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鵬
童志鵬
童志鵬,男,(1924年8月12日-2017年12月19日),寧波慈溪(今屬江北)人,電子信息工程專家,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電子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信息產業部科技委顧問。
194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50年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學位。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國通信學會常務理事。2017年12月19日,我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電子信息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童志鵬病逝,享年93歲。
徠近半個世紀以來,主持多種通信電台、接力機和機載雷達的研製以及新一代衛星無線電測控系統、數據交換網等研究工作,均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獲得國家多種獎勵。 80年代領導研究與國際開放系統互聯標準一致的中國研究網,是我國與國際聯網最成功、最早的系統之一。作為我國綜合性電子信息系統研製的帶頭人,國家級重點工程的開拓者之一,為促進電子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穩定和培育科研隊伍作出重要貢獻。獲1997年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3年國防科技獎一等獎。發表《未來軍事電子》等專著。
童志鵬
194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同年赴美求學。
1950年9月,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工學博士學位后,返回祖國參加新中國電信工業建設。
50年代至70年代,歷任四機部第十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副所長等職。
80年代,出任電子工業部電子科學研究院院長。直接指導與領導了我國多項電子裝備與工程的研究與發展,獲得了國家多種獎勵。
90年代以來,他所主持研究的綜合電子信息系統被列為“九五”期間國家級重點工程,為促進我國電子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穩定和培養科技隊伍起了重大作用。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7年12月19日,我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電子信息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童志鵬病逝,享年93歲。他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曾在國內率先提出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平流層信息系統等前瞻性概念。“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 設計出志願軍中裝備最多的“中國自主品牌”電台
1950年獲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他婉拒了高薪的留美工作機會。為方便離境,童志鵬幾乎將自己在美期間的全部家當留在了美國,只隨身攜帶了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權威書籍和一些自己的學習筆記。
童志鵬接到的第一項任務是負責為抗美援朝戰場設計中國第一台軍用步談機樣機。經過無數次實驗、試製,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成功研製出比美軍裝備的無線電台更加輕便省電的新中國第一代軍用電台,並迅速裝備前線部隊。電影《英雄兒女》中的英雄形象王成的原型——步談機員於樹昌在戰場上使用最主要的武器,就是這種中國第一台自主品牌的軍用步談機。
• 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
抗美援朝結束后,童志鵬同志投入了新的科研征程。1956年,童志鵬同志參與了“十二年科學規劃”的制定,並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領導人接見。他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代微波中繼通信接力機和我國第一代機載火控雷達。
為滿足國家對無線電通信方面的需求,從1957年到1965年,童志鵬主持完成了新一代軍用電台、航空專用電台、航空雷達、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設備等眾多電子設備與系統的設計、生產。他主持研製成功的地面微波脈衝接力機、中國第一代機載雷達等電子設備與系統,後來成為“兩彈一星”電子系統的核心裝備。
1972年,童志鵬被派往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按照中央要求,圓滿完成了有關電子測控系統調試任務。1974年,童志鵬擔任衛星通信工程測控系統總體任務負責人,期間主持研製的測控系統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平,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 開拓和奠基中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
1987年,電子工業部黨組決定,任命時年63歲的童志鵬同志擔任電子科學研究院院長。他提出:“我們的科學研究應設法做一些別人沒做過的、超前一步的工作,而不能總是跟在別人後面。”
憑藉著超前的國際視野、豐富的工作實踐,童志鵬領導研究了與國際開放系統互聯標準一致的中國研究網,成為中國與國際聯網最早、最成功的系統之一;他在國內率先使用“綜合電子信息系統”一詞,並不斷推進該項目預研、頂層設計以及各分系統立項,成為我國軍事電子高新技術的開拓者和帶頭人之一。
90年代以來,童志鵬同志在推動我國軍事電子信息系統和平流層信息系統等前沿領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90年,童志鵬同志擔任我國第一個陸軍指揮自動化信息系統工程行政總指揮,領導研製了該工程“神經中樞”系統,對我國陸軍大型C3I系統建設具有開拓性意義。海灣戰爭后,童志鵬同志牽頭組織對軍事電子信息系統在現代信息化戰爭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國內率先提出“綜合電子信息系統”這一概念,並進一步提出我國必須發展跨軍兵種的全軍一體化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的建議,對綜合電子信息系統重大項目的立項與實施起到了直接推動作用,開創了我軍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建設先河,拉開了我軍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整體推進、全面發展”序幕。
1997年,73歲的童志鵬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對他而言,這並不是功成名就的身退之時,卻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新征程、新起點。進入21世紀,童志鵬敏銳察覺到未來戰爭的新特點與技術發展趨勢,率先確立和引導了平流層飛艇信息系統和信息柵格技術的重大研究方向。
發表專著:《未來軍事電子》、《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第1版)》、《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第2版)》等專著。
1997年,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3年,獲國防科技獎一等獎。
2017年3月,獲首屆“CICC(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終身成就獎”。
研究成就:五十年代主持了脈衝微波接力機等通信工程的研製。六十年代主持了我國第一代殲擊機雷達等機載電子設備的設計。后又領導了我國無線電衛星和運載工具測控工程的總體設計及中大型兼容型計算機工程、數據通信網、電子化指揮控制系統工程等的研製。近半個世紀以來,主持多種通信電台、接力機和機載雷達的研製以及新一代衛星無線電測控系統、數據交換網等研究工作,均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獲得國家多種獎勵。80年代領導研究與國際開放系統互聯標準一致的中國研究網,是我國與國際聯網最成功、最早的系統之一。作為我國綜合性電子信息系統研製的帶頭人,國家級重點工程的開拓者之一,為促進電子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穩定和培育科研隊伍作出重要貢獻。
曾任電子工業部電子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兼任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是中國軍事電子高新技術開拓者、奠基者與帶頭人之一。學術團體兼職:中國通信學會常務理事。
曾任信息產業部電子科技委常務副主任,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曾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1939年夏,我考入上海曉光中學高一年級,1941年夏轉學上海揚州中學,在那裡完成高中學業,在曉光上學二年。這所新辦學校號稱“教育部特准立案”,對於處於淪陷狀態的東南一帶國土的學生來說,是頗有振奮人心之意的。當時,上海的原英租界、法租界保留租界特殊身份,還不屬於日軍統治,被稱為“孤島”,集中了許多外地避難人士,其中不乏精英人才。曉光也集中了幾位高素質的老師,如教數學的朱老師、教語文的施老師、教英文的杜老師。他們諄諄善誘,嚴格要求,促進學生刻苦學習,銳意進取。我當時才十五、六歲,正是血氣方剛、求知心切的年齡,在老師們的指引下,我如飢如渴地醉心於數學的求解難題、沉醉於語文的古文詞章、涉獵於英語的外文報刊,頗得老師表揚,立志深入文化殿堂,自覺自願地在自學上化工夫,這一習慣對我終身是有益的。當時“孤島”不孤,社會上各種力量如國民黨、三青團等都在活動,共產黨也通過地下學生組織和他們展開有理有節的鬥爭。在這個大潮下,我也參加了進步學生運動,學習進步書刊,如《西行漫記》、《大眾哲學》、魯迅、巴金、茅盾等著作,蘇俄名家如普希金、托爾斯泰、高爾基等名著,大大打開了我的心扉,拓寬了我的視野,讓我感受到未來的曙光,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我度過了短暫而豐富的二年,這是邁上今後半個多世紀的生命歷程的堅實的第一步。
我特別懷念當徠年相互切磋的同學少年,而今都是耄耋老了。經歷了風雨如磐的艱難歲月,我要用臧克家老人的一句話“桑榆誰雲黃昏過,老樹東風紅花多”!祝願他們健康長壽,闔家團圓幸福。
我也寄語向明中學的少年同學,希望你們珍惜無價青春,紮實打好基礎,德智全面發展,千里始於腳下。
童志鵬的一生,是艱苦奮鬥的一生,是自強不息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科技興軍的一生,是創新報國的一生。(科技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