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序常
肖序常
肖序常,男,中國科學院院士、構造地質學家,國土資源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肖序常 院士
肖序常院士在安順讀完中學后,在貴州大學讀了兩年書,1949年才北上北大求學。
貴大的兩年,是肖序常不堪回首的兩年。他體會了大學生吃不飽搶飯吃,參加了進步學生反飢餓,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鬥爭,目睹了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他的同班同學。
肖序常盼著解放,立志走出去。
1949年,肖序常盼來了新中國的建立,也盼來了隨南下部隊回到貴州的哥哥,在哥哥的動員下,他與哥哥一起坐了10餘天的悶罐車入京,考入北京大學攻讀文學。
此時,國家正在大力開發礦產資源,建設東北。北大知道肖序常在貴大讀過地質專業后,動員他繼續鑽研地質,並破格讓他從二年級讀起。
貴州籍的國家級地質專家由此誕生。
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
50年代初期與同行一起發展並評價白銀廠外圍小鐵山多金屬礦床;參與中國大地構造圖及《中國大地構造基本特徵》一書的編著,系統地劃分和論述了構造單元及其演化,對區域調查、普查找礦及某些重大基礎地質問題的探討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60年代初結合國家急缺礦產鉻鐵礦編著了《含鉻基性、超基性岩地質構造特徵》一書,對絡鐵礦的戰略部署及普查找礦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70年代主要從事板塊構造及蛇綠岩等的研究,首次闡述祁連山藍片岩高壓變質帶,較早建立了中國完整的蛇綠岩剖面。
十餘次進藏考察,對世界關注的青藏高原構造演化提出了新的論點。對古造山帶岩石圈演化階段的劃分,及蛇綠構造類型的研究,均提出了新的概念。
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把板塊構造理論應用於大陸演化的研究中,結合中國大陸造山帶的形成和演化的實際,認為需要揚棄一些觀點。如喜馬拉雅-青藏高原(特提斯)等造山帶,認為那裡不曾有寬闊深邃的特提斯大洋,自晚古生代-中生代,那裡就是規模不等的古陸、海灣、有限洋盆相間的構造格局。
2、將造山帶的構造演化-離散到碰撞造山過程,劃分出7次主要段,深化了對造山過程的認識;對造山帶(或縫合帶)的重要標誌-蛇綠岩,作了動力學分類。
3、對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及其效應的研究,認為在時、空上是不均衡的,具有“多階段、多層次和多因素”控制。
4、對地殼-岩石圈的分裂-拼合演化,傾向於不對稱“地球膨脹說”,但地球不對稱膨脹說的機制,有待於深部地球物理學。天體物理學等多學科滲透的研究解決。
1)含鉻基性、超基性岩的地質構造特徵(第一作者)
2)喜馬拉雅岩石圈構造演化(第一作者)
3)新疆北部及鄰區大地構造演化(第一作者)
4)中亞古複合巨型縫合帶南緣構造演化(主編)
5)青藏高原構造演化及隆升機制(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