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堡鎮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下轄鎮
陽明堡鎮是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晉王墓。羊舍寺、普度寺、和府、馬站玉樓、廣武古城遺址、劉家祠堂、王里道等。
陽明堡鎮,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地處代縣西部,東與上館鎮相連,南、西以滹沱河為界,與原平市蘇龍口鎮接壤,北與雁門關鄉相鄰,距代縣城區約9千米,區域總面積114.9平方千米。
1949年,陽明堡鎮境域屬代縣第三區;1984年8月,由陽明堡公社改為陽明堡鎮。
截至2018年末,陽明堡鎮戶籍人口為19766人。
截至2020年6月,陽明堡鎮下轄3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堡內村。
2018年,陽明堡鎮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4個。
1949年,屬代縣第三區。
1961年,為陽明堡公社。
1984年8月,由陽明堡公社改為陽明堡鎮。
陽明堡鎮
截至2020年6月,陽明堡鎮下轄35個行政村
名稱 | 電話區號 |
泊水村 | 0350 |
徐村 | 0350 |
小寨村 | 0350 |
南關村 | 0350 |
堡內村 | 0350 |
東關村 | 0350 |
馬站村 | 0350 |
古城村 | 0350 |
七里鋪村 | 0350 |
小茹解村 | 0350 |
上沙河村 | 0350 |
下沙河村 | 0350 |
長郝村 | 0350 |
劉家磨村 | 0350 |
孫家磨村 | 0350 |
李家磨村 | 0350 |
崔庄村 | 0350 |
西王莊村 | 0350 |
宇文村 | 0350 |
丈子村 | 0350 |
大茹解村 | 0350 |
西庄村 | 0350 |
海子村 | 0350 |
閆家寨村 | 0350 |
上花庄村 | 0350 |
下花庄村 | 0350 |
牛站村 | 0350 |
西窯子頭村 | 0350 |
上官院村 | 0350 |
下官院村 | 0350 |
九龍村 | 0350 |
馬寨村 | 0350 |
牛村 | 0350 |
石彥村 | 0350 |
官莊村 | 0350 |
堡內村 | 0350 |
陽明堡鎮地處代縣西部,東與上館鎮相連,南、西以滹沱河為界,與原平市蘇龍口鎮接壤,北與雁門關鄉相鄰,距代縣城區約9千米, 區域總面積114.9平方千米。
陽明堡鎮
陽明堡鎮地勢西高東低;介於東經114°29′—114°31′,北緯38°46′—39°53′之間,地形分為平川、丘陵;主要山脈有恆山山脈,境內最高峰白仁岩位於九龍村,海拔1800米;最低點位於小寨村,海拔800米。
陽明堡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道有大茹解河、東茂河、西茂河、古城、七里鋪5條;河流總長度40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滹沱河,從東至西流經境內七里鋪、馬站、東關、南關、徐村、泊水、小寨等村,長9千米。
陽明堡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石灰石。2011年,陽明堡鎮有耕地面積6.5萬畝,人均3.2畝。
陽明堡鎮
截至2011年末,陽明堡鎮總人口2026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324人,城鎮化率31.2%;總人口中,男性11957人,佔59%;女性8309人,佔41%;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陽明堡鎮人口出生率9‰,人口死亡率7‰,人口自然增長率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84.2人。
截至2017年末,陽明堡鎮常住人口為19214人。
截至2018年末,陽明堡鎮戶籍人口為19766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14282人。
綜述
2006年,陽明堡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為2.3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210元。
2011年,陽明堡鎮農民人均純收入3429元。2011年,陽明堡鎮農民人均純收入3429元。
2018年,陽明堡鎮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4個。
農業
2011年,陽明堡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7億元,比2010年增長22.1%。陽明堡鎮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2011年,陽明堡鎮生產糧食15740噸,人均776.7千克。陽明堡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等。陽明堡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為主。2011年,陽明堡鎮生產肉類265噸;畜牧業總產值1755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5%。2011年,陽明堡鎮干水果種植面積8000畝,產量200噸,主要品種有仁用杏、核桃、梨。
工業
2011年,陽明堡鎮工業總產值為1.1億元,比2010年增長2%。2011年,陽明堡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職工7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20萬元,比2010年增長2%。
商貿
截至2011年末,陽明堡鎮有商業網點324個,職工648人。2011年,陽明堡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91萬元,比2010年增長5.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50萬元,比2010年增長6.2%。
郵電業
2011年,陽明堡鎮郵政業務收入30萬元;電信業務收入564萬元。
截至2011年末,陽明堡鎮有幼兒園13所,在園幼兒442人,專任教師25人;小學23所,在校生1319人,專任教師10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45人,專任教師5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截至2011年末,陽明堡鎮有各類科技人才4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87人,經營管理人才53人,技能人才125人,農村實用人才135人。
截至2011年末,陽明堡鎮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36個。截至2011年末,陽明堡鎮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80%;有廣播喇叭35隻,通響率100%。截至2011年末,陽明堡鎮廣播綜合覆蓋率9.5%,有中央、省、市、縣等57個電視頻道在該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數為3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2%。
截至2011年末,陽明堡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3個,其中有鎮衛生院1所;病床2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張;專業衛生人員14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7人。2011年,陽明堡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000人次。2011年,陽明堡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8233人,參合率90%。
2011年,陽明堡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62戶,人數1173人,支出120萬元,比2010年增長10%,月人均110元,比2010年增長1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60人,支出21萬元,比2010年增長10%;農村醫療救助180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409人次,共支出42萬元,比2010年增長30%;農村臨時救助600人次,支出8萬元,比2010年增長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8人。
截至2011年末,陽明堡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0千米,投遞點5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300份、期刊200冊;有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戶6000戶,電話普及率95%,行動電話用戶18000戶。
截至2011年末,陽明堡鎮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有主變壓器7台。
陽明堡鎮交通便利,108國道和京原鐵路橫貫全鎮東西,208國道和108國道在鎮中心交匯,形成遠近聞名的三行路商貿市場,大運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並留有進出口。
陽明堡鎮是我國古今重要的軍事要地,同時又是商賈票號的起源地,境內文物古迹眾多,較知名的有白仁岩、和府、普濟寺、玉樓等。06年陽明堡鎮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陽明堡鎮原名羊頭城。春秋時,晉大夫複姓羊舌,名恬字叔向,相傳巡行於該地,有人奪羊以肉給叔向母,母埋之,故建羊舌大夫祠。廟塑有羊頭像,俗稱其為羊頭城。陽明堡鎮因地處滹沱河之陽,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築堡,遂演變為陽明堡。
陽明堡鎮是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晉王墓;古迹有羊舍寺、普度寺、和府、馬站玉樓、廣武古城遺址、劉家祠堂、王里道等。
陽明堡鎮地圖
黨委書記:李俊才
鎮長:張英瑞
人大主席:賈根厚
政協聯絡員:張高平
黨委副書記:喬玉波
紀檢書記:任志峰
組宣員:蘭英
副鎮長:韓惠忠林茂虎王印平
武裝部長:蘭世亮
鎮內機構設置包括黨建辦、綜合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
村名 | 人口 | 總土地面積(畝) | 特產 |
泊水 | 680 | 1984 | 辣椒、香瓜 |
徐村 | 132 | 411 | 辣椒 |
小寨 | 133 | 542 | 辣椒 |
南關 | 3107 | 5835 | |
堡內 | 1530 | 2521 | |
東關 | 1624 | 2368 | |
馬站 | 1240 | 3289 | 仁用杏 |
古城 | 1270 | 3059 | 酥梨、蘋果 |
七里鋪 | 605 | 2149 | 酥梨、蘋果 |
小茹解 | 235 | 667 | |
上砂河 | 300 | 2089 | |
下砂河 | 455 | 2012 | 黃金梨 |
長河 | 730 | 1735 | 酥梨 |
劉家磨 | 155 | 415 | 酥梨 |
李家磨 | 303 | 561 | 水稻 |
孫家磨 | 102 | 222 | |
崔庄 | 664 | 1381 | 香瓜 |
西王莊 | 184 | 882 | 香瓜 |
宇文 | 300 | 1249 | |
丈子 | 332 | 1137 | |
大茹解 | 970 | 2470 | 水稻、仁用杏 |
西庄 | 780 | 3008 | |
海子 | 613 | 2186 | 仁用杏 |
閻家寨 | 176 | 448 | 香瓜、蔥 |
上花庄 | 720 | 2576 | 香瓜、黃金梨 |
下花庄 | 380 | 895 | 黃金梨 |
牛站 | 300 | 653 | |
堯子頭 | 310 | 1322 | |
上官院 | 260 | 1694 | |
下官院 | 500 | 2992 | |
九龍 | 410 | 1797 | |
馬寨 | 128 | 760 | |
牛村 | 132 | 1361 | |
方村 | 81 | 342 | |
官莊 | 240 | 930 | |
石彥 | 19 | 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