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門
含光門
含光門是唐長安城皇城南牆偏西一處城門,最早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也是2003年西安市在西安城牆唐含光門遺址兩側新開的城門洞。
1984年西安市整修西安城牆時,發現了唐含光門遺址,經過考古發掘,唐代的含光門共三個門道,門墩呈長方形,東西長37.4米、南北寬19.6米,是迄今為止所發現最為完好的隋唐城門遺址。
含光門
含光門的歷史,已經有1400多年,最早是隋唐長安城皇城南牆偏西一處城門;
公元582年,隋開皇二年,經過宇文愷、賀婁子干兩位設計師的周密設計,一座有84平方公里的城市,破土動工了。作為大興城皇城一側的含光門,也是在這個時期修建起來的。
唐含光門復原模型
隋唐含光門還與西市隔街相望。當年各國的官員、絲綢客商就是通過含光門,進入西市,然後再西行到達中亞和西亞。可以說,含光門是絲綢之路在長安城的一個重要節點。隋唐含光門內的西北邊,是隋唐長安的社稷壇。社稷壇也稱大社、太社,是歷代帝王祭祀土神與穀神的祭壇所在,是王朝政權的標誌和代稱。
唐末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遷昭宗於洛陽之後,即將唐代首都長安城廢毀,又去掉北面的宮城,僅保留皇城加以修整,名為“新城”。當時皇城南面正中的朱雀門封閉不用,只保留了西側的含光門和東側的安上門作為新城南面的兩個城門。
到了宋代,封閉了含光門的西、中門道,僅留東門道作為過道。
到元代又將新城加以重修,改名為奉元城。這時南面只有安上門,而含光門也被封閉不用。其後經過明、清兩代多次修建西安城,含光門被包在西安城南牆之內,其遺址也因此得以保存至今。
門址周圍的地層均被明、清築城時破壞無存,門址兩側即是明、清城牆的基址。
五十年代之前,含光門遺址上西半部一段的明、清城牆即已倒塌,這裡形成一個豁口。五十年代初,又因修築瀝青馬路,成為出入城的南北通衢,因此含光門中、西門道之間的隔牆及西端門墩均被破壞,但門址底部保存尚好。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西安市先後兩次對唐含光門進行考古發掘,2008年在唐含光門遺址上建成西安唐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
含光門門基夯土保存達8米以上,三個門道的尺寸清晰,東、西兩門道的寬度分別為5.3米,中間門道寬度為5.5米,含光門門墩呈長方形,東西長37.4米、南北寬19.6米,是迄今為止所發現最為完好的隋唐城門遺址。
唐含光門遺址
含光門遺址在全面發掘之前,首先需拆除一段長28米的明、清時所建的西安城牆。所謂明、清時修建的今西安城,從發掘的一段看來,除城牆兩側磚壁下的基礎部分為明代所建外,絕大部分為清代所重建,其城牆用磚幾乎全是清代的,很難分別出是否還有明代之磚。
發掘清理工作分兩步進行,首先清除明、清時所增築的部分,然後再清除元代及元以前在門道內所築的夯土。及至將明、清時在含光門門道內所築的夯土清除后,唐含光門的東部門墩即全部顯現出來。明清修筑西安城時,仍利用了唐代皇城的城址,但為了增築的牢固,再將含光門的門墩及城牆兩側削成台階式,然後再加土夯築,以防滑坡倒塌。
元代封閉東門道所填築的夯土高達7米多,夯土呈黃褐色,雜有少量的宋代瓷片,夯築的比較堅實,夯層也清楚,但在門道兩壁處有縫隙,從外側可以明顯看出是後來封築的痕迹。將填築的夯土清除后,即出現宋的路面和鋪石,遂將宋代路面層保留,停止往下發掘。
中門道的上部有厚2米多元代所築的夯土,在元代夯土之下為灰褐色夯土,土質雜有較多的唐代殘磚,並出土數枚唐代開元通寶銅錢。這一灰褐色夯土厚達4.9米多,從出土遺物看,可能是在門道廢毀后不久填築的,換言之,也就是五代初韓建整修唐代皇城為“新城”時,將中、西兩門道封閉而填築的。在上述夯土層之下,即為灰燼、磚瓦堆積層,厚1米多,未經過夯築。在這一磚瓦堆積層之下,即是唐含光門的門道路面。正由於這一灰燼、磚瓦層的堆積,在五代初封築門道時未加清理,才將門道兩側的磚壁及柱礎等保存下來。
以上為含光門發掘過程的大體情況。
含光門遺址(南向北)
三個門道的建築形制相同,保存比較完整。這次僅將中間和西側兩個門道發覺到唐代地面,東側的一個門道清理至宋代門道路面層保護下來。從各門道內的灰燼和紅燒土的遺跡看來,含光門在唐末被火燒過。中、西兩門道的路面上有燒過的灰燼和木炭,路面有的被燒成深紅色,特別是門道兩側的夯土壁面在有立柱的部位都有大片紅燒土,燒土厚達3厘米多。西側門到在中間門限的兩側有大片木灰,灰燼內發現大型鐵門釘多枚。出門道北端一部分被後來破壞外,其餘均保存了唐代原來的地面和車轍遺跡。中間門道的路面原有鋪磚,但大部分被擾亂無存,無車轍痕迹。門道內填有灰燼及磚瓦的擾亂土,厚達1米許。經過火燒毀后,中、西二門道未在修復使用,就在門道內的灰燼、磚瓦擾土層之上加築夯土,而將這兩個門道封閉了。僅保留了東側一個門道加以修復、使用到宋代。
含光門遺址平面圖
門道的建築形制與1937年發掘的明德門遺址基本相同,也是木構架門道的城門。門道兩側各有排列整齊的柱礎石15個,兩列柱礎東西對稱。
含光門內側上城的馬道尚未發現。因發掘的範圍小,由門墩東端向東僅發掘了5米,再向東已延入西安城牆內,不便發掘。從發掘的一段看來,城牆由門墩向東兩側均向內斜收,向東城牆漸窄。這段城牆的內外壁均砌磚壁面,但磚壁盡底部保存殘高0.5米。門墩西端向西為通行的街道,未作發掘,待改道后發掘清理,或可能發現馬道也未可知。
從發掘所知,唐以後含光門只保留了東門道繼續作為含光門通行,直至宋時又進行過整修,至元代重修奉元城時而將東門道封閉不用,含光門至此也隨之消失。
含光門
2005年6月15日,含光門改造工程正式通車,總投資為3676萬元。以灑金橋中心線為對稱軸,向含光門東西兩側各延伸72米,各新開城門洞兩孔,每孔高度為7.5米。在護城河上新建兩座跨河橋,橋長45米,這樣一來在含光門地區形成了一個半環島。
2008年9月27日,西安唐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
博物館展廳建築面積達3980平方米,展示內容有唐代含光門門道、城牆斷面和過水涵洞遺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