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夏

庄夏

庄夏(1155-1223年),字子禮,南宋永春桃源里湖陽(今湖洋鎮)人,庄元吉四子。生於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少時喪父,家貧,隨兄庄晦學習。弱冠精通禮經,郡博士張叔椿奇之,勉勵他入鄉學。

仕途年限


淳熙二年(1175年)入太學就讀。淳熙八年,庄夏中進士,出任寧國知縣,后調贛州興國知縣。

軼事典故


任內重教化,興庠序,清賦稅,剔蠹弊,息爭訟,剖疑獄,對赤貧戶欠稅逃亡則給錢代納,政聲卓著。慶元六年(1200年)大旱,寧宗下詔求直言。庄夏上書建議抑制“後宮戚里、內省黃門”,以提高皇上威望。召為太常博士,疏言:近年朝政“分藩持節,詔墨未乾而改除,坐席未溫而易地,一人而歲三易節,一歲而郡四易守,民力何由而裕?”開禧二年(1206年),遷國子博士,首陳邊釁不可妄開。嘉定初,以著作佐郎官銜提舉江東常平倉。逢荒年,開倉賑濟,饑民多得救活。後任轉運判官,入朝為尚書郎,升軍器監太府少卿。

相關事件


嘉定六年(1213年)出任漳州知州

奏請屯兵大池故寨,增小澳、南嶺二寨,制控汀、潮二州。第二年,捐資在柳營江上建大木橋,名“通濟橋”(即今江東橋)。免除柳營江兩岸人民擺渡、覆舟之苦。嗣後,庄夏入朝任宗正少卿兼國史編修官,又權直學士院兼太子侍讀。當時,河北流民紛紛渡河來京求生。庄夏向寧宗進言,荊楚兩淮多拋耕之田,可以計口授地,貸給屋廬牛具。這樣“吾乘其始至,可以得其欲;彼幸其不死,可以忘其勞。兵民可合,屯田可成,此萬世一時也。”又奏言時下兵多閑散,乞下令諸將帥,令老弱自報,可以子弟侄婿身體強壯者頂替,代其名糧。寧宗採納他的建議,派他任兵部侍郎。其時,史彌遠為宰相,朝內官員都不敢言談邊境及宮廷大事,獨庄夏直言“西蜀潰卒,宜討宜招;江淮制閫,宜分宜合;山東忠義,宜刺宜汰”。請詔令“侍從兩台諫自為議狀,大臣類聚以聞”,忤史彌遠之意,言皆不用。庄夏即一再上疏引退,朝廷授予寶謨閣待制奉祠,進煥章閣待制。自此,他退歸閭里,閉戶著書,自號藻齋老人。

嘉定十二年,封永春縣開國男

食邑300戶,賜紫衣金魚袋。他的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寧宗為其改名錦繡山,並賜建府第於泉州城,始自所居永春蓬萊山遷泉州(故址在今泉州市區庄府巷內)。嘉定十六年卒,贈少師。

歷史評價


寧宗為他的像題贊曰:“天生美質,學業逍遙。堅冰志操,歷仕三朝。忠言逆耳,書史所標。宗祀繁衍,百世不祧。”

作品一覽


庄夏對經學深有鑽研,所著有《禮記解》、《國史大事記》、《典故備志》、《遺文》20卷。

庄夏傳記


《宋史·庄夏傳》:庄夏,字子禮,泉州人。淳熙八年進士。慶元六年,大旱,詔求言。夏時知贛州興國縣,上封事曰:“君者陽也,臣者君之陰也。今威福下移,此陰勝也。積陰之極,陽氣散亂而不收,其弊為火災,為旱蝗。願陛下體陽剛之德,使後宮戚里、內省黃門,思不出位,此抑陰助陽之術也。”
召為太學博士。言:“比年分藩持節,詔墨未乾而改除,坐席未溫而易地,一人而歲三易節,一歲而郡四易守,民力何由裕?”遷國子博士,召除吏部員外郎,遷軍器監,太府少卿。出知漳州,為宗正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尋權直學士院兼太子侍讀。時流民來歸,夏言:“荊襄、兩淮多不耕之田,計口授地,貸以屋廬牛具。吾乘其始至,可以得其欲;彼幸其不死,可以忘其勞。兵民可合,屯田可成,此萬世一時也。”
試中書舍人兼太子右庶子、左諭德,言:“今戰守不成,而規模不定,則和好之說,得以乘間而入。今日之患,莫大於兵冗。乞行下將帥,令老弱自陳,得以子若弟侄若婿強壯及等者收刺之,代其名糧。”上曰:“兵卒子弟與召募百姓不同,卿言是也。”除兵部侍郎、煥章閣待制,與祠歸。嘉定十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