
遵義到此,不久離去。兩年後復返,易寺名為禹門寺。丈雪住寺13年,建禪堂和藏經樓,后丈雪歸四川昭覺寺,其弟子半月任住持。同治年間,毀於戰火。光緒二十年(1894年),黎庶昌出使日本歸來,出資重修,計有藏經樓、大悲閣等7座殿堂。並將從日本帶回的藏經藏於寺中。
光緒二十一年(1895),寺院失火,雕樑畫棟盡變為一片廢墟。20世紀60年代初,殘餘的殿宇全部拆毀。1995年,由當地群眾集資開始修復,作為對外開放寺廟。禹門寺四周古木參天,小徑幽深,前臨一灣碧水。丈雪曾有詩歌詠禹門,“石頭山、鎖江橋、溪聲、牧笛、沙汀、月浦”六景。莫友芝《禹門山》詩云:“禹門多古木,俯仰一翠氣。從來溪上人,不見山中寺”。正寫出禹門寺清幽之景。后之文人墨客,幾乎都有題詠禹門風景之詩。
丈雪是中國明清之際著名的臨濟禪宗大師,他在黔中遵義沙灘禹門山創建禪寺,培育弟子,開闢叢林,制立清規,弘教開宗,接引信眾,慨然以中興禪宗佛教為已任。其之行化,遍歷川黔陝浙諸省,卓然冠映西南,被後人稱之為“宗門龍象”、“大善知識”。丈雪大師的佛教活動對貴州佛教特別是遵義沙灘禹門山禪宗佛教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丈雪,法名通醉,號禹門,丈雪乃其字,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寂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世壽86歲,是明清之際著名的貴州臨濟禪宗大師。其著作有《青松詩集》、《里中行》、《雜著文》、《丈雪語錄》l2卷、《錦江禪燈》20卷等。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臨濟禪宗大師,丈雪一生的佛教活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遍求名師的求法時期;依傍破山、密雲臨濟
禪宗一系的得法時期;開創禹門、
昭覺諸名寺的說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