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腫瘤
一種惡性腫瘤
結直腸腫瘤是胃腸道中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病死率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僅次於胃癌、食管癌和肝癌,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結直腸腫瘤常由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或者環境污染等所導致。結直腸腫瘤是一種常見胃腸道腫瘤,隨著結直腸癌患者腫瘤的增大會逐漸表現出腹瀉、便血、局部腹痛等臨床癥狀,晚期則表現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
指直腸黏膜表面隆起樣病變,可單發亦可多發。超聲內鏡下表現為病變位於腸壁的第一、二層,為向腔內突起的結節,呈圓形、卵圓形或乳頭狀,相對強回聲;黏膜下層連續、完整,息肉的基底部不侵犯腸壁的第三層,此為鑒別惡性腫瘤的依據。
黏膜下腫瘤
(1)平滑肌瘤:直腸平滑肌瘤發生於直腸下段,起源於腸壁固有肌層,少數在黏膜肌層。常見腫塊較大,呈球形,黏膜面完整,邊界清楚,內部低或中等回聲,中央可有壞死液化區。
(3)脂肪瘤:直腸脂肪瘤較多見,多位於黏膜下層,有時可在漿膜下;多數單發,少數可見多發,偶見瀰漫性。瘤體呈相對低回聲,多數呈結節樣、球形、橢圓形甚至分葉狀,帶蒂;有的不形成瘤結節,壁呈梭形增厚,壓之有彈性。
(4)纖維瘤:凡有結締組織的部位均可發生纖維瘤,常見直腸炎症纖維性息肉,距齒狀線10cm內的直腸還可發生纖維肉瘤。腫瘤多起源於黏膜下層,附著於直腸壁上,呈相對低回聲,多為廣基,少數有蒂。腸壁間的腫塊邊界多不清晰,但內部回聲均勻。
1.潰瘍型:多見,腸壁呈環狀或半環狀增厚,底部浸潤腸壁較深,表面凹凸不平,基底部幾乎與突入腔內的腫塊等寬,腸壁層次消失,周邊呈碟狀增厚,邊緣隆起向外翻,腫塊可突破腸壁全層與周圍組織粘連、浸潤。
2.菜花型:菜花型也稱團塊型,腫塊呈圓形或半圓形向腸腔內突出,似息肉或呈腺瘤狀,表面光滑或有絨毛狀小分支。基底部寬,累及黏膜下層以下,浸潤能力較小,與周圍分界線較清,腫瘤直徑2~4cm,局部腸壁僵硬。
3.狹窄型:腫塊浸潤腸壁使腸腔狹窄、腸壁增厚呈狹窄型或膨脹型變硬,腔內表面凹凸不平,腸內容物通過時受阻,甚至逆流,腸外形可膨大,向周圍組織浸潤,此型分化常較差。
(一)剪切波彈性成像(SWE):
一種基於生物組織都具有彈性或硬度這一基本屬性的新技術,具有無須施壓、實時成像、定量測量、測量結果不受操作者影響、極佳的可重複性等優點。彈性成像可改善腺瘤和早期直腸癌的分期,能顯著提高超聲對直腸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能力。
(二)MRI影像檢查:
T1~T2期:對腸壁外採取Gd-DTPA進行增強掃描,發現外緣非常的光滑,且未有結節影突出向壁外。T3期:對腸壁外採取Gd-DTPA進行增強掃描,發現外緣並不光滑,而且有結節影突出向壁外。T期:未見周圍臟器和發生病變段腸管有間隙,對兩者之間進行增強掃描發現界限不清。
(三)超聲內鏡:
對於直腸腔內癌腫的形態、範圍、浸潤深度、腸壁外擴散程度,有無淋巴結轉移,鄰近組織是否受累,有無遠處轉移及有無術后複發等均有很好的判斷能力,為臨床醫師明確診斷、選擇治療方式及監測複發情況等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手段。
(一)多學科綜合治療診治模式(MDT):
遵循醫學理念,藉助多學科團隊的整合平台,是一種圍繞多中心隨即臨床研究的醫療模式,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當前有效的醫療治療手段,為患者制定更加適合的、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延伸患者的生存周期,提升疾病的治療率,最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二)腹腔鏡治療:
1、能夠有效改善開腹手術包括創傷大、恢復時間慢等問題。
2、直腸被膜是由淋巴、神經組織、血管、內腹膜等所組成,在肉眼下很容易將它與腸系膜混淆,而腹腔鏡技術能通過局部放大的功能,辨認出這些組織,避免誤操作風險。
3、在腹腔鏡的輔助下,操作醫師可清晰辨清組織,在不誤傷正常組織的情況下,徹底斷離腫瘤,以及周圍波及的病變組織與淋巴結,實現腫瘤根治,減少術后複發幾率。
4、腹腔鏡技術能夠精確定位到系膜根部,精準完成結紮操作,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