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午
王炎午
王炎午(1252-1324)初名應梅,字鼎翁,別號梅邊,江西安福舟湖(今洲湖)人。淳佑間,為太學上捨生。臨安陷,謁文天祥,竭家產助勤王軍餉,文天祥留置幕府,以母病歸。文天祥被執,特作生祭文以勵其死。入元,杜門卻掃,肆力詩文,更其名曰炎午,名其所著曰《吾汶稿》,以示不仕異代之意。泰定元年卒,年七十三。《南宋書》、《新元史》徠有傳。今存詞一首,見《元草堂詩餘》卷下。
王炎午(1252--1324):本名王應梅,號鼎翁,又號梅邊,汶源人。
生於宋淳祜壬子(1252)年九月二十八日,歿於元泰定甲子(1324)年四月十五日,壽七十三。
炎徠午出身於書香世家,自幼刻苦讀書,曾從事《春秋》研究。咸淳甲戌(1274)年,補中大學上捨生。
當時,正是宋朝危亡之秋,炎午跟隨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頗多建樹,深受文丞相器重,本擬留軍重用,炎午因父死未葬,母又病危,是以辭謝而歸。
王炎午
及至文丞相英勇就義,炎午又痛苦撰文以祭。不久宋亡,世移運改,因痛國家敗亡,改名炎午,終身不仕。
奉母至孝,三十年如一日。母歿,守墓三年,不再遠出。所著有《吾汶稿》、《梅邊稿》。
明朝嘉靖年間,受祀大忠祠。
炎午死後,葬於洲湖鄉汶源村西南約1公里處的六石湖邊,墓高2米,寬7.5米,長7米。
墓前緊臨六石湖,墓左右是曠野,丘陵起伏,墓后稍遠是高山。
1983年,王炎午墓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沁園春
又是年時,杏紅欲臉,柳綠初芽。奈尋春步遠,馬嘶湖曲;賣花聲過,人唱窗紗。
暖日晴煙,輕衣羅扇,看遍王孫七寶車。誰知道,十年魂夢,風雨天涯!
休休何必傷嗟。謾贏得、青青兩鬢華!且不知門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誰家。
世事無情,天公有意,歲歲東風歲歲花。拼一笑,且醒來杯酒,醉后杯茶。
【賞析】王炎午的詞,僅存這一首,初見於《元草堂詩餘》卷下。王炎午是文天祥的同鄉,臨安陷落後,他盡出家資,以助軍餉;文天祥被俘后,他作了“生祭文”。激勵文天祥死節,自己也成了南宋的遺民。
這首詞作於宋亡之後。全詞借傷春感懷,表達故國之痛。詞的上片從春景入筆。以較多文字寫春光駘蕩。遊人如醉;下片則轉寫感慨,抒發目前情懷。
詞的上片由三層內容組成。起三句為一層,總寫春色明媚。作者選取杏與柳作為描繪春光的代表。杏、柳都含有春的詩意。“臉”“芽”在這裡作動詞,是說杏花欲露臉。柳眼欲抽芽,正是新春景象。而作者在寫春光之前,先著一句“又是年時”。是寓有感慨之意,即這番景象,與往年一樣。尋春步遠“至”看遍王孫七寶車“共七句,是第二層。寫人們的游春、賞春活動。如果說前一層重在寫”自然“的話,那麼這一層就是側重寫”人事“了。這七句中有一條時間發展的暗線,包括了從早春到暮春的整個春天的遊樂活動。內容很豐富;遠郊的尋春,湖曲的馬嘶,穿街過巷的賣花聲,碧紗首里的唱歌人,暖暖的陽光,縹緲的晴煙,輕衣、羅扇以及王孫游春的七寶車,一句一景,目不暇接。這七句用一個”奈“字領起。意思是說對如此這般的春光。我該怎樣去領受呢?顯然,詞人面對一派昇平歡樂景象。深深地陶醉了,結處筆鋒急轉:”誰知道,十年魂夢,風雨天涯!“從情景極妙處猛然跌入眼前凄風苦雨般的現實中。那十年之前的諸多美景化成了一場空夢,被歷史的風雨卷到了海角天涯。
下片緊承“誰知道”三句,抒發詞人十年來鬱結於心的悲傷感慨。但詞人卻正話反說:“休休何必傷嗟!”好像在作自我寬慰,但他寫上緊接著說:“謾贏得,青青兩鬢華!”從一個“贏字上,我們看到了詞人不可平復的悲憤。他為了挽救南宋危亡。傾家蕩產,親履戎行,出生入死,到頭來南宋仍歸於滅亡。盤盤皆輸,步步艱難,他主觀上想贏得的,全都落了空。他所”贏得“的,只有原來的黑髮換成了花白!
“且不知”四句有遁跡避世和憑弔亡宋之意。“拼一笑”三句,則緊承“歲歲”句意,交代作者在眼下春光之中極度悲苦的生活情態。這與上片回憶中的春光行樂圖形成了一個極強烈的對比。從這個對比中,表現了作者的思想立場。他對故國的魂縈夢繞之情和不知燕子誰家的亡國之痛,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