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簋
青銅簋
西周早期的典範之作,相當於今天的碗,是商周時期的盛飯工具。文獻中說是用來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明。青銅簋出現在商代早期,但數量較少,商晚期逐漸增加。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特別是在西周時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據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數為多。這件銅簋出自陝西省扶風縣周原遺址,是西周早期青銅鑄造業的典範之作。
它敞口束頸,雙耳對稱,微鼓的腹下是安穩的圈足,耳的正面各有一隻怒目暴突的饕餮,吃的意念不言自明;雙耳間配置了兩個對稱的獸頭,兇悍之風更為濃烈;獸頭兩側,是幾組回首顧盼的夔獸,闊嘴短身;腹部正中,則是由雲雷紋構成的菱形格,點綴其間的乳釘,使這細密的幾何紋也充滿了勃勃的野性。極具動感的畫面,顯示出了武王伐紂立國後周人的虎虎生氣,精湛的鑄造技藝又述說著已逝的三千年前的輝煌。而銅簋內壁底面赫然鑄出的“乍(作)寶彝”的三字銘文,提醒人們不要忽視西周上層貴族作為這輝煌擁有者的志得意滿和飛揚神采。
青銅簋
青銅簋又叫做璉。如果是方形的盛飯器,則叫做簠,文獻中又稱之為瑚。瑚璉即簠簋,常連用,它們都又同時用於宴享和祭祀,而且數量的多少是等級的標誌。它多與鼎配套出現,鼎單簋雙,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一般平民不得用,擁有簋者定是高官。因此,簠簋便成了高官的代稱,古代官員為政不廉時,“簠簋不飾”婉指其貪。春秋之時,簠簋還指人有大才。有人曾請孔子評價子貢,孔子說:他這個人,簡直就是瑚璉(簠簋)呀,就是認為子貢很有大器。
簋的形制很多,發展變化也較大。商代早期,簋多為圓形,侈口,深腹,圈足;到了商代晚期,雙耳簋開始增多。西周時期是簋的盛行時期,不僅出土數量增多,而且形制亦趨複雜,除雙耳圈足簋外,還出現了四耳簋、三足簋、四足簋和方座簋等。西周前期的雙耳簋上就出現了珥。到了西周中期,又出現了帶蓋的簋。到了西周晚期,又出現了在雙耳附珥簋的圈足下加鑄三個支點新器種。商周時多數簋體形厚重,器身多飾獸面紋,雲雷、乳釘等紋飾,有的器耳還做成獸面狀,少數為素麵或僅飾一二道弦紋。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簋的銅胎變薄,花紋細碎,有的簋蓋鑄成蓮瓣形,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大量的形象逼真的仿銅陶質簋。戰國以後,簋極少見到。
夔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如龍,但只有一隻足,莊子曾記載了一則寓言,說因為一種名叫蚿的蟲子有很多足,夔因此而為他感到難過,對它說,我只有一隻腳,但跳躍著就能行走,你何苦生那麼多足呢?商周時期常以夔作為裝飾紋樣。
1981年9月,由於連日陰雨浸泡,位於寶雞市老城區西門外隴海鐵路南側的紙坊頭村一戶侯姓家後院的窯洞塌陷,露出了大宗青銅器,寶雞市博物館得到消息后,當即組織力量進行清理髮掘,發現這是一處西周早期的墓地,與先前在渭河南岸茹家莊發掘的魚(音)國墓地相銜接,屬於魚國家族的早期墓葬。一號墓葬共出土青銅器39件,其中牛首飾四耳簋格外引人注目。簋是寶雞出土的青銅器大家族中最為常見的一個門類,被划入青銅禮器之列的盛食器之中,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黍、稷等食品。簋這種器皿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只不過是陶質罷了,至商代早期才出現了青銅簋,併流行於商至春秋戰國。
青銅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