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須無

賓須無

賓須無是春秋時齊國大夫,史料用筆較多,記敘較詳盡。賓須無曾與管仲隰朋鮑叔牙等輔助齊桓公稱霸,史有齊桓公始霸的詳細記載。《東周列國志》第19回,多處記述有齊大將軍賓須無常帶兵作戰的記實。

人物簡介


賓須無曾與管仲、隰朋、鮑叔牙等輔助齊桓公稱霸,史有齊桓公始霸的詳細記載。《東周列國志》第19回,多處記述有齊大將軍賓須無常帶兵作戰的記實。該書亦記述有齊桓公在冊封功臣官爵時,管仲對賓須無的評價:“決獄執中,不殺無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須無,請立為大司理”。同時史書中還稱賓須無、管仲、隰朋、鮑叔牙、寧威五人為齊國“五賢人”。在齊國,“五賢人”皆直接聽命於國君,對國君負責,故“五賢人”當屬位列三公。

生平事迹


賓須無早在公子小白流落在外時,就與鮑叔、隰朋一起輔佐小白。《史記·楚世家》載叔向分析齊桓公即位原因時說道:“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於厘公。有的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有莒、衛以為外主,有高、國以為內主。從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國,不亦宜乎。”可見,賓須無早在齊桓公即位之前,就與鮑叔、隰朋一樣,已經是桓公的主要輔佐。
管仲任齊相之後推薦賓須無為五官之一,任大司理。《管子·小匡》載,管仲推薦賓須無時說:“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須無。”由此可見賓須無的性格特點。他善於審獄斷案,明於是非,寬厚仁慈,不濫殺無辜,不冤屈無罪,所以管仲推薦他為大司理。
《管子·小問》載,桓公稱霸后想進一步成就王業,他就此事問管仲,管仲不答,讓他問鮑叔;桓公問鮑叔,鮑叔又不答,讓他問賓須無。桓公問賓須無,賓須無回答說:“古之王者,其君豐,其臣殺。今君之臣豐。”古代之成王者,其君主德望高,其臣德望低,而桓公卻正相反。在管仲與鮑叔不便於直言的情況下,賓須無直截了當地指出了桓公難以稱王的原因,這反映了賓須無性格的另一方面,即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坦率敢言。
賓須無是桓公重臣,為桓公霸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諸書在論說桓公輔臣時,多提及賓須無。《國語·齊語》說桓公“唯能用管夷吾、寧戚、隰朋、賓須無、鮑叔牙之屬而伯功立”。《說苑·尊賢》說:“春秋之時,天子微弱,諸侯力政,皆叛不朝;眾暴寡,強劫弱;南夷與北狄交侵,中國之不絕若線。桓公於是用管仲、鮑叔、隰朋、賓須無、寧戚,三存亡國,一繼絕世,救中國,攘戎狄,卒脅荊蠻,以尊周室,霸諸侯。”《新序·雜事第四》載晉平公問叔向。當年齊桓公稱霸,是臣之力還是君之力,叔向說:“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縫,賓須無善純緣,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由此可見賓須無對桓公稱霸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