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大禹治水的結果 展開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圖玉山

大禹治水圖玉山的原料來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由於其重量過於龐大,所以光運到北京就花費了三年時間。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玉料抵達北京后,乾隆皇帝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連同玉料一同經水路運往揚州,由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刻完成。

文物特徵


局部圖
局部圖
清大禹治水圖玉山,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玉山用料產自中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緻密堅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此景即為“夏禹治水”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制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流傳歷史


製作過程

局部圖
局部圖
大禹治水是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傳頌的偉大功績,大禹表現出的不畏艱險,改造山河的氣魄,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玉山即取材於此,並依照清宮所藏的宋代《大禹治水圖》臨仿而成。玉山是由乾隆皇帝親自籌劃雕琢而成的,前後共耗費了十年時間。“大禹治水”玉山的雕成,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它不但是中國的,也是世界藝術世界中的無價之寶。

館藏過程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御制詩和兩方寶璽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後由乾隆帝欽定,安放在寧壽宮樂壽堂內(北京故宮博物院寧壽宮樂壽堂),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

文化寓意


清大禹治水圖玉山描述的是千古流傳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根據清內府所藏宋代或宋以前的《大禹治水圖》畫軸臨仿而成。夏禹是久傳民間的聖王,大禹治水則是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傳頌的偉大功績。大禹作為治理洪水的領導者,但他卻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手執工具,同洪水搏鬥,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鬥、以人為本的理念,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文物價值

清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該作品的雕成,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是一次偉大的壯舉,也是一件無與倫比的藝術珍品和國之瑰寶。

社會評價

清大禹治水圖玉山為乾隆皇帝親自籌劃所制,乾隆為顯示自己法先王的聖績,將大禹治水這一不朽題材雕刻在價值連城的巨玉上,以博千古之名。該作品工程浩大,費時費工。乾隆皇帝之所以選擇“大禹治水”這一題材,主要是想通過聖王大禹的功績來標榜自己的乾隆盛世。但從另一角度看,耗費了十五萬個工作日以及一萬五千餘兩白銀雕鑿而成的大禹治水圖玉山不能不說是一件勞民傷財的舉動。

含義


玉雕下承以銅嵌金絲的燒古色山形座,玉身雕刻以崇山峻岭、古木叢立、洞壑溪澗做背景,正面山腰上大禹正在親自勞作,其後有人用錘打,有人用鎬刨,有人用槓桿捶擊,鑿石開山,使水留下。另外山頂的浮雲處還有幾個雷公模樣的鬼怪正在開山爆破,使得這幅寫實作品具有了幾分浪漫主義色彩。從工藝上來看,雕工是按著玉材天然形勢,給予艱巨的藝術加工,才創造出了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作品。玉山背面刻所刻的《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制詩除了歌頌大禹了大禹治水的功績,還描述了玉山製造的本末和目的,並且告誡子孫,如果僅僅為了追求珍玩,今後絕不允許再做這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