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產業
介於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產業
2.5產業是指介於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的中間產業,既有服務、貿易、結算等第三產業管理中心的職能,又兼備獨特的研發中心、核心技術產品的生產中心和現代物流運行服務等第二產業運營的職能。
“2.5產業”,既有第三產業管理中心的職能,又具備獨特的研發中心、公司核心技術產品的生產中心和現代物流運行服務等第二產業運營的職能。
2.5產業不僅僅是產業概念和口號,而是整個生產性服務集中性的表現。真正在2.5產業中注入內涵的東西是:突出生產性服務,構架生產和服務一體化,突破過去產品傳統的生產流通方式,以市場發展需要為支持,以生產性服務為主體,以研發設計、虛擬工廠為表現手法,從而把整個產業價值鏈聯繫起來。
產業具有以下特點:現代社會化大生產中,生產性服務對提高產品增值作用越來越大,其在產品生成的價值鏈中超過生產製造;2.5產業具有知識性,因其是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其服務具有知識化、技術化的特徵,是促進高素質人才集聚,提供高智力、高效率的知識技術服務;2.5產業具有創新性,2.5產業是高新技術的主要使用者和推動者,在其服務過程中又成為高新技術的推廣者,所以,它的發展離不開自身的創新。2.5產業具有關聯性,服務提供與客戶消費同時進行,互相聯動,密不可分,並在整個產業鏈的各種服務中依存度越來越高。2.5產業具有信用性,信用決定服務產品的價格,信用體系保證服務過程的質量。
從資源利用上來看,2.5產業具有“集約化”特點。能最大限度優化商務成本。首先在土地資源的利用上,2.5產業不需要處於中央商務區內;也不需要到城市外圍的加工區發展。在這樣的區域內,由於土地供應量相對中央商務區更大,其發展空間較大;又由於地租價格處於中位線,它的布局就能更全面地貼近人的需求,能將人與自然的統一更協調。其次,在有形資源利用上,2.5產業所在的區域實現了中央商務區和外圍加工區產業之間的無間隙連接,能夠更有效地、更綜合地配置有形資源,而2.5產業本身對於資源的消耗有限,有的僅是研製資源的有效利用。其三,在人力資源的運用上,由於2.5產業處在的中間區域,正是城市人口密集的區域,同時也是傳統的智力資源的密集區(如許多大專院校就在附近),降低了人員流動的成本。
2.5產業能否實現產業集聚,首先取決於土地資源的供應量,隨著上海土地資源的日趨稀缺,中央商務區和中間區域的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已經基本完成,要重新對這些土地進行2.5產業的規劃,顯然需要更高的成本;其次是要做好規劃,這些規劃是要符合2.5產業發展的需要,要貼近2.5產業從業人員的需求。這就為一些開發稍晚,還沒有實現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區域提供了后發機遇。2.5產業的需求來看,這樣的探索符合發展邏輯和趨勢。
中網公司CEO,“2.5產業理論”創始人
邵飛春先生12年網際網路從業經驗,復旦大學MBA,“2.5產業理論”創始人,注重電子商務實戰,在與上千家企業的網路營銷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網路營銷實戰經驗。8年網路營銷培訓經驗,先後被聘為溫州市人事局,溫州大學,甌江學院電子商務特聘講師,培訓的企業家學員超過3000名。被多家企業特聘為首席網路營銷顧問,並創造了3天10萬元的”“天價”諮詢收費記錄。
在現代社會,服務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就業和國民經濟總量中的重要成分。同時, 由於第三次技術革命強有力的推動,服務業內部的產業結構也有了迅速的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從工業中分離出來, 大大改變了服務產品的內容、性質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傳統的觀念上,服務的供應在職業等級上屬於低下層次, 一般只包括生活服務消費性服務, 這些工作的技術要求不高, 單調重複, 報酬十分有限, 因此,人們傾向於認為它們不是經濟中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是,隨著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傳統的服務和服務業的觀念受到了革命性的衝擊,高技術含量、高知識集聚、高附加價值和高管理水平的生產性企業服務替代傳統的生活消費性服務,成了當前主要的服務產品或服務的主體。而且由於知識、信息、管理和高技術手段的密集使用,服務和服務業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成為反映和判斷該國經濟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
所謂生產性服務, 又稱“生產者服務”或“生產服務”, 是指在那些作為商品或其他服務生產過程的投入而發揮作用的服務。生產性服務面向中間用戶和最終用戶兩個市場。生產性服務的覆蓋面同生活消費服務業一樣廣闊,包括金融、保險、法律、會計、管理諮詢、研究開發、工程設計、房地產、工程和產品維修、運輸、通信、廣告、倉儲、人事、行政等等。
生產性服務也可理解為“服務生產的外在化”。所謂服務生產的外在化, 是指企業內部的服務生產部門從企業分離和獨立而去的一種發展趨勢。這種分離和獨立的目的是降低生產費用, 提高生產效率,提高企業經營的專業化程度。在發達國家,貫穿於生產過程中產前、產中和產後三個階段的生產性服務, 其在產品增值鏈中增值量已經開始超過物質生產階段所創造的增值量。由此,生產性服務已經形成生產者所生產的產品增值的主要源泉, 也是工業企業之間非價格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技術密集型或知識密集型的服務則是商品和服務提高競爭力和效率的關鍵。服務業, 特別是生產性服務, 在國民經濟的價值構成和就業構成中的流量日益增大,服務經濟已經成為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時期的標誌性經濟結構。
第二產業中附加值較高的部分
2.5產業
第三產業
但其受眾對象主要是其他產業,如物流、培訓、廣告。
以IT產業為代表的數字網路產業等
如電子商務、軟體業。
2.5產業的形成核心涵義是由專業化分工所引起的市場擴張。分工使市場細化和擴張,市場細化和擴張又使交易範圍擴大。為了追求較低的交易成本,引起要素(土地、資本、勞動)的空間聚集,表現為新興產業的興起和城市的擴張。2.5產業形成的經濟效果有二:一是由專業化分工所引致的遞增收益;二是由要素聚集所引致的聚集經濟。前者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後者有利於提高交易效率。所以,2.5產業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的表現。
2.5產業的形成是市場與資源矛盾的產物,是在社會經濟發展變化過程中,管理方式和資源利用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而形成的。管理上的變化,體現在“分”上,越管越少、越管越精。一是大而全的粗放型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表現在第二產業的企業在逐步剝離輔助性、社會性職能之餘,將自己的主營業務範圍集中在有核心競爭力和比較優勢(如技術、資本、市場、品牌)的領域之中,形成專業化公司;二是研發和營銷作為傳統的第二產業中兌現附加值的主要環節,也凸現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其最重要的支撐———專業人員通過市場重新配置、整合,融入專業公司;三是一些原有的第三產業和數字化產業的目標化管理。
2.5產業
生產性服務帶來了新一輪發展的契機。在生產性服務成為國際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下,要發展2.5產業,就必須走面向國際的道路,把生產性服務的觀念始終貫穿於產業定位和發展的全過程中,以市場與客戶需要為支持,並在從研發設計到虛擬製造再到市場銷售的價值鏈中提供全程的專業服務。
首先重視通過市場信息的調研,進行產品的研發設計。全國的高新技術開發區雖然都落戶了許多知名企業的研發基地,但“2.5產業”要走出這個老套子,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僅做公司企業研發生產和創新中心,更要成為研發標準的制定者和研發機構的領導者,而這是無法效仿和複製的。
其次,在研發和中試環節后,打造一個虛擬的製造中心,不是象以往那樣建造大型批量生產的廠房,而是在產業定位和未來發展進程中,充分理解2.5產業的概念,走進經濟全球化的熔爐中,引入一體化生產體系:
全球化:利用全球資源,實現研究與開發、生產製造、採購和銷售的全球優化配置,加入到其國際生產價值鏈中。
一體化:形成互相依存、多元滲透、產業鏈資源整合。
競爭力:優化成本結構、注重質量和功能,走專業化道路,集中資源以加強核心競爭能力。
方 式:以全程服務左右生產方式和交易方式。
前 景:爭取產業鏈核心價值端,將其它業務外包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