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尾周村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臚崗鎮下轄村

溪尾周村是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臚崗鎮下轄村。全村單姓周。位於臚崗鎮東北部,毗鄰臚崗鎮泗和村、臚新社區、四和村、新聯村,峽山鎮泗聯社區、大宅村、埔尾村,西埔村。

行政區劃


溪尾周村民居
溪尾周村民居
溪尾周村,位於汕頭市西南方向約35公里(距潮南區政府1.5公里),臚崗鎮東北部。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周宣道第7代裔孫周雍雄到此創基。
因為地處練江支流之末端,故名“溪尾”。又因全村單姓周,也有稱溪尾周村。
2019年底,全村人口18651人,單姓周。
另外,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華僑華人10000多人。
中文名稱溪尾周村人口18651(2019年)
行政區類別廣東省方言潮汕話(閩南語次方言)
所屬地區汕頭市潮南區臚崗鎮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帶
郵政區碼515146電話區號0754

地理環境


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境內。
溪尾周村
溪尾周村

歷史沿革


溪尾周族素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清末廢科舉后興辦了培英學堂,后擴班擴校,改名植英學校。
1931年興建植英新校舍。1989年旅外鄉親捐資擴建植英學校,建教學樓3幢,更名植英小學。
1992年旅外鄉親再次捐資佔地80多畝的植英中學。學校電腦室、視聽實驗室、圖書館、體育場等配套齊全。1998年植英中學被汕頭市評為一級學校。植英小學被評為汕頭市潮南區一級學校。
溪尾周村
溪尾周村

文化


悠久的歷史,漫長的歲月,哺育了一代代勤勞智慧的溪尾人民,孕育出燦爛多彩的文化和絢麗斑斕的民間藝術。其中古樸傳統的民間建築,更是富含深遠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

大塗庫

溪尾周大塗庫是明朝初年周東野拓業一千多石創建而成,民間傳說是“虱母仙”何野雲設計的傑作。大塗庫圍牆高6.2米,牆厚0.4-0.7米,圍牆四面共長360米,是一座集民居、防盜、儲物於一體的城堡式古民間建築物。城堡內由10座“下山虎”和8座厝包合成。圍牆的東北角、西北角、西南角各建有連庫內的城堡式炮樓,民間稱為“三腳蟾蜍”,並且沒有炮眼僚望孔等軍事設施,城堡內共有99間房及兩口水井。塗庫內最裡面大廳供奉著天后聖母,歷來保佑我村民出入平安,風調雨順。這是潮汕地區僅存的一座較為完整、古老的大塗庫。
這座大塗庫也發揮了許多重要作用,據地方志記載“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倭寇反覆流劫燒殺內地,“儲積廬舍俱焚”(林大春語),當時周光鎬的胞兄周光陽曾率鄉勇抵禦不敵,扶母親楊氏及家眷13人躲避縣城,溪尾周鄉民則靠大塗庫高壘而得以自保。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正月二十日,“臭紅肉”邱輝、赤虎子入練江平原劫掠峽山、黃隴二都、連破8寨,溪尾周鄉民堅守塗庫內而得已安全。由於年久失修,外牆及屋頂損壞嚴重,急切需要得到重視及修復,應列入潮南區重點文物保護。

思源堂

溪尾周村風景圖
溪尾周村風景圖
思源堂外匾為“周氏宗祠”,創建至今已有400餘年,其輩份僅次於泗水“周氏大宗祠”。
思源堂面前的照壁呈傾斜式,斜角為32°,是潮汕地區絕無僅有的,相傳也是“虱母仙”何野雲設計的傑作。該照壁由三幅牆連成,全長9.8米,中間幅高,3.6米,兩側高為32米,分別用嵌瓷、泥畫彩繪著麒麟和鶴鹿。歷史上,潮汕地區出現過多次強颱風,但該照壁依然屹立,其工藝在建築史上堪稱卓越。
思源堂歷代名賢輩出。其中周來之(諱潛),1924年被孫中山先生任為潮汕梅守備司令少將,曾迎接周恩來東征軍入汕頭,後退隱家鄉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