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構造運動
新第三紀以來發生的地殼運動
所謂新構造運動主要是指喜馬拉雅運動(特別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馬拉雅運動的第三幕)中的垂直升降。一般來說,新構造運動隆起區現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區是盆地或平原。地質學中一般把新近紀和第四紀(前23Ma—現代)時期內發生的構造運動稱為新構造運動。
新構造研究的內容也較廣泛,除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及保存在第四系里的構造變動外,還涉及火山,地震,和為構造作用控制(或與構造作用關聯的)外力地質作用,像地表侵蝕、河流襲奪、溫泉和地下水活動等。新構造研究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各項工程建設,因為人不是樹棲穴居的動物。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新構造活動最強的國家。今天,九重、阿蘇、雲仙岳等火山還在冒煙,也經常噴點火山彈出來;富士、箱根等可能是休眠火山。日本是個多地震的國家,以至有傳說日本的房子是帶軲轆的,一地震房子就跑了。這種新構造活動性來自太平洋板塊的俯衝和對亞洲的擠壓,日本列島構造上是一島弧。
義大利的西海岸也是著名的新構造活動區,維蘇威火山是全球著名的“災害型”火山,還有一座埃特納火山,前不久還噴發了一次(與我國的張家口地震大致同時)。不過,義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帶噴溢的火山岩是高鉀的鹼性熔岩,與日本島弧的安山岩迥異。這說明該區不是處於擠壓環境而是張裂環境中。該區多地震,除構造地震外還有火山地震,但烈度較低。
美國西海岸是西半球最強烈的新構造活動區,尤其以地震令人膽寒,也有活火山,像聖海倫斯火山等。美國西海岸最主要的構造是聖安德列斯斷裂,是一條巨大的平移斷裂,它分開了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換言之,因為洋殼的消減,一部分洋中脊及連接洋中脊的轉換斷層跑到陸地上來了。
陸內也有許多新構造活動區。中國黑龍江的五大連池、吉林長白山和雲南騰衝等是第四紀火山活動區,京津唐、川西、雲南等則是地震多發區。青藏高原現今的地貌,也是新構造運動造成的,被視作地球的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大面積隆起對大氣圈環流、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影響。
當然,新構造運動除造成災害和對工程建設帶來了不利外,也有它積極的一面。在陸內,新構造活動中蘊含了地熱、溫泉或礦泉、旅遊等資源。在沿海地區,強烈的沉積可造成數千米厚的第四系沉積,在高地熱的背景下,這些沉積中的有機質會很快轉變成烴類而形成具經濟價值的油氣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