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

漢語詞語

比較,漢語詞語,拼音為bǐ jiào,意思是指對比幾種同類事物的異同、高下。詞性為動詞。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等均有相關記載。

詞目


比較
【拼音】bǐ jiào
【注音】ㄅ一ˇ ㄐ一ㄠˋ

基本解釋

1、對比幾種同類事物的異同、高下。
例:把譯文和原文比較一下。
2、表示具有一定的程度。
例:說得比較清楚。
3、 (晚清)一種准暴力的催稅方法;三日為一比,五日為一較。

引證解釋


1.根據一定標準,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某種聯繫的事物間,辨別高下、異同。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不顧羞慙,比較材能,斟量功伐。”
《朱子語類》卷十九:“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將兩段比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
唐順之《答江五坡提學書》:“比較同異,叅量古今。”
魯迅《准風月談·喝茶》:“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
2.指比試較量武藝。
宋 司馬光《乞罷保甲札子》:“若見充弓手人有勇力武藝衰退,許他人指名比較,若勝於舊者,即令充替。”
《西遊記》第三三回:“若不是我大王敬重你這行人,就和比較起來。”
蒲 州梆子《歸宗圖》第一場:“今逢三、六、九,與眾將校場比較弓馬,中軍聽令!”
3.比照。
馮桂芬《請減蘇松太浮糧疏》:“為蘇松太三屬歲徵浮額積弊太深,請比較近年完數,酌中定額。”
4.舊時官府徵收錢糧、緝拿人犯等,立有期限,至期不能完成,須受責罰,然後再限日完成,稱做“比較”。
元 無名氏《貨郎旦》第四折:“稟爺,這兩箇名下,欺侵窩脫銀一百多兩,帶累小的們比較,不知替他打了多少。”
《醒世恆言·陸五漢硬留合色鞋》:“三日一比較,強得利無可奈何,只得將田產變賣上庫。”
明 歸有光《遺王都御史書》:“鄉民離農畝,日在官府聽候比較,晝夜捶楚,流血成溝。”
醒世姻緣傳》第三二回:“這樣人也沒得吃的年成,把那錢糧按了分數,定了期限,三四十板打了比較。”
5.比。用以比較性狀、程度的差別。
宋 司馬光《二十六日作真率會別用韻》:“座中七叟推年紀,比較前人少幾多。”
毛澤東《<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開調查會……這是比較什麼大學還要高明的學校。”
6.表示具有一定程度。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比較地聰明起來了。”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五章:“這時敵我雙方的炮火都比較岑寂。”
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相同點和相異點的思維方法,它為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