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窗

目窗穴

目徠窗穴出自於《針灸甲乙經》,位於前髮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結膜炎、青光眼等,平刺0.3~0.5寸。

功能作用


祛風消腫、清頭明目。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


前髮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


帽狀腱膜中;布有眶上神經和顳淺動、靜脈的額支。

主治


1. 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青盲等頭目病證;
2. 癲癇。

操作


平刺0.3~0.5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結膜炎、青光眼等。

配伍


配睛明、瞳子髎、大陵主治目赤腫痛。

論述


《針灸甲乙經》:足少陽、陽維之會。
▪ 瞳子髎▪ 聽會▪ 上關▪ 頷厭
▪ 懸顱▪ 懸厘▪ 曲鬢▪ 率谷
▪ 天沖▪ 浮白▪ 頭竅陰▪ 完骨
▪ 本神▪ 陽白▪ 頭臨泣▪ 目窗
▪ 正營▪ 承靈▪ 腦控▪ 風池
▪ 肩井▪ 原液▪ 輒筋▪ 日月
▪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 居髎▪ 環跳▪ 風市▪ 中瀆
▪ 膝陽關▪ 陽陵泉▪ 陽交▪ 外丘
▪ 光明▪ 陽輔▪ 懸鐘▪ 丘墟
▪ 足臨泣▪ 地五會▪ 俠谿▪ 足竅陰
針灸學·相關科技名詞
▪ 經絡學▪ 腧穴學▪ 刺法灸法學▪ 針灸治療學▪ 實驗針灸學
▪ 經絡現象▪ 循經感傳▪ 經絡診斷▪ 經脈循行▪ 腧穴
▪ 腧穴特異性▪ 腧穴定位法▪ 體表解剖標誌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
▪ 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橫指同身寸▪ 經穴
▪ 經外[奇]穴▪ 阿是穴▪ 特定穴▪ 背俞穴▪ 募穴
▪ 原穴▪ 絡穴▪ 五輸穴▪ 井[穴]▪ 滎[穴]
▪ 輸[穴]▪ 經[穴]▪ 合[穴]▪ 郄穴▪ 八會穴
▪ 八脈交會穴▪ 交會穴▪ 下合穴▪ 中府▪ 雲門
▪ 天府▪ 俠白▪ 尺澤▪ 孔最▪ 列缺
▪ 經渠▪ 太淵▪ 魚際▪ 少商▪ 商陽
其他名詞
▪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溪▪ 偏歷
▪ 溫溜▪ 下聯▪ 上聯▪ 手三里▪ 曲池
▪ 肘?▪ 手五里▪ 臂?▪ 肩?巨骨
天鼎扶突▪ 口臭?▪ 迎香▪ 承泣
▪ 四白▪ 巨髎▪ 地倉▪ 大迎▪ 頰車
▪ 下關▪ 頭維▪ 人迎▪ 水突▪ 氣舍
▪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膺窗
▪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 伏兔▪ 陰市▪ 梁丘▪ 犢鼻▪ 足三里
▪ 上巨虛▪ 條口▪ 下巨虛▪ 豐隆▪ 解溪
▪ 沖陽▪ 陷谷▪ 內庭▪ 厲兌▪ 隱白
▪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
▪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 極泉▪ 青靈▪ 少海▪ 靈道▪ 通里
▪ 陰郄▪ 神門▪ 少府▪ 少沖▪ 少澤
▪ 前谷▪ 后溪▪ 腕骨▪ 陽谷▪ 養老
▪ 支正▪ 小海▪ 肩貞▪ 臑?▪ 天宗
▪ 秉風▪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 天容▪ 顴?▪ 聽宮▪ 睛明▪ 攢竹
▪ 眉沖▪ 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 絡卻▪ 玉枕▪ 天柱▪ 大師▪ 風門
▪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 腎俞▪ 氣海俞▪ 大腸俞▪ 關元俞▪ 小腸俞
▪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 上?▪ 次?
▪ 中?▪ 下?▪ 會陽▪ 承扶▪ 殷門
▪ 浮郄▪ 委陽▪ 委中▪ 附分▪ 魄戶
▪ 膏肓▪ 神堂▪ NFDB3NFDB4▪ 膈關▪ 魂門
▪ 陽剛▪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 胞肓▪ 秩邊▪ 合陽▪ 承筋▪ 承山
▪ 飛揚▪ 跗陽▪ 崑崙▪ 仆參▪ 申脈
▪ 金門▪ 京骨▪ 束骨▪ 足通谷▪ 至陰
▪ 湧泉▪ 然而▪ 太溪▪ 大鐘▪ 水泉
▪ 照海▪ 復溜▪ 交信▪ 築賓▪ 陰谷
▪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 彧?▪ 俞府▪ 天池▪ 天泉▪ 曲澤
▪ 郄門▪ 間使▪ 內關▪ 大陵▪ 勞宮
▪ 中沖▪ 關沖▪ 液門▪ 中渚▪ 陽池
▪ 外觀▪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 天井▪ 清冷淵▪ 消濼▪ 臑會▪ 肩髎
▪ 天髎▪ 天牖▪ 翳風▪ 瘈脈▪ 窒息
▪ 角孫▪ 耳門▪ 耳和髎▪ 絲竹空▪ 瞳子髎
▪ 聽會▪ 上關▪ 頷厭▪ 懸顱▪ 懸厘
▪ 曲鬢▪ 率谷▪ 天沖▪ 浮白▪ 頭竅陰
▪ 完骨▪ 本神▪ 陽白▪ 頭臨泣▪ 目窗
▪ 正營▪ 承靈▪ 腦控▪ 風池▪ 肩井
▪ 淵腋▪ 輒筋▪ 日月▪ 京門▪ 帶脈
▪ 五樞▪ 維道▪ 居?▪ 環跳▪ 風市
▪ 中瀆▪ 膝陽關▪ 陽陵泉▪ 陽交▪ 外丘
▪ 光明▪ 陽輔▪ 懸鐘▪ 丘墟▪ 足臨泣
▪ 地五會▪ 俠溪▪ 足竅陰▪ 大敦▪ 行間
▪ 太沖▪ 中封▪ 蠡溝▪ 中都▪ 膝關
▪ 曲泉▪ 陰包▪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 章門▪ 期門▪ 長強▪ 腰俞▪ 腰陽關
▪ 命門▪ 懸樞▪ 集中▪ 中樞▪ 筋縮
▪ 至陽▪ 靈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 大椎▪ 啞門▪ 風府▪ 腦戶▪ 強間
▪ 后頂▪ 百會▪ 前頂▪ 囟會▪ 上星
▪ 神庭▪ 素?▪ 水溝▪ 兌端▪ 齦交
▪ 會陰▪ 曲骨▪ 中極▪ 關元▪ 石門
▪ 氣海▪ 陰交▪ 神闕▪ 水分▪ 下脘
▪ 建里▪ 中脘▪ 上脘▪ 巨闕▪ 鳩尾
▪ 中庭▪ 膻中▪ 玉堂▪ 紫宮▪ 華蓋
▪ 璇璣▪ 天突▪ 廉泉▪ 承漿▪ 四神聰
▪ 當陽▪ 印堂▪ 魚腰▪ 太陽[穴]▪ 耳尖
▪ 球后▪ 上迎香▪ 內迎香▪ 聚泉▪ 海泉
▪ 金津▪ 玉液▪ 翳明▪ 頸百勞▪ 子宮[穴]
▪ 定喘▪ 夾脊▪ 胃脘下俞▪ 痞根▪ 下志室
▪ 腰宜▪ 腰眼▪ 十七椎[穴]▪ 腰奇▪ 肘尖[穴]
▪ 二白▪ 中泉▪ 中魁▪ 大骨空▪ 小骨空
▪ 腰痛點▪ 外勞宮▪ 八邪▪ 四縫▪ 十宣
▪ 髖骨[穴]▪ 鶴頂▪ 膝內▪ 內膝眼▪ 膝眼
▪ 膽囊[穴]▪ 闌尾[穴]▪ 內踝尖[穴]▪ 外踝尖[穴]▪ 八風
▪ 獨陰▪ 氣短▪ 耳中▪ 直腸▪ 尿道
▪ 外生殖器▪ 肛門▪ 結節▪ 輪1▪ 輪2
▪ 輪3▪ 輪4▪ 指▪ 腕▪ 風溪
▪ 肘▪ 肩▪ 鎖骨▪ 跟▪ 趾
▪ 踝▪ 膝▪ 髖▪ 坐骨神經▪ 交感
▪ 臀▪ 腹▪ 腰骶椎▪ 胸▪ 胸椎
▪ 頸▪ 頸椎▪ 角窩上▪ 內生殖器▪ 角窩中
▪ 盆腔▪ 上屏▪ 下屏▪ 外耳▪ 屏尖
▪ 外鼻▪ 腎上腺▪ 咽喉▪ 內鼻▪ 屏間前
▪ 額▪ 屏間后▪ 顳▪ 枕▪ 皮質下
▪ 對屏尖▪ 緣中▪ 腦幹▪ 口▪ 食道
▪ 賁門▪ 胃▪ 十二指腸▪ 小腸▪ 大腸
▪ 闌尾▪ 艇角▪ 膀胱▪ 腎▪ 輸尿管
▪ 胰膽▪ 肝▪ 艇中▪ 脾▪ 心
▪ 氣管▪ 肺▪ 三焦▪ 內分泌▪ 牙
▪ 舌▪ 頜▪ 垂前▪ 眼▪ 內耳
▪ 面頰▪ 扁桃體▪ 耳背心▪ 耳背肺▪ 耳背脾
▪ 耳背肝▪ 耳背腎▪ 耳背溝▪ 上耳根▪ 耳迷根
▪ 下耳根▪ 額中線▪ 額旁1線▪ 額旁2線▪ 額旁3線
▪ 頂中線▪ 頂顳前斜線▪ 頂顳后斜線▪ 頂旁1線▪ 頂旁2線
▪ 顳前線▪ 顳后線▪ 枕上正中線▪ 枕上旁線▪ 枕下旁線
▪ 刺灸法▪ 九針▪ NFDB5針▪ 員針▪ NFDB6針
▪ 鋒針▪ 鈹針▪ 圓利針▪ 毫針▪ 長針
▪ 大針▪ 皮膚針▪ 梅花針▪ 七星針▪ 三棱針
▪ 電針儀▪ 電熱針▪ 刺法▪ 毫針刺法▪ 挑刺法
▪ 點刺法▪ 圍刺法▪ 刺手▪ 押手▪ 進針法
▪ 單手進針法▪ 雙手進針法▪ 指切進針法▪ 挾持進針法▪ 提捏進針法
▪ 舒張進針法▪ 針刺角度▪ 直刺▪ 斜刺▪ 平刺
▪ 行針▪ 行針手法▪ 提插▪ 捻轉▪ 針感
▪ 得氣▪ 候氣▪ 吹氣▪ 循法▪ 攝法
▪ 刮法▪ 彈法▪ 飛法▪ 搖法▪ 震顫法
▪ 爪切法▪ 守氣▪ 九刺▪ 十二刺▪ 五刺
▪ 留針▪ 出針▪ 暈針▪ 指針▪ 彎針
▪ 折針▪ 針刺補瀉▪ 徐疾補瀉▪ 提插補瀉▪ 呼吸補瀉
▪ 捻轉補瀉▪ 開闔補瀉▪ 平補平瀉▪ 近部取穴▪ 局部取穴
▪ 鄰近取穴▪ 遠部取穴▪ 本經取穴▪ 異經取穴▪ 多經取穴
▪ 對症取穴▪ 辨證取穴▪ 配穴法▪ 本經配穴法▪ 表裡配穴法
▪ 上下配穴法▪ 遠近配穴法▪ 前後配穴法▪ 俞募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 主客配穴法▪ 原絡配穴法▪ 同名經配穴法▪ 五輸配穴法▪ 針灸處方
▪ 子午流注法▪ 納甲法▪ 納子法▪ 靈龜八法▪ 飛騰八法
▪ 皮膚針療法▪ 皮內針療法▪ 三棱針療法▪ 指針療法▪ 火針療法
▪ 陶針療法▪ 芒針療法▪ 電針療法▪ 刺激參數▪ 刺激強度
▪ 腧穴注射療法▪ NFDB6針療法▪ 耳針療法▪ 耳壓療法▪ 頭皮針療法
▪ 灸法▪ 艾灸▪ 艾絨▪ 艾炷▪ 壯
▪ 艾條▪ 艾炷灸▪ 麥粒灸▪ 著膚灸▪ 瘢痕灸
▪ 非瘢痕灸▪ 隔物灸▪ 艾條灸▪ 懸起灸▪ 溫和灸
▪ 雀啄灸▪ 迴旋灸▪ 實按灸▪ 太乙神針▪ 雷火神針
▪ 溫針灸▪ 溫灸器灸▪ 藥物灸▪ 燈火灸▪ 保健灸
▪ 伏天灸▪ 拔罐療法▪ 陶罐▪ 竹罐▪ 玻璃罐
▪ 抽氣罐▪ 火罐法▪ 架火法▪ 閃火法▪ 貼棉法
▪ 滴酒法▪ 走罐▪ 閃罐▪ 留罐▪ 藥罐[法]
▪ 針罐法▪ 刺絡拔罐▪ 針刺麻醉▪ 電針麻醉▪ 耳針麻醉
▪ 針刺鎮痛
以上科技名詞按拼音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