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

民族管弦樂交響詩套曲

《大運河》是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北京民族樂團排演,鄭陽作曲、譚利華指揮的民族管弦樂交響詩套曲。

內容簡介


《大運河》緊扣大運河的功能與文化特色,共分為序曲和7個樂章,通過運用中國民間音樂、大眾流行音樂、先鋒實驗音樂等多種音樂元素,表現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內涵。

藝術創新


一是交響詩套曲這一藝術樣式的功能開掘與模式開拓。《大運河》繼承了交響詩套曲的基本寫作原則,包括詩意化、單樂章標題音樂等。同時,賦予交響詩一定的內在邏輯,這一點突出表現在《運河明珠》這個樂章上。作曲家採用了類迴旋曲,賦予“阮獨奏”部以生活角色——導遊。這樣,以運河沿經8省份的地方民歌與戲曲為主題,交響樂中的插部成為運河船上“導遊”口中的“景觀介紹”,讓樂曲各部分間的關聯產生了一定的內在邏輯。
二是民族樂器表現力的發掘與匠心使用。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作曲家藝術音樂創作的一個重要方向是音樂民族化,突出體現為對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表現力的發掘。民族管弦樂交響詩套曲《大運河》中,作曲家鄭陽在發掘民族樂器的非常規技法與特殊表現力方面進行了探索。比如,《漕運滄桑》一曲使用了中低音嗩吶主奏旋律。低音嗩吶主奏旋律在民族管弦樂中較為少用,這就使原來為配角的低音樂器,成為主奏旋律的主角樂器。在音階使用上,《黃金水道》採用了中國傳統民樂調式的雅樂與清樂兩種音階混合的“混融音階”。在《舟楫通南北》中,更是採用了雙增二度七聲音階。這些特殊音階的運用與探索,再加上“潤腔”“滑音”等民間特性的音樂技法,強化了音樂風格的對比,賦予音樂更大張力,增強了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