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覺
王守覺
王守覺(1925年6月27日 —2016年6月3日),祖籍江蘇蘇州,生於上海,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學家。
1949年畢業於同濟大學;1957年,被派往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列別捷夫研究所進修;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6月3日凌晨,王守覺因病醫治無效在蘇州逝世,享年91歲。
王守覺長期從事半導體與信息科學研究工作。
王守覺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歲的王守覺進入蘇州東吳大學附中讀初中。一年以後,王守覺剛讀完初一,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威脅到蘇州。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7年11月),王守覺隨年邁的雙親逃難,一路顛沛流離,甚至繞道香港、越南,於1938年逃到大後方昆明。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9年),因為大哥在昆明的一家機器製造廠做了廠長,一家人最終在昆明安定下來。王守覺在離開學校兩年之後,插班進入一個學校的初三進行學習,紮實的底子讓他順利地升入高中。但是升入高中不久后,他病倒了。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夏天,王守覺考入西南聯大的電訊專修科學習。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秋,國民政府發起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同濟大學召開動員大會,學生踴躍響應,共三百多人報名參軍,王守覺也在其中。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王守覺複員後到已遷至上海的同濟大學繼續學習。
1949年,王守覺以優異的成績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
1949年至1950年,在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員。
1953年至1956年,在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設計分局任主任設計師。
1956年至1960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員。
1957年至1958年,王守覺被派往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列別捷夫研究所進修。
1960年以來,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先後擔任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2016年6月3日凌晨零點五分,王守覺因病醫治無效在蘇州逝世,享年91歲。
• 科研綜述&科技成果
王守覺院士早年研究解決了“兩彈一星”所需計算機的基礎器件,提出和發展的高維空間點分佈分析方法和理論,為信息與信號處理提供了新理論。
1958年4月,回中國后,王守覺開始從事半導體器件和微電子學的研究,參與並主持了鍺高頻晶體管的開創性研製任務,於1958年9月研製成功了截止頻率超過200兆赫的中國第一隻鍺合金擴散高頻晶體管,它的截止頻率比當時中國國內研製的鍺合金結晶體管提高了一百倍以上。在這個科研成果的基礎和國家對研製高速電子計算機急需高頻晶體管的推動下,王守覺率領生產隊伍,進行了小批量試製,為中國核工業急需的首台晶體管高速計算機——109乙機提供了半導體器件。
1961年,王守覺獲悉美國發明硅平面器件與固體電路的信息,決定終止正在進行並取得了一定結果的硅檯面管的研製工作,立即集中研究室力量轉而投入對硅平面工藝的探索,1963年底完成了國防部門五種硅平面器件的研製任務,並在全國新產品展覽會上被評為全國工業新產品獎一等獎,次年還獲國家科委首次頒發的創造發明獎一等獎。這也為中國在“兩彈一星”研究工作中作出貢獻的計算機——109丙機提供了器件基礎。
1964年11月,半導體固體電路也研製成功;1974年,王守覺在中國首次成功地應用計算機輔助自動製版技術,製成了大規模集成電路掩膜版,為基於計算機與圖形發生器的自動製版法代替傳統的刻圖照相製版方式開闢了道路,使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複雜性不再受制於刻圖尺寸與精度。這項工作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在國際上最先發表了《一種集成高速模糊邏輯電路DYL》,並研究了它在精確信號線路與系統中的應用,依此研究的高速數模轉換電路使中國集成8位D/A轉換器轉換時間由80ns縮短至4ns以下。
1990年起,致力於神經網路模式識別等機器形象思維的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基礎研究,在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中,承擔了神經網路的實現和應用技術的攻關工作,研製成中國唯一一個產品化的半導體神經網路硬體系列。相繼兩次被評為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並獲2001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何梁何利科技獎和2002年台灣潘文淵文教基金傑出科研獎。
1994年,王守覺在對人工神經網路分類功能的研究基礎上,分析了已有人工神經網路神經元的結構,發現了神經元與高維空間幾何形體之間的潛在對應關係,提出多值和多閾值神經元;1996年,王守覺提出排序學習掩蔽數學模型(SLAM)以及通用前饋網路模型;1997年,王守覺提出模式識別用的神經網路的新模型,比原來的網路提高了兩個數量級。
2000年,王守覺在“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半導體神經網路技術及其應用”項目的支持下,成功地研製了雙權矢量硬體“預言神二號”,並用於實物模型的識別。隨後王守覺還進一步研製了CASSANN-III和CASSANN-IV預言神系列計算機和通用神經網路處理機——Hopfield網路硬體。
2002年,王守覺在高維形象幾何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仿生模式識別的理論。
主要論文 |
---|
王守覺. 仿生模式識別(拓撲模式識別)——一種模式識別新模型的理論與應用[J]. 電子學報,2002.30(10):1417-1420. |
王守覺,曲延鋒,李衛軍,覃 鴻. 基於仿生模式識別與傳統模式識別的人臉識別效果比較研究[J]. 電子學報,2004.32(7):1057-1061. |
王守覺,徐 健,王憲保,覃 鴻. 2003. 基於仿生模式識別的多鏡頭人臉身份確認系統研究[J]. 電子學報,2003.31(1):1-3. |
王守覺,王柏南. 人工神經網路的多維空間幾何分析及其理論[J]. 電子學報,2002.30(1):1-4. |
王守覺,來疆亮. 多維空間仿生信息學入門[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8.01 |
王守覺,李兆洲,陳向東等. 通用神經網路硬體中神經元基本數學模型的討論[J]. 電子學報,2001.29(5):577-580. |
王守覺,陳向東,曾玉娟等. 通用前饋網路及排序學習前向掩蔽模型在模式識別中的應用[J]. 電子學報,1998.26(8):1-6. |
王守覺. 多值和多閾值神經元及其網路組合與應用[J]. 電子學報,1996.24(5):1-6. |
王守覺,李衛軍,陳 旭. 單節拍浮點運算神經元的組合邏輯設計[J]. 半導體學報,2004.25(11):1505-1509. |
王守覺,李兆洲,王柏南等. 用前饋神經網路進行帶雜訊信號的去雜訊建模[J]. 電路與系統學報,2000.5(4):21-26 |
王守覺,魯華祥等. 人工神經網路硬體化途徑與神經計算機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1997.14(1)(6) |
王守覺. 人工神經網路與神經計算機及其實用化[J]. 測控技術,1999.18(8):1-5. |
WANG Shoujue, ZHAO xingtao. 2004. Biomimetic Pattern Recogni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13(3): 373-377 |
WANG Shoujue. 2003. A new development on ANN in China-Biomimetic Pattern Recogni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Rough Sets, Fuzzy Sets, Data Mining, and Granular Computing, 2639:35-43 |
Wang Shou-jue,Chen Xu. 2003. Blomimetic (topolog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 A new mode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Neural Networks, 2003.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 3:2258-2262 |
WANG Shoujue. 1999. Priority Ordered Neural Networks with Better Similarity to Huma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8(1):1-4 |
WANG Shoujue, SHI Jingpu et al. 1999. Direction-Basis-Function Neural Networks, Proceeding of IJCNN99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1251-1254 |
王守覺. N型負阻三極體. 無線電與電子學(蘇聯)[J].1962.7(8): 1404-1408. |
王守覺. 關於晶體管最高振蕩頻率有關因素的測量分析[J]. 物理學報, 1962.18(4): 194-205. |
王守覺,孫祥義,王潤梅. 一種新的高速集成邏輯電路——多元邏輯電路(DYL)[J]. 電子學報, 1978.6(2): 43-51. |
王守覺,夏永偉,孔令坤等. 一種無隔離區的DYLMOS混合集成新電路[J]. 電子學報,1986. 14(1): 16-20. |
王守覺. 連續邏輯為電子線路與系統提供的新手段[J]. 電子學報, 1986.14(5): 1-11. |
王守覺先生在教育戰線上60餘年,他注重學生的理論基礎,著重培養學生實踐和實驗能力,勉勵他們不斷創新。學生有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員李衛軍等。
時間 | 榮譽/表彰 |
1948年 | 因成績優異而獲得國民政府教育部設置的“中正”獎學金 |
1955年 | 上海市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勞動模範 |
1956年 | 全國機械工業系統先進工作者 |
1980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王守覺曾任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任同濟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名譽院長兼半導體與信息技術研究會名譽主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神經網路與計算智能委員會名譽主任,北京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電子學報》編委會主任,《Chinese Journalof Electronics》編委會主任等職。
• 親屬成員
祖父:王頌蔚是晚清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不僅有紮實的國學基礎,而且崇尚實學,希望士人“學習測量、化學、光學……”並“咨商製造”。
父親:王季同在機械工程和數學方面造詣很高,曾赴英國任清政府駐歐洲留學生監督署隨員,有機會到英吉利電器公司和德國西門子電機廠研究實習,是中國學者最早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現代數學論文的人。
大姐:王淑貞是上海婦產醫院創始人,有“南王北林(林巧稚)”之稱。
二姐:王明貞,曾是清華大學第一個女教授。
三姐:王守瓈畢業於清華大學,曾經留學英國,與晶體物理學家陸學善結婚後主要從事物理文獻翻譯工作。
二哥:王守融歷任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教授、系主任,是中國著名的精密機械儀器專家。
長子王季烈、次子王季同、三子王季點、幼子王季緒,他們均在數理工程領域,為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五個女兒分別是長女王季昭、次女王季茝、三女王季玉、四女王季山、幼女王季常,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科技教育史上都留下了足跡。
多年來,王守覺奮進不息,從業40餘年,成果迭出,建樹甚豐。對於青年學子,他言傳身教,悉心培養,並以嚴謹求實、探索不倦的學風,勤於任事、拼搏不止的品格,率領他們一起攀峰,從而深得他們的敬重與愛戴。如今,他雖已年屆古稀,但追求卓越的使命感仍一如往昔。他清晰的談吐、敏捷的思維和輕快的腳步,讓人難以相信他已經80高齡。他出身名門,兄弟姐妹皆有非凡成就。他本人一生坎坷,少年顛沛流離,文革遭遇衝擊,但他始終致力於科研,多次轉換研究方向,並在80高齡時再次在自己領域走到世界最前列。(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評)
王守覺先生為中國半導體器件和微電子技術的創新、發展做出的開創性和系統性的傑出貢獻,開拓創新、求索不止的科學精神,愛國奉獻、淡泊名利的高尚風範,以及為學部發展、國家科學思想庫功能發揮和在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