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
中藥
石蒜,中藥名。為石蒜科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 Herb.或中國石蒜Lycoris chinensis Traub的鱗莖。石蒜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等地,中國石蒜分佈於河南、江蘇、浙江等地。具有祛痰催吐,解毒散結之功效。
老鴉蒜、烏蒜、銀鎖匙、獨蒜、山鳥毒、九層蒜、鬼蒜、山蒜、溪蒜、龍爪草頭、紅花石蒜、野蒜、禿蒜、朋紅、三十六桶、壁蛇生
鱗莖。
味辛、甘,性溫。
歸肺、胃、肝經。
祛痰催吐,解毒散結。
用於喉風,單雙乳蛾,咽喉腫痛,痰涎壅塞,食物中毒,胸腹積水,惡瘡腫毒,痰核瘰癧,痔漏,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頑癬,燙火傷,蛇咬傷。
1、治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鮮石蒜1.5-3g。煎服催吐。(《上海常用中草藥》)
3、治黃疸:鮮石蒜鱗莖1個,蓖麻子7個(去皮)。搗爛敷足心,每日1次。(《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4、治癲癇:石蒜3-9g。煎服。(《紅安中草藥》)
內服:煎湯,1.5-3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塗;或煎水熏洗。
體虛無實邪及孕婦禁服;皮膚破損者禁敷。
秋季將鱗莖挖出,選大者洗凈,曬乾入葯,小者做種。野生者四季均可採挖鮮用或洗凈曬乾。
1、石蒜又名:水麻,酸頭草、一枝箭、蒜頭草、婆婆酸、蟑螂花、螃蟹花。鱗莖近球形,直徑1-3厘米。秋季出葉,葉狹帶狀,長約1.5厘米,寬約0.5厘米,頂端鈍,深綠色,中間有粉綠色帶。花莖高約30厘米;總苞片2枚,披針形,長約3.5厘米,寬約0.5厘米;傘形花序有花4-7朵,花鮮紅色;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約3厘米,寬約0.5厘米,強度皺縮和反卷,花被簡綠色,長約0.5厘米;雄蕊顯著伸出於花被外,比花被長1倍左右。花期8-9月,果期10月。
2、中國石蒜,鱗莖卵球形,直徑約4厘米。春季出葉,葉帶狀,長約35厘米,寬約2厘米,頂端圓,綠色,中間淡色帶明顯。花莖高約60厘米;總苞片2枚,倒披針形,長約2.5厘米,寬約0.8厘米;傘形花序有花5-6朵;花黃色;花被裂片背面具淡黃色中肋,倒披針形,長約6厘米,寬約1厘米,強度反卷和皺縮,花被筒長約1.7-2.5厘米;雄蕊與花被近等長或略伸出花被外,花絲黃色;花柱上端玫瑰紅色。花期7-8月,果期9月。
1、生長於山地陰濕處或林緣、溪邊、路旁、庭園亦栽培。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等地。
2、生於山坡陰濕處。分佈於河南、江蘇、浙江等地。
1、石蒜,鱗莖呈廣橢圓形或類球形,長4-5cm,直徑2.5-4cm,頂端殘留葉基,長約3cm,基部生多數白色鬚根。表面有2-3層暗棕色乾枯膜質鱗片包被,內有10-20層白色富粘性的肉質鱗片,生於短縮的鱗莖盤上,中央有黃白色的芽。氣特異而微帶刺激性,味極苦。
2、中國石蒜,與上品相似,不同處為鱗莖卵球形,直徑約4cm。以個大,均勻,肉質鱗片肥厚、少鬚根者為佳。
1、鎮靜作用。
2、解熱,鎮痛作用。
3、對骨骼肌作用。
4、降壓作用。
5、抗膽鹼酯酶作用。
6、抗炎作用。
7、對平滑肌的作用。
8、催吐作用。
9、促進尿酸排泄作用。
10、抗腫瘤作用。
11、抗病毒作用。
1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對細胞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3、其他作用,降低血糖,減輕腎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但較大劑量反使血糖顯著升高。
14、毒性,有毒。
用於治療水腫,疔瘡癰腫,蛇咬傷,痔瘡以及口腔潰瘍等。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催吐祛痰。治肋膜炎、腹膜炎蓄水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