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草

北宋詩人俞紫芝創作的七言律詩

《詠草》是北宋詩人俞紫芝寫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頷聯、頸聯圍繞著草來寫,寫遠近之草、虛實之草、今昔之草;尾聯直觸人事,說明富貴只是一時,就像曇花一現,爭逐名利之場,到頭來只落得煙消雲散。借草來抒情對比而顯意,抒發了人世滄桑的感慨。此詩借草抒情,採用虛實、遠近、今昔對比特色描寫,意蘊婉曲,意新語工,使詩歌顯得別具一格。

作品賞析


這首詩名為詠草,而實非詠草,只是借草抒情,構思奇特,別有風味。
首聯從渡頭草寫到忘憂草。“滿目芊芊野渡頭”起句鋪之以實景:滿眼都是茸茸碧草。開篇即觸題,既精警峭拔,又平順自然。野渡頭,是野草蔓生之處,也是詩人立足之地。這渡頭,為下文“綠水”“別洲”的敘寫立了基、開了源。繼野草實景之後,詩人沒有縱筆鋪敘草的滋生和繁茂,或就此直接發一通議論,而是緣此提出一個問題:“不知若個解忘憂?”句意為不知道那個懂得忘憂。言下之意就是,只有這個草能使人懂得忘憂。詩的開頭統領全篇,為下文敘寫開拓了境地。
頜聯從離館草寫到別洲草。近處看,芊芊綠草隨著碧水流進繁華的別墅;遠處看,茫茫青草帶動夕陽的光輝越過荒遠之洲。視線慢慢移動,由近及遠,將草不分貴賤的四處蔓延的景象表現出來。上句“侵”字用得極妙,使草成為主動者,其野與離館的豪華形成對照。下句的“帶”“過”也很生動。這兩句說草到處蔓延,可到富貴之宅,也能達荒遠之洲。
頸聯從金谷園中草寫到石頭城下草。這兩句寫的是秋草。衰草凄迷,反村了榮華已逝。金谷園中過去鋪錦列繡,花奇草異,如今成了“荒映月”的凄涼景象。月是當年月,園非昔日園,離館的豪華已付流水,石崇的奢富已成陳跡,只有草還在那裡一歲一枯榮。石頭城,這六朝建都之地,虎踞龍盤,過去也是金粉膏澤,豪華相繼,如今徒剩秋草迎風,敗葉委地。這一聯由金谷園寫到石頭城,以今日之敗象暗襯往日的盛況,仍然以草為行文線索,可是概入了廣闊的空間和悠久的時間,而且對比的反差極為強烈。這兩句以草的枯凋襯托豪富的衰敗,同時隱含著草枯還可榮,人敗不再盛的意思,意蘊豐足,委婉曲折。
尾聯從送王孫愁寫到金釵愁。詩的前面部分都圍繞著草來寫,至此始直觸人事。此聯意為行人想著石崇離去。 綠珠為石崇墮樓而死。詩的結尾點明石崇人亡財空,說明富貴一時,曇花一現,終不如草還能春風吹又生。詩到收煞處才回應發端時提出的“不知若個解忘憂”的問題,爭逐於名利之場,到頭來只落得煙消雲散。
這首詩詠草,不是以草為喻,或以草為景,而是借草抒情。寫時又不是直抒其意,而是以對比而顯意。寫作特色是,虛實結合:渡頭之草為實,園中之草為虛;遠近結合:離館之草為近,別洲之草為遠;今昔結合:渡頭之草為今,金谷之草為昔;物意結合:寫草是物,寫人是意。意新語工,很足使人玩味。

創作背景


詩人篤信佛教,不求功名,終身未仕。出行途經野渡,滿眼儘是茸茸荒草,不禁感慨人世滄桑,感嘆功名富貴如浮雲、曇花一現即逝,終不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野草。

作者簡介


俞紫芝(?~1086)字秀老。金華(今屬浙江)人,寓居揚州(今屬江蘇)。少有高行,篤信佛教,得其心法,終身不娶不仕。王安石晚年居江寧(今江蘇南京),俞紫芝與其弟俞子中(字清老)從游,頗得賞識。王安石自稱晚年門下多佳客(李之儀《書俞秀老詩卷后》),俞氏二兄弟便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