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18世紀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當時俄國社會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國歷史本身發展的必然產物。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國無論在政治、經濟或文化教育方面,都遠遠落後於西歐一些國家。17世紀末,在尼德蘭和英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已經確立,而在俄國依然是落後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係,貴族地主是支配。這是俄國歷史上第一次具有重大歷史影響的改革運動。

列寧對這個封建農奴制國家作了如下的評述:“地主為了確立自己的統治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需要有一種機構來使大多數人受他們支配,服從他們的一定的法規,這些法規基本上是為了一個目的——維護地主統治農奴制農民的權力。”

背景


俄國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農奴制社會進一步的發展。這表現於服役封地和世襲領地趨於合流,形成了統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種隸屬關係不同的農民(國有農民、宮廷農民、私有主農民)和其他壓在社會最低層的勞動人民都成為封建主剝削的對象,農奴和奴僕互相接近而融合為一體;沙皇的專制權力,進一步加強,等級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絕對君主制過渡。
當時,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由於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訌和戰亂頻繁,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農民因飢荒、破產和貧困而四處逃亡,出現了大量土地荒蕪的現象。直至17世紀末,農業生產仍未得到完全恢復,農民的耕地仍比過去減少20—25%。為了確保足夠的勞動力,地主、貴族則採用超經濟強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剝削方法,即野蠻的徭役制,把農民強制束縛在土地上,農民因而喪失了人身自由,淪為農奴。在這種封建農奴制的殘酷壓迫下,廣大農民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
17世紀俄國雖然出現了工場手工業,但還很微弱,大量使用農奴勞動,商品經濟還處在自然經濟的從屬地位,主要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後來,雖然出現了某些資本主義的微弱因素,卻一直受到還在發展著的農奴制的嚴重壓抑。
與封建農奴制生產關係相聯繫的俄國政治機構也存在著諸多弊端。17世紀的衙門制度,反映了俄羅斯統一國家中央政權機關仍不健全:行政、財政、司法的許可權不分;分工不明確;財政制度紊亂;缺乏統一的監督;機構過於龐大。到17世紀末,衙門制度的流弊已非常嚴重。辦事效率極低,因循拖延之風泛濫,貪贓枉法、行賄受賄事件層出不窮。
俄國軍事制度也存在著不少弊端。舊時的貴族軍隊,因平時經營地產、臨打仗時行動遲緩,紀律鬆弛,已漸漸失去它的軍事意義。新成立的射擊軍,因主要由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他們不僅當兵,平時還從事手工業和買賣,加上訓練和裝備都很落後,作戰能力很低,也不能適應國家對內政策和對外戰爭的需要。
俄國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後,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領域占絕對統治地位。居民中識字的人很少,社會上出現的書籍都是手抄本,錯誤連篇,價錢昂貴,行銷的也都是一些宣揚宗教的作品。民間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術,普遍保留著極其愚昧落後的風俗。
雖然開辦了一些學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會對非宗教的知識傳播採取敵視態度。據統計,到17世紀下半期,象在莫斯科這樣的大城市,居民中識字的人數也僅佔總人數的23.6。甚至還有一些達官顯貴仍目不識丁。特別在婦女中識字的人更少,就連在著名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中,所有的婦女幾乎全是文盲。
這種落後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也看出這種落後狀態對俄國的嚴重危害,也曾有人試圖進行改革,但未能大膽果斷地進行,因而成效甚微。彼得一世執政后,憑藉其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毅然決然地拋棄俄國自大守舊的傳統,親自率團出國考察,學習西歐,實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膽果斷的全面改革。

內容


第一、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
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動,主要是在大北方戰爭期間(1700—1721)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彼得的許多改革措施是圍繞著軍事改革而展開的。所以,馬克思認為彼得的“全部事業都是以征服波羅的海沿岸為轉移” 。為了擊敗堪稱歐洲強國的瑞典,奪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戰爭前夕,彼得就著手改組軍隊。
1700年彼得下令廢除射擊軍,實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各階層不分貴賤,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間,先後徵兵53次,約有284000人被強征入伍。為了提高軍隊幹部的技術和指揮能力,彼得把大批貴族青年派往義大利、法國、英國、荷蘭等國去學習軍事,並以重金聘請外國人在俄國軍隊中擔任要職。
1721年,在俄國著名將領中,有14名是外籍人。同時,在國內還開辦了各種軍事學校、技術學校和訓練班,大力培養軍事人才。為了加強軍隊的組織性和戰鬥力,彼得一世親自主持制訂重要的軍事條令和章程。
1716年頒布了著名的《軍事法規》。它總結了北方戰爭的經驗,包含了隊列和戰術訓練的基本原理,確定了軍隊的編製和組織原則。
1720—1722年,又陸續頒布了《海軍章程》,對海上艦隊的編製、戰船的等級、海軍官員相互之間的關係及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都作了明確規定。彼得在領導海軍建設的同時,並注意對陸軍的集中統一領導。他根據北方戰爭的形勢發展,幾次調整統帥機構。
1720年,成立了以緬希科夫為院長的“陸軍院”,加強對陸軍的領導。同時注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
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為了滿足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的願望,彼得於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為市政廳)。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
為了鞏固地方政權機構,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國分成8個省,1714年又增設3個省。各省設總督1人,擁有行政和軍事大權。同時,各省還成立了參議會,其成員從地方貴族中選任。
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時,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
1720年在新都聖彼得堡建立了市政總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據市政總局的規程,城市居民分為“正規”公民和“非正規”公民兩大類。
對於國家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別的重視。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參政院,取代原來的貴族杜馬。新建立的參政院由9名參政員組成。參政院擁有很大權力,從國家中央機構到地方行政系統,從財政預算、貢賦徵收到陸海軍的編製,都屬於參政院管轄範圍。
參政院成立后,1718—1721年間又相繼建立起11個院(分管陸軍、海軍、外交、稅務、開支、礦務、手工業、商務、監察、領地、司法),以取代舊衙門機構。每個院由10名重要成員組成。重要問題不是由個人決定,而是採取投票的辦法解決。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於1722年1月24日,頒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員分成14個等級:在文職方面,從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職方面,從准尉和炮長直至大將、元帥。這是一種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利於刺激文武官員的上進心和積極性。在此法令頒布之前,彼得一世還頒布了“一子繼承法”,其目的除擴大國庫收入外,還旨在保證文武官員的來源。
第三、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
彼得一世不僅在軍事、行政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不顧教會勢力的反對,大膽地進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將部分教會財產收歸國有,主張由世俗官員來管理修道院的領地。彼得一世不僅限制教會經濟實力的膨脹,而且還限制教會的權力;把教會完全置於國家的管轄之下,使教會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
1721年頒布了關於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廢除了總主教的職銜。政府根據管理世俗事務的委員會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會的宗教委員會,以此取代總主教的權力。這個宗教委員會後來改名為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總局長一職,從非宗教人士中挑選。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的局長及局內其他高級官員,象世俗官員一樣,由沙皇政府任命。於是,沙皇被稱為東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為了改變俄國文化教育的落後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級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全俄各縣普遍建立小學,對貴族子弟實行強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同時,彼得政府還通過各種途徑,把西歐近代科學著作翻譯介紹到俄國來。
第五、興辦近代工業,改變俄國經濟落後面貌
在改革期間,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在國內發展礦業和創辦有如外國通常開設的那些工廠企業”。為此,彼得一世以引進西歐先進技術力量為指導,對全國地下資源、鐵礦、銅礦、銀礦和煤炭等進行勘察和開採。在鞏固和擴大原有的場礦企業,把國家創辦的一些手工工場轉讓給私人經營的同時,政府又以提供勞力和貸款等優惠辦法,獎勵本國商人和外國企業主投資,建立起一批煉鐵、鍊鋼、造船、兵工、採煤、製鞋、紡織、鋸木等近代場礦企業,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奠定了基礎。
彼得一世為保護和刺激年輕的民族工業的發展,制定了很高的進口稅,同時規定凡開辦工場的場主及其親屬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頭稅。1721年,他又規定工場主有權向貴族領主購買農奴充當本場的勞動力,凡領主擁有的地下礦藏,加以隱瞞,遲遲不開採者,處以死刑,以此促使領主興辦場礦,向工商業資產階級轉化。
第六、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提高商人地位
彼得一世為了促進商業資本的發展,頒布了一系列敕令,並將“城鎮居民分為3個行會,第一類是錢莊老闆、豪商大賈、醫生和大工場主;第二類是小手工業主和商販;第三類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於商人和工場主的市政制度,規定從第一行會中選出市政長官,由商人管理工商業、稅收和民事糾紛,藉以提高商人和工場主的政治地位。在經濟上又授予商人有貿易特權。
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他認為“對外貿易是俄國吸收西歐文化,發展國內生產力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手段”。為此,他鼓勵商人組織公司,發展對外貿易。在國內則實行嚴格的關稅保護政策,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優勢。此外,政府還大力整治交通,興建通商港口,開鑿維什尼、沃羅察克運河,使伏爾加河涅瓦河互相溝通,從而加強了國內市場聯繫,使俄國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結果


彼得一世改革對俄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把俄國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時代。馬克思就認為彼得一世改革“為結束俄國百年來的落後狀況,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更為形象地給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評價,說它“讓俄羅斯騰空而起”。
首先,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強了俄國的軍事實力,保證了俄國在北方戰爭中擊敗當時歐洲的軍事強國瑞典,從而使“俄國在波羅的海沿岸站穩了腳跟”,“進入強國的行列”。到1725年,俄國已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20餘萬人的近代化常備軍。以前俄國沒有海軍,到彼得一世執政末年,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已擁有各種艦隻895艘,水兵28000人。
其次,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國政治、削弱了貴族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國著名歷史學家波克羅夫斯基就曾認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資產階級改革的色彩,在俄國開創了近代議政制度。特別是1722年頒布的“官秩表”,體現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論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對按貴族門閥取仕的腐朽傳統的挑戰,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備之士脫穎而出。這對革新政治,廣羅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積極意義。“一子繼承法”迫使眾多功貴族子弟去從商、從軍、從學、去“自尋飯碗”,這是對俄國舊貴族勢力的又一次沉重打擊。“皇位繼承法”革除了舊的皇位繼承原則,沙皇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後繼人。這些都對整飭政治,強化皇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另外,彼得一世改革推動了俄國逐漸向近代化國家的道路上邁進,客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列寧指出,俄國的歐化“甚至從彼得大帝時代就開始進行了”。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國閉關自守的落後狀態,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正是在18世紀初葉,俄國的近代工商業開始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形成。與新興資產階級開始出現的同時,在被剝削的勞動大眾中“發現了工業無產階級的萌芽”。通過改革,俄國近代場礦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到1725年,俄國已建立起240多個近代工場,工場內部已有了較細的分工,而且有不少工場的規模是比較大的。如莫斯科的官營造帆工場擁有工人1162名,謝郭林制呢工場的工人為730名,官營米克連耶夫制呢工場的工人為742名。“同工場手工業發展初期相比,工業中私人資本的比重增加了”。雇傭工人人數也有了較大的增加,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俄國的工場手工業已基本上趕上英國。尤其是冶金工業發展迅速,1718年,俄國的生鐵產量已達到160萬普特,躍居世界前列。“俄國生產的鐵和麻布已輸出到英國市場”。俄國工場工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城鄉商業貿易開始全面向資本主義轉化,俄國已能積極地參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商業競爭。到彼得一世執政的晚年,俄國每年輸出的商品額達420萬盧布。
再次,彼得一世改革促進了俄國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彼得一世改革期間,烏拉爾和卡累利亞等地設立了礦業學校;莫斯科、彼得堡等城市相繼開辦了軍事學校和其他各類學校。到18世紀20年代,在40多個城市裡開辦了算術學校。
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版了《新聞報》,這是俄國第一份正式印刷的報紙。它報道國內外的重大政治事件和軍事消息,也刊登國內經濟建設的消息,如各地手工業工場的建設、金屬礦藏的發現,等等。
1710年,彼得一世下令採用簡易的新字體,代替以前比較複雜的教會斯拉夫字母。由於採用新字體,印刷書籍更為方便,各種書籍得以大量印行。西歐國家的一些科學技術書籍,如軍事學、造船學、建築學、數學著作,等等,陸續被譯成俄文出版。彼得當政期間,俄國還建立了第一個博物館,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和第一批公眾劇院。
1724年1月28日,彼得一世發布關於建立俄國科學院的命令,這對俄國科學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科學院於1725年成立,下設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三大部。它不僅是一個研究中心,而且是一個教學機構,附設了大學和中學,直接培養科學研究工作者,羅蒙諾索夫就曾在這裡得到深造,後來成為著名的俄國科學泰斗。
總之,彼得一世改革具有近代化意義。它反映了時代的要求,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影響


對俄國影響

1、國力壯大,躋身歐洲強國行列。通過俄國與瑞典的兩次戰爭結果的比較,可清楚認識到,俄國通過彼得一世的改革,整體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歐洲的影響力也得到了增強。
2、保留封建農奴制,走上擴張道路。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強農奴制基礎上實行的,俄國的經濟基礎沒有改變,這決定了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對世界的影響

1對當時一些落後的封建國家有借鑒作用;
2由於彼得一世鼓勵發展工商業和對外貿易,所以對於當時的一些發達國來說,俄國是一個充足的原料產地、加工工場和勞動力市場。

局限性


彼得一世生活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作為貴族地主階級的一個代表人物而活躍於政治舞台。他雖然主張向西方學習,想讓俄國擺脫落後狀態,但並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完成這一事業。同時,廣大農民從這次改革中也沒有得到任何利益,因為彼得一世“提高地主階級、幫助新興商人階級和鞏固這兩個階級的民族國家都是靠殘酷地剝削農奴來進行的。”
此外,彼得一世改革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蠻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彼得大帝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列寧也指出:“彼得大帝迅速地促使野蠻的俄羅斯人迅速採用西歐的成果,決不惜用獨裁方式,在反對野蠻勢力時,決不拒絕使用野蠻的鬥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