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熱水鎮的結果 展開

熱水鎮

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下轄鎮

熱水鎮,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下轄鎮,位於和平縣西部,全鎮總面積147.13平方千米,下轄7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截至2020年11月1日,熱水鎮常住人口為7049人。

熱水鎮地處九連山東部山區,浰江流經。主產稻。林產木材、毛竹,還產香菇、木耳、茶葉等。2017年,熱水鎮糧食種植面積7150畝,產量4430噸。

熱水鎮是廣東省59個抗日戰爭時期革命老區鎮之一,也是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的誕生地。

歷史沿革


熱水鎮
熱水鎮
清光緒年間,稱熱水排。
民國年間,稱熱水鄉。
1949年,屬和平縣第一行政區。
1955年,稱熱水區。
1960年,稱熱水公社。
1983年,稱熱水區公所。
1987年,建熱水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熱水鎮下轄1個居委會和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街道居委會。
街道居委會北聯村委會田心村委會
聯豐村委會中興村委會南湖村委會
下徑村委會九連村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熱水鎮位於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西部,東與陽明鎮相鄰、南與青州鎮合水鎮相鄰,西與連平縣九連鎮相鄰,北與浰源鎮相鄰。鎮政府駐地距和平縣城20千米。全鎮總面積147.1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273畝,山林面積19.6萬畝。
地形氣候
熱水鎮地處粵贛邊境九連山腹,地勢西高東低。常年氣溫20℃左右,年均降雨量1750毫米。和平縣熱水鎮境內的河流,經過治理后,河水清澈見底。

人口民族


2021年6月25日,和平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熱水鎮常住人口為7049人。

經濟


熱水鎮耕地以種植水稻為主。2017年,熱水鎮糧食種植面積7150畝,產量4430噸。熱水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將木耳、香菇、茶葉、蜂蜜等作為該鎮的重要農產品。如下徑村以養蜜為主要產業,截至2019年,全村有5000多箱蜜蜂,被譽為“河源養蜂第一村”。 
熱水鎮工業主要有造紙、電力、五金、農機、竹木加工、傢具、炮竹、建材、建築等行業。
自2003年港商蔡向源投資3000萬元建起了熱水最早的華宇溫泉度假村以來,年接待旅客超過10萬人,其中港商占其中的80%。2017年,熱水鎮實現國、地方兩稅收入1613萬元。

社會


教育

2017年,熱水鎮九連中學教職工44人,在校中學生人312人。小學教職工64人,小學生人703人。中心幼兒園1所。考入本科學生26人,其中考入重點本科8人。
2020年5月,熱水鎮有1所中學、5所小學和1所幼兒園(和平縣九連中學、和平縣熱水鎮中心小學、和平縣熱水鎮北聯小學、和平縣熱水鎮南湖小學、和平縣熱水鎮黃潭小學、和平縣熱水鎮聯豐小學、和平縣熱水鎮中心幼兒園)。

文化事業

2017年,熱水鎮有文化站、電視轉播站。民間藝術協會1個,圖書分館1個,圖書分館服務點3個,鄉村書屋5個。有線電視覆蓋全鎮。

衛生

2017年,熱水衛生院有醫務人員21人,有衛生站11家、醫衛人員11人。投入47萬元用於醫療設備。

基礎設施

2017年,熱水鎮投資120萬元用於九連村青山坳至興良窩村道二期工程。黃峰斗水質保護污水處理工程投入100萬元。

交通


熱水鎮公路有和(平)熱(水)線、熱(水)九(連)線、熱(水)俐(源)線和熱(水)南(湖)線等。

旅遊


風景名勝

主要旅遊景點
熱水鎮
熱水鎮
2017年,熱水鎮主要旅遊景點有熱龍溫泉度假村、中共和平縣第一黨支部舊址、興隆民俗文化村、方華故居、紫微帝廟等。
熱龍溫泉度假村
和平縣熱龍溫泉度假村地處熱水鎮南湖村。其綠色生態的環境觀念及獨特的設計被國家建設部、中國環境藝術委員指定為”中國環境藝術中心示範基地”;具有“粵東第一漂”之稱的熱水漂流,夾河兩岸風光秀麗,群山環繞,是全國最長、生態環境保護最完整的熱水漂流。
熱龍溫泉度假村是山區生態旅遊扶貧項目。和平溫泉小鎮的一期工程,已於2006年底正式營業。每年接待遊客約10萬人次,熱水河漂流每年接待遊客達3萬人次,年營業收入約2000多萬元,上繳稅收100多萬元(占熱水鎮稅收的80%左右),同時解決了當地約300農戶的就業問題。2018年,“和平熱水綠谷康養創新小鎮”項目入選了省級特色小鎮。
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東華小學
中共和平縣第一黨支部舊址位於和平縣熱水鎮中興村羅姓祠堂。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羅響在此創辦東華小學,開辦農民夜校宣傳抗日,喚醒民眾,成立農會,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中共南方工委派麥任(麥文,東莞人)到東江上游龍川、和平等縣開展恢復和建立黨組織工作。同年六月,在熱水成立黨小組。同年八月,在熱水東華小學成立中共和平縣支部(隸屬中共龍川中心支部領導),書記羅響,組織委員張覺青,宣傳委員葉鏡芬,共有黨員13人。2011年,縣委縣政府撥款修繕,並被列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源市中共黨史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興隆民俗文化村
興隆民俗文化村座落在九連山腹地、熱水河畔,有123戶人家,常住人口700多人。興隆人姓王,始祖來自山西太原,居三槐堂系。經浙江遷入福建,明朝弘治年間遷入龍川縣上俐。近代史中有市長、縣長、團長、留學生等人才。興隆角樓是中共和平縣地下黨第三期黨訓班舊址,有9個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的老黨員。9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0個。
興隆有許多優秀的客家民俗文化,如哭嫁、對山歌、客家鑼鼓、放天燈、打月姑等。有悠久的飲食文化,客家餐中有大戰飯、大雜燴、炙黃酒等。興隆的房屋大部分保持著傳統的客家圍龍屋結構。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成圍是它的獨特之處。興隆還有許多值得探秘之處,如:出三線、塘膽、觀音救火、旺丁水、燕翼貽謀等。河畔有50多畝的桃花園。
2005年正月16日,鳳凰衛視主持人董嘉耀專程來興隆採訪“哭嫁”。

代表人物


綜述

熱水鎮文人薈萃,人才輩出。代表人物有原茂名市石油公司黨委書記、中共“七大”代表方華(原名羅響),原韶關市副市長王水泉等,原廣州市師範學校校長羅文運,和平縣首任縣長黃志猷;羅寶萱、黃竹挺、羅南星、王森喜、羅忠、黃勇抗等分別於解放前後在縣委縣政府擔任過重要職務;葉吉祥、羅維之、王守中、羅革、羅聲、王文普、羅永昔等分別在外地擔任過領導職務。
方華
熱水鎮
熱水鎮
方華(1912年-1999年),原名羅響,出生於熱水鎮。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十一月,羅響被推選為廣東省唯一的農民代表,赴延安出席中共“七大”會議。1950年3月,政務院任命方華為中共湛江市委書記兼市長。1953年9月,任中共華南分局工業部秘書長。1955年,方華從中共華南分局工業部調到茂名籌建石油工業基地,並先後擔任茂名頁岩油公司籌建處主任,茂名石油工業公司黨委書記兼經理、南海石油勘探指揮部黨委書記、茂名市委書記。
羅寶萱
羅寶萱(1913年-1951年)熱水鎮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考入中山大學讀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擔任中共和平縣委宣傳部首任部長,兼和平第一中學校長,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獲得榮譽


2008年,熱水鎮被評為廣東省旅遊特色鎮(溫泉),被河源市科技局評為生態旅遊技術創新專業鎮。
2019年10月,南湖村被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為首批99個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