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根霉的結果 展開

根霉

根霉

根黴菌屬菌物界,真菌門,接合菌亞門,接合菌綱,毛霉目,毛霉科,根霉屬,常見根霉為黑根霉。根霉的菌絲無隔膜、有分枝和假根,營養菌絲體上產生匍匐枝,匍匐枝的節間形成特有的假根,從假根處向上叢生直立、不分枝的孢囊梗,頂端膨大形成圓形的孢子囊,囊內產生孢囊孢子

簡介


根霉
根霉
根霉 (Rhizopus)
孢子囊內囊軸明顯,球形或近球形,囊軸基部與梗相連處有囊托。根霉的孢子可以在固體培養基內保存,能長期保持生活力。
黑根霉也稱匐枝根霉,分佈廣泛,常出現於生霉的食品上,瓜果蔬菜等在運輸和貯藏中的腐爛及甘薯的軟腐都與其有關。黑根霉(ATCC6227b)是目前發酵工業上常使用的微生物菌種。黑根霉的最適生長溫度約為28℃,超過32℃不再生長。
圖中1為孢子囊、2為孢囊孢子、3為匍匐枝、4為假根。此外有性生殖時還可以產生接合孢子囊,無性生殖時產生芽孢子。

特徵


米根霉在分類上屬於接合菌亞門(Zygomycota),接合菌綱(Zygomycetes),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根霉屬(Rhizopus)。菌落疏鬆或稠密,最初呈白色,后變為灰褐色或黑褐色。菌絲匍匐爬行,無色。假根發達,分枝呈指狀或根狀,呈褐色。孢囊梗直立或稍彎曲,2-4株成束,與假根對生,有時膨大或分枝,呈褐色,長210-2500μm,直徑5-18μm,囊軸呈球形或近球形或卵圓形,呈淡褐色,直徑30-200μm.囊托呈楔型。孢子囊呈球形或近球形,老后呈黑色,直徑60-250μm.孢囊抱子呈橢圓形、球形或其他形,呈黃灰色,直徑5-8μm.有厚垣飽子,其形狀、大小不一致,未見接合抱子。該菌於37-40℃能生長.

用途


根霉在自然界分佈很廣,用途廣泛,其澱粉酶活性很強,是釀造工業中常用糖化菌。我國最早利用根霉糖化澱粉(即阿明諾法)生產酒精。根霉能生產延胡索酸、乳酸等有機酸,還能產生芳香性的酯類物質。根霉亦是轉化甾族化合物的重要菌類。與生物技術關係密切的根霉主要有黑根霉、華根霉和米根霉。

生長速度


生長速度快,4天內成熟。致病菌種37℃生長良好。放線菌酮抑制其生長。

菌落形態


“棉花糖”狀菌落密集生長,快速覆蓋瓊脂表面:菌落初始為白色,后逐漸變成灰色或黃棕色。背面呈白色至淺灰色或棕色。

鏡下形態


菌絲寬大(直徑6~15μm),無或偶見分隔。菌絲之間有許多匍匐菌絲,將無分枝的長孢囊梗連接。在匍匐菌絲和孢囊梗連接處產生根樣菌絲(假根)。孢囊梗長(可達3mm),末端連接黑色的圓形孢子囊(直徑40~275μm)孢子囊內有一個囊軸和多個卵圓形、無色或棕色的孢囊孢子(直徑4~9μm)。囊領隨孢子囊壁分解消失。有時可見大量厚壁孢子。根霉屬可通過匍匐菌絲、假根和孢囊梗通常不分枝的特點與毛霉屬相區別。可通過假根與孢囊梗的相對位置、孢子囊的大小和形狀與橫梗霉屬(犁頭霉屬)鑒別。

發生與防治


為害癥狀
根霉污染培養基無明顯菌絲生長,只有平貼基物表面匍匐生長的菌絲,後期在基物表面0.1~0.2厘米高處形成許多網球形的小顆粒體。形成初期呈灰白色或黃白色,成熟后變為黑色,明顯特徵是黑色顆粒狀霉層。
發生條件
根霉生活在各種有機物上,適應性強。孢囊孢子從孢子囊散發后在空氣中飄浮,沉降到有機物表面,在一定溫濕度條件下萌發生長。由於根霉沒有氣生菌絲,因此污染培養料后擴散速度慢,侵染範圍小。
預防及防治
(1)選用新鮮、乾燥無霉變的原料。
(2)接種前用3%來蘇爾水溶液噴霧消毒,然後用4~6克/立方米的氣霧消毒盒密閉熏蒸4~6小時。
(3)發生根霉污染及時將污染菌袋拿出發菌棚,並將培養料倒出,再添加部分新培養料拌料、裝袋,常壓滅菌10小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