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鷺屬

綠鷺屬

綠鷺屬是鷺科中體形較小的涉禽。上體暗綠色,頭具羽冠。該科共3種33個亞種,分佈於亞洲、美洲及非洲。中國僅有1種4個亞種,分佈於中國東部,、東南部、台灣和海南省。

簡介


綠鷺
綠鷺
中文名稱 綠鷺屬
拉丁學名 Butorides
英文名稱 Green Herons
生態 在溪邊或淺水中岩石上覓食水中的小魚。在河谷邊樹叢中營巢,未見大的繁殖群。

外形特徵


加島綠鷺
加島綠鷺
綠鷺屬是一些體形較小的水鳥。上體暗綠色,頭具羽冠,上體和翅膀具光澤,虹膜黃色,眼睛旁邊有裸露的皮膚,肩羽及肩間羽呈矛狀,尾羽12枚,腳較細小。跗蹠與中趾(連爪)幾等長,但比嘴峰短。嘴長而尖直,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長,脛部部分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中趾的爪上具梳狀櫛緣。體形呈紡錘形,體羽疏鬆。

分佈範圍


加島綠鷺
加島綠鷺
加島綠鷺分佈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大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瓜地馬拉、伯里茲、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也稱科隆群島),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生活習性


綠鷺
綠鷺
加島綠鷺棲息于山間溪流、湖泊、灘塗及紅樹林中,在溪邊或淺水中、岩石上覓食水中的小魚,白晝或展昏活動,以水種生物為食,包括魚、蝦、蛙、昆蟲和軟體動物。常站在水邊或淺水中,用嘴飛快地攫食。遷徙種類

生長繁殖


美洲綠鷺在河谷邊樹叢中營巢,每巢產卵3—6枚,卵呈藍色、白色或皮黃色,無斑點。雌雄共同孵卵。雛為晚成性。

該屬種類


美洲綠鷺
美洲綠鷺
(3種,33亞種)
1.綠鷺 Butorides striatus Green-backed Heron (30種)
2.美洲綠鷺 Butorides virescens Green Heron
3.加島綠鷺 Butorides sundevalli Galapagos Heron

保護等級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

代表物種


綠鷺
綠鷺
綠鷺(學名:Butorides striatus)為鷺科綠鷺屬的鳥類,俗名綠蓑鷺、鷺鷥、打魚郎。體型小,頭頂黑,枕冠亦黑色;上體蟬灰綠色;下體兩側銀灰色。全世界共有30個亞種。中國有3個亞種:綠鷺黑龍江亞種(Butorides striatus amurensis );綠鷺瑤山亞種(Butorides striatus actophilus)和綠鷺海南亞種(Butorides striatus iavanicus)。分佈於亞洲東部,中國的東部、東南部、海南和台灣,歐洲及非洲中部。棲息于山區溝谷、河流、湖泊、水庫、灌木草叢中、灘塗及紅樹林中。單獨活動,常久立於水域灘地或石頭上,伺機捕食小魚、蝦及昆蟲。
目:鸛形目
科:鷺科
屬:綠鷺屬
亞種: 30種
命名時間: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 Striated Heron
英文名稱: Green-backed Heron
外形特徵:
綠鷺是體形較小的涉禽,身長35-45 cm。頭具黑頂冠,枕冠亦黑色;上體蟬灰綠色;下體兩側銀灰色。前額至后枕及冠羽墨綠黑色;眼後有一白斑,頰紋黑色,顎紋白色;後頸、頸側和體側煙灰色;背部披灰綠色矛狀長羽,羽干紋灰白色;腰至尾上覆羽暗灰;尾黑色具青銅綠色光澤;初級覆羽、初級飛羽黑褐色,羽端綴黃白色狹緣;次級飛羽、大、中覆羽銅綠色,有金屬閃光;頦、喉和胸、腹部中央白色,斑雜灰色;兩脅部灰色;尾下羽灰白色。虹膜金黃色;眼先裸露皮膚黃綠色;嘴緣褐色;腳和趾黃綠色。
習性:
綠鷺主要以魚為食。也吃蛙、蟹、蝦、水生昆蟲和軟體動物。覓食主要在清晨和黃昏,有時白天也覓食。通常站在水邊等待過往魚類到來,然後從棲息的樹上扎入水中捕食,甚至在水面飛翔時也能扎到水中捕食。
綠鷺在我國東北地區的繁殖期在5—6月。5月初到5月中旬開始營巢。通常營巢於富有柳樹等耐水樹木和灌叢的河岸或河心島上灌木林或柳樹林內,巢多放置在老令柳樹樹冠部較為隱蔽的枝杈上。巢相當簡隔,主要是用一些干樹枝堆集而成,形狀呈淺碟狀,直徑為25厘米,巢高11厘米,距地高1.7—2米。產卵期在5月中旬到5月末。每窩產卵較為固定,多為5枚,每天產一枚卵,但在產最後一枚卵時通常間隔一天。卵的形狀為橢圓形,顏色為綠青色,大小為29— 32×39一42毫米,平均30.7×40.5毫米;卵重18—21克,平均19克。通常在產完第4枚卵后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孵卵期間親鳥戀巢甚烈,經多次干擾,甚至用槍射擊也不棄巢。孵卵期21±1天。孵化成功率在90—100%。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僅14.5克,嘴峰9毫米,翅長和跗跖13毫米,全身除頭、肩、上背、下背和腰等處有部分灰色絨羽,頸側和兩脅有白色絨羽外,其他全赤裸無羽,顏色為肉黃色。育雛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育雛時親鳥站在巢緣將嘴伸到幼鳥嘴中,大約10餘天后幼鳥方能離巢。
綠鷺部分遷徙,部分為留鳥。在長江以南繁殖的種群多為留鳥,長江以北繁殖的種群多要遷徙。通常在4月中旬到4月末遷來北方繁殖地,9月中旬到9月末離開東北繁殖地遷往南方越冬地。綠鷺在我國數量比較稀少,近年來由於生境條件惡化,數量更為稀少,需要進行嚴格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